當蠶把這一片山上的樹葉都吃光了後就需要“挪蠶”,就是把吃光樹葉的蠶搬到别的有葉子的樹上去,否則它就會“下樹”,爬到地上,就會被老鼠、蛇、青蛙、蛤蟆等吃掉。
怎麼挪呢?是這樣分工的:這邊幾個人負責把蠶拿下來,放到大扁筐裡,一個人用頭頂着大扁筐,送到另一個山坡,那邊的人再把蠶放到有葉子的樹上去。
當柞蠶收到外力影響時,會從口中吐出胃液(蠶沙)用來自衛,這叫【吐沙】,類似于蜂類收到威脅時向威脅方注射蜂毒。但這種自衛方式,對柞蠶自己也具有傷害。蠶的胃液是消化液,吐出過多将削弱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影響自己的免疫力。是以,養殖人員移蠶時要帶有少量的枝葉,不宜直接抓蠶,盡量減少對蠶的刺激。
整個幼蟲期大概有兩個月,在這段時間裡,柞蠶要蛻4次皮,俗稱4眠5齡。
從夏天開始到上凍,就别想清閑了。“破蠶”之後,蠶一周蛻一層皮,俺們叫一眠兒二眠兒三眠兒和老眠兒,四十多天到五十天之後,蠶就開始“倒煞”了,把身體内所有的髒東西全空幹淨準備吐絲,都得盯着。放蠶人真的不輕松。
從7月中旬到8月末,經過了交配、産卵、破殼和三次蛻皮(蠶農分别稱其為頭眠兒、二眠兒、三眠兒),此時,柞蠶寶寶即将完成生命中的最後一次蛻皮——老眠兒。
老眠兒前後的十天半月,是柞蠶寶寶食量最為驚人的一個周期。7月份還枝繁葉茂的柞樹林,到了8月末幾乎被吃成了幹枝。
于是,蠶農在這個周期整個身心都會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态中,除了提防外來物種對柞蠶寶寶的侵害,還得及時為食物(柞樹葉)消耗殆盡的柞蠶寶寶尋找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