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酷暑過後,歐洲冬天将有多冷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在極端高溫和幹旱的襲擊下,歐洲電價于8月2日再創曆史新高——法、德電價均攀升至創紀錄水準。不僅如此,炎夏用電高峰過後,冬季采暖又将成為其能源短缺的核心痛點。

8月10日,歐盟對俄羅斯的煤炭進口禁令生效,很多歐洲買家提早計劃轉向其他國家購買煤炭,來填補因制裁産生的需求缺口。

為應對持續的能源危機,歐盟已悄然尋求化石能源供應替代方,多國紛紛宣布重新開機已廢棄煤電項目……

那麼,重新開機煤電的“權宜之計”,真的能讓歐洲迅速“脫困”嗎?此舉将給歐洲新能源發展計劃乃至全球能源轉型帶來什麼影響?

【能源困局,或将超出預期】

無論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并推動碳氫化合物使用,還是丘吉爾決定将軍艦燃料從煤炭換成昂貴的石油,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能源疊代都會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影響全球能源和供需格局,與地緣政治密切相關。

今天,在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歐洲,地緣沖突對原油供應及價格的擾動尤為明顯。能源供應不足和價格上漲引發的大範圍通脹,也給歐洲乃至全球經濟造成沖擊。歐洲地區高度依賴俄羅斯包括原油、天然氣在内的能源供應,地緣沖突對原油供應及價格的擾動非常明顯,供需缺口将導緻價格進一步擡升。

去年至今,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已飙升至創紀錄高位,能源價格上漲導緻大範圍通脹,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造成劇烈沖擊。短期内的直接表現是,全球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出現供應鍊危機。從長期來看,這一能源困局也對全球能源結構版圖造成重大影響。

從能源轉型的角度看,全球煤價的漲幅反映出,煤炭供需沖突并不亞于天然氣。傳統能源新增産能不足是大勢所趨,而綠色能源儲能尚未大規模普及,是以綠色能源價格的波動一時也難以緩解,這些共同造成能源價格持續高企。

多年來,歐洲一直緻力于向綠色清潔能源轉型。表面上看,在歐洲,現階段的能源危機引發了一場淘汰化石燃料使用的加速運動。7月13日,歐盟把2030年的能源效率目标從之前原計劃的9%提升至13%,将其在2021年才通過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0%的目标,提高至45%。7月26日,歐盟成員國達成一項政治協定,采取自願措施将今年冬季天然氣需求減少15%,以提高歐盟能源供應安全。

實作這一目标面臨諸多挑戰。7月21日,著名智庫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Chatham House)環境與社會部進階研究員郭江汶在接受庫叔采訪時稱,“歐洲的能源困局持續時長可能會超出預期,并帶來中長期的明顯通脹。”

歐盟委員會5月曾經公布方案,計劃斥資2100億歐元,在2027年前把對俄化石燃料依賴降為零。然而7月26日,歐盟審計機構歐洲審計團在報告中警告說,由于面臨資金困難等重大現實挑戰,歐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戰略恐怕無法實作。

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學碳中和首席科學家雷憲章7月21日對庫叔說:“加大開發可再生能源可以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要完全與俄羅斯能源脫鈎在短期内很難做到。一旦斷氣,德歐勢必要重新啟用燃煤發電,以應對能源短缺,原來的能源轉型、碳減排政策是以也必然受到影響。”

7月21日,英國華威大學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專家卡羅琳·庫澤姆科(Caroline Kuzemko)接受庫叔采訪時表示,關于歐盟履行減排時間表是否會受到影響的問題,目前“尚無定論”,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今年冬天歐洲将使用多少煤,冬天将有多冷,新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可以多快投入使用等因素”。庫澤姆科認為,解決俄歐“鬥氣”問題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短期内,歐洲能源危機很難破局,且地區内各國對俄羅斯能源禁運尚未達成共識。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認為,俄烏沖突的罪魁禍首是美國,“能源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是對俄制裁,而非脫碳,歐洲選擇走這條路會讓自己陷入衰退”。他認為,對俄實施能源制裁是雙刃劍,在嚴重損害俄羅斯經濟的同時,也必然給歐洲自身帶來更嚴峻的危機。

【“權宜之計”,引發國際擔憂】

面對持續高企的能源價格,俄歐“鬥氣”壓力“山大”。

為從能源危機中“脫困”,一方面,德國、意大利、奧地利、荷蘭、丹麥等多個曾大力呼籲放棄煤炭、倡導環保的歐洲“先鋒國家”相繼宣布重開煤電廠或采取措施支援煤電項目。過去數月間,這些歐洲國家中有的因拒付盧布而停止與俄方的天然氣供應合同或遭到俄方停氣,有的則暫停與俄方的天然氣管道認證程式。

另一方面,歐盟還決定擴大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并在中東和非洲等地區物色更多潛在化石能源替代供應方。

歐盟委員會氣候行動和能源事務發言人蒂姆·麥克菲承認,由于歐洲能源格局出現新變化,歐盟成員國能源結構及相關計劃将有所調整,其中包括重新開機部分煤炭産能。負責内部市場的歐盟委員蒂埃裡·布雷東聲稱,一個國家隻要能向其他歐盟成員國證明在擷取天然氣供應方面已盡其所能,便可重新開機煤電廠。

德國總理朔爾茨日前曾表示,為應對即将到來的天然氣供應瓶頸,德國的燃煤發電份額也在再次上升。但他也強調,這是在有限時間内的緊急措施,不會以犧牲德國的氣候目标為代價。

然而,歐洲迫于壓力的緊急措施,已經在國際社會引發了不少擔憂和争議。郭江汶指出,“重新開機煤電在加速碳減排的背景下受到質疑,有悖于長期目标;與此同時,歐盟煤炭進口約50%來自俄羅斯,若想尋找替代賣家,比如從澳洲進口更多煤炭,勢必會擾亂全球供應秩序。”

意大利環境經濟學教授安德裡亞·紮蒂擔心,歐盟應對能源短缺的政策可能“會錯失綠色轉型的良機”,原以為目前的能源困境能成為歐盟衛生和環境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催化劑,但歐盟“治标不治本”的決策令他失望。

歐盟選擇從能源進口替代方增加化石能源進口,可能不僅将面臨成本高、工期長等問題,而且可能會擠占歐盟投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資源,增加歐洲對化石燃料依賴等。

馬耳他一家環保組織負責人阿斯特麗德·維拉說,對俄制裁令歐盟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不減反增,是一種“倒退”,對環保組織而言更是一種“挫敗”。紮蒂則認為,此舉可能大幅推遲向可持續能源過渡的程序。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歐盟擴大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并不能真正實作能源戰略自主,隻是從依賴俄羅斯轉向被美國政府和能源企業捆綁。為實作經濟複蘇、能源自主的“權宜之計”也許不僅難以讓歐洲迅速脫困,還可能擾亂新能源發展計劃,阻礙2050年碳中和目标實作,擾亂全球能源供應秩序,并對實作全球能源轉型造成不利影響。

【“窮國被富國逼到了角落”】

在近日舉行的彼得斯堡氣候對話上,德國總理朔爾茨強調,必須重視氣候中和,視其為一項全球的現代化計劃,國家、企業、科學家和公民都應在其中密切合作。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也承認,為了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德國不得不重新啟動燃煤電廠。但這并不意味着德國政府在擴大可再生能源方面會有所松懈。與專家們不同,他仍然相信《巴黎協定》最雄心勃勃的目标(将全球變暖限制在1.5℃)可以實作。

然而,肯亞國際問題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指出, 在對俄羅斯實施弄巧成拙的制裁後,歐洲國家開始瘋狂購買替代能源。歐洲指定關閉的燃煤電廠正在恢複生機,而北美正在建造更多的石油鑽井平台。為了尋求能源安全,發達國家正在轉向化石能源,嚴重違反全球氣候行動。

“對化石燃料的額外投資會加劇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雖然非洲是碳排放量最少的國家,但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所受影響是首當其沖的。而且,我們現在看到,歐洲國家作為碳污染的主要受益者,采取了明顯影響環境保護的能源政策,這是雙重标準的表現。”

阿德希爾指出,目前的歐洲能源政策悖論是非洲國家長期鬥争的問題。由于曆史和經濟原因,“窮國被富國逼到了角落”,大力發展低碳和綠色能源,然而,“随着歐洲國家轉向化石能源,肯亞等國家的努力現在面臨重大倒退風險”。

7月初,歐洲議會投票正式通過一項決議,為“天然氣、核能貼上綠色能源的标簽,此舉可能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影響歐洲的氣候、能源政策以及投資走向。

歐洲提出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為實作這個目标所作部署将不僅影響歐洲,還會對制造和原材料供應的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影響。例如,歐洲原計劃于2030年部署150GW太陽能,現在将這一目标提高4倍至600GW。這對于全球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提高能源效率所需材料的供應鍊都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新機遇和合作機會。

今年5月,國際能源署曾經預測,盡管面臨成本上升和供應鍊瓶頸等不利因素,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仍可望在2022年再次打破紀錄。事實是,今年以來可再生能源的增長比最初預期的要快得多。

國際能源署執行幹事法提赫·比羅爾近期接受庫叔專訪時特别指出,“中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在太陽能、風能、水電和電動汽車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如今,全球生産的電動汽車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在太陽能領域,全球60%的太陽能增長都來自中國。”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第四次工業革命領域專家傑雷米·于爾根(Jeremy Jurgens)接受采訪時也說,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創新實際上将為世界提供非常重要的解決方案。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始終都與地緣政治密切相關,然而“應對氣候變化不應成為地緣政治的籌碼”。郭江汶說:“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影響,加強全球化合作是應對這一人類共同危機的唯一出路。”

于爾根也表示,“非常擔心目前地緣政治環境可能會對國際合作産生的嚴重後果,我們很可能會看到各國内部的貿易關系将受到負面影響”,他強調,“應警惕‘去全球化’的風險。”

與瓦特和丘吉爾的時代不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是這一次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為了應對人類共同的自然危機,減排脫碳戰略不能成為地緣政治的籌碼,加強全球化合作才是應對人類共同危機的唯一出路。

來源: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