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作者:香港三聯

香港曾經是個充滿霓虹燈的都市,可是随着相關法例實施,一個接一個的霓虹燈相續拆卸。昨晚(8月18日),油麻地中式裙褂老字号「冠南華」兩個标志性霓虹燈招牌亦正式關燈,不少市民到場跟霓虹招牌合照留念,記錄其最後身影。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傳意設計學科主任及資訊設計研究室主任郭斯恒在2018年「麥文記面家」招牌被拆後發出「霓虹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的呼喊:「我們失去的并不是單單一塊招牌或童年回憶,而是失去了招牌背後所帶出的地方意義,就是一衆老街坊或居住本區的人對地方或小區多年積累的情感依附所産生出來的身份認同、歸屬感和安全感。」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冠南華員工拍照留念 | 圖:橙新聞

霓虹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文 \ 郭斯恒

二〇一八年初,各方媒體傳來「麥文記面家」要拆掉屹立多年的霓虹招牌的消息,在知悉此事後,我的心裡火熱如螞蟻在熱窩跳動,因它不單純是我的童年回憶,亦是這區的地标。過去每次午飯途經這裡,都會刻意走來看一看它,就好像探訪一位熟悉已久的老朋友一樣,見了就心安。

雖然以往時有聽聞有霓虹招牌被拆卸,例如觀塘的「雞記麻雀耍樂」、深水埗的「信興酒樓」、中環的「羅富記粥面專家」和西環的「森美餐廳」等,但在情感的連系上,總沒有這次那麼深刻。後來,從媒體上得知,M+博物館不打算保留「麥文記面家」的霓虹招牌,但這個招牌很有價值,招牌字型和設計亦十分難得,應要盡可能保留。當時距離清拆令的死線隻餘下兩個星期,我輾轉聯絡到面家的聯絡人,并嘗試說服面家将招牌捐贈給設計學院作收藏和研究之用;而同時間,我也聯絡設計學院的相關部門和同僚,研究是否有空間收藏這個巨型的招牌。

之後學院回複:在技術上和空間上,可以作短期展覽,但由于學院的空間有限,若作長期收藏是不可能的。至于面家方面,聯絡人也回複了,對于捐贈招牌給予設計學院的意向是正面的,但要求學院承擔一切拆卸、運輸、相關的保險費用,以及需要聯絡警方安排封路等。再經過多番聯絡、商讨,在資源有限的條件限制下,最終我還是不得不放棄保留這個招牌。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麥文記面家 | 圖:網絡

猶記得當天我仍未放棄跟拆卸招牌的勞工遊說,就算是拆下來的一小片,我都願意收留,但勞工卻不耐煩地對我說:「我拆了這個招牌,送去堆填區,與你何幹?」我明白勞工将拆卸下來的招牌送去堆填區是他們的責任,但招牌就這樣被送去堆填,不是太可惜了嗎?何不将它好好保留,來作為日後教育或保育香港文化之用,這不是更好的選擇嗎?可是勞工最終還是将招牌拆毀,然後驅車離去。

之後數天,勞工的這句「招牌拆了,與你何幹?」一直在我的腦内萦繞,令我一再思考我所做的是為了什麼?為何那麼緊張要保留一個招牌?為什麼要記錄和研究招牌?就是為了單純滿足于追憶我的童年回憶嗎?還是為了更深層的意義呢?有人慨歎城市步伐發展急速得不近人情,扼殺了小店的生存空間,割斷了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脈絡,并拆毀了傳統的視覺文化;但亦有說城市不是要不斷進步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改善生活有什麼不好?城市和街道幹淨整齊不是更好嗎?

事實上,拆掉幾個招牌是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的。那霓虹招牌究竟為何值得保育?要響應以上問題,還是要回歸基本,就是霓虹招牌對小區能産生什麼作用?它對我們自身和本區居住的人有什麼價值?于我而言,它有助于人對地方産生歸屬感和安全感,因為它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是長久以來我們對這熟悉的地方所産生的情感依附和記憶積累。那為何招牌對地方的記憶和情感依附那麼重要?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香港街景 | 圖:網絡

首先,我們要知道地方是怎樣一回事。地方是指一個特定的場域,它可以是一整個城市或城市裡的一個小地方,例如商場、住所、公園或街道等。人在建構地方,反過來地方亦建構人的生活、文化、身份和曆史。這些既獨特且豐富的場域,是我們感情的依歸,亦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Chen, Orum and Paulsen, 2013)。地方不隻随着社會程序而轉變,它亦是在滿足一系列的社會需要,尤其是文化身份、對小區的歸屬感和安身的保障,因為透過我們每天的參與、建構和給予地方意義,地友善能傳達一種屬于自己的感覺。

根據Chen, Orum and Paulsen(2013)指出,地方的功能、使用和存在所提供的首要作用就是讓人可以賦予地方意義。這個意義包括對地方的記憶,這記憶不論是從初次經驗,或是從街坊講述的民間故事,或是從書本上的曆史記載。地方意義也可以出于個人的感覺和經驗,例如老街坊多年來經常到區内一間酒樓用膳,酒樓的霓虹招牌每到黃昏便亮着,他們便會朝向亮着的霓虹招牌前往,并相約在酒樓飯聚。他們的日常生活,跟這間酒樓和街道上的霓虹招牌交織成個人的經曆。現在酒樓作為一個地方場域,連帶其所屬的相關事物如酒樓招牌,提供予老街坊不一樣的意義和記憶。透過多年的個人感情對地方的參與和事物的依附,使這地方的意義更為重要,并得以強化。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市民拍照留念| 圖:中新網

人經常對地方和事物産生情感上的依附,就是說人會對特定的地方或事物産生情感的聯系。這種情感依附是經過長時間且重複地與地方和事物作出不同正面的互動行為,就是當我們為着自己生活時,地方成為我們的生活日志和重要場所。Jane Jacobs(1961)認為地方依附就是對鄰舍存有一種「擁有權的情感」(A Sense of Proprietorship),這種情感可以為了鄰舍之名而強化鼓勵市民之間的行為和活動,鞏固小區文化特色,保障市民及财産。

在對于地方的依附研究中,Marc Fried(2000)和Alice Mah(2006)學者發現貧窮或勞工階層的市民對地方的情感依附特别深厚,因為貧窮的小市民資源十分有限,是以必須依賴各街坊鄰裡守望相助。守望相助也經常被形容為「依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附和對地方的依附,進而對居住的地方産生一種歸屬感。在某種意義上,對地方存有歸屬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心理和情感上的緊密關系。

當城市發展要移除一些舊區再重新發展的時候,連帶多間舊商鋪和招牌也要拆掉,情況就像觀塘裕民坊一帶被重新規劃一樣,人對地方的意義、依附、記憶和鄰裡的緊密關系随之被剪斷、撕裂和打破。強勢的城市發展拆毀人際網絡,最終老街坊失去了對小區的情感依附(Emotional Attachments)和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當媒體傳來「麥文記面家」霓虹招牌要拆掉的消息,我們失去的并不是單單一塊招牌或童年回憶,而是失去了招牌背後所帶出的地方意義,就是一衆老街坊或居住本區的人對地方或小區多年積累的情感依附所産生出來的身份認同、歸屬感和安全感。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冠南華 | 圖《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

本文選自《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段落有調整。

推薦閱讀

《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郭斯恒 著

ISBN 9789620443770

2018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霓虹黯色」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之資訊設計研究室(Information Design Lab) 的霓虹招牌研究項目之一,此項研究由2015 年8 月開始,研究團隊從尖沙咀徒步走到太子,途經佐敦、油麻地、旺角,踏遍15條主要馬路和40多條街道,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走到灣仔、銅鑼灣、荃葵青、深水埗和西貢等地方,記錄了超過500多個霓虹招牌,團隊透過攝影實地記錄還未拆卸的霓虹招牌,這好讓讀者從霓虹招牌照片中,窺探各行各業的視覺文化和本土美學特色,進而了解招牌如何建構香港街道想象和消費文化。總括來說,書中将集中分析現存霓虹招牌的視覺美學,并從中所催生的香港消費文化,也帶出每區的消費模式轉變,并探讨霓虹招牌如何豐富我城的街道空間,并延伸我們的集體回憶。

《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郭斯恒 著

ISBN 9789620446702

2020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書不是要從專業的字型設計角度,來解構中文字型或字型結構的工具書,也不是中文字型設計理論專書,要教人如何設計中文字型;而是從人文關懷和香港本位出發,以了解本土造字匠的工藝美學和社會轉變之間所産生的關系。我們希望從多角度去了解和記錄我們所身處的城市和本土美學,透過走訪并聆聽每一個造字匠的成長背景,從他們個人的經曆帶出造字工匠的工藝或技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看畢本書,希望大家能重新觀察我們的城市,從細微之處了解和欣賞我城當中的字型美學和功能。

書中所介紹的香港造字匠并不是隐世高人或傳統工藝師傅,他們均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設計訓練,而隻是活出對字的執着。他們靠每天造字過活,并會使出看家本領,透過寫、貼、髹、劃、鋸、噴、屈、、拉等方法,在我們的字型城市裡,為貨車、馬路、後巷、橋底、石壆、大型花牌、膠片或霓虹廣告及電視娛樂節目添上人文色彩。

這本書将分成三個範疇──字型與交通、字型與工藝和字型與資訊。透過七位造字匠的通路,以大量資訊圖像、實地拍攝及航拍等,圖文并茂地記錄制作過程,以及香港的字型美學與功能。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我們的造字工匠,也一直默默地為香港作出貢獻。

《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

香港老字号「冠南華」霓虹招牌被拆,招牌消失了,與你我何幹?

郭斯恒 著

ISBN 9789620439759

2016年8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花園街是一條小區彙聚和生命舞台的街道

從排檔(攤販)的空間規劃看小區網絡的運作

花園街是一條充滿着生氣和活力的街道,因為她讓不同階層的人找到生存空間,他們能日複日地參與地方意義建築和編織花園街小區關系網。

内容先從城市和街道空間理論出發,然後再微觀花園街各樣元素和關系。之後,會剖析排檔三尺乘四尺的神奇空間,如何變身、如何運用細微配件擴充展示空間;此外,也會介紹排檔的十大武器等。另外,也會透過花園街排檔檔主的口述曆史細說花園街的變遷,以及觀察檔主以外,其他街道寄生者所扮演的角色。綜合各項分析,可全面了解街道作為社會區網絡是如何運作。

關注香港三聯書店:

今日頭條:@香港三聯

小紅書:@三聯Joint Publishing

微網誌:@三聯書店香港

豆瓣:@三聯書店香港

B站:@香港三聯書店

Facebook:@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Instagram:@jpbooks.plu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