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燃!農場還能這樣?外國生态農業發展“點子”多

作者:三農規劃設計

如今在中國,生态農業的浪潮也已撲面襲來,不少地區紛紛着手做起生态農業。怎麼做才能讓名号響起來,讓盤子大起來,讓腰包鼓起來,成為不少農人們思考的問題。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看看其他國家在怎麼做生态,也許您會有所啟示。

1、世界生态農業典範——菲律賓瑪雅農場

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态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其中以瑪雅農場最具有代表性。瑪雅農場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10年建設,農場的農林牧副漁生産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态系統。

瑪雅農場的前身是一個面粉廠,經營者為了充分利用面粉廠産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養畜場和魚塘;為了增加農場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制造廠。随着農場的發展,經營主開拓了一塊24公頃的丘陵地,擴大了生産規模,取名為瑪雅農場。

超燃!農場還能這樣?外國生态農業發展“點子”多

為了控制糞肥污染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瑪雅農場陸續建立起十幾個沼氣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每天産生沼氣十幾萬立方米,提供了農場生産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從産氣後的沼渣中,還可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餘用做有機肥料。産氣後的沼液經藻類氧化塘處理後,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後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農田生産的糧食又送面粉廠加工,進入又一次循環。

像這樣一個大規模農工聯合生産企業,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污染。這樣的生産過程由于符合生态學原理,合理地利用資源,實作了生物物質的充分循環利用。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态農場給予高度評價。

2、缺水少地也能做生态 節水先行的以色列生态農業

以色列是一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全國一半以上土地位于幹旱和半幹旱地區,是以土地和淡水資源十分匮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色列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了滴灌和其他微量灌溉技術,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使用率。

節水成為其農業管理的中心任務,機關土地面積和單方水最大的經濟效益是節水農業研究和管理的主要目标。農作物、綠樹、草地、鮮花幾乎全用滴灌。滴灌按時按量地把水及營養直接輸送到植物的根部,避免了水的流失,可以以少量的水達到最佳效果,水、肥使用率高達80~90%,節水50~70%,節約肥料30~50%。

超燃!農場還能這樣?外國生态農業發展“點子”多

同時,防止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生,節約了傳統灌溉溝渠占地問題,使機關面積産量成倍增長。

此外,以色列還重視研究利用廢水進行農田灌溉的再循環利用。他們将廢水通過不同的過濾裝置,降低其污染物質和細菌含量,使廢水面為适宜灌溉的水源。灌溉時,綜合考慮水質、土壤質地與狀态,制定出合理的灌溉政策與方式,并標明适宜的作物,以利于水中物質的分解和避免地下水質的污染。

借助科技手段,以色列特色節水農業不僅保證了農産品的品質和産量,還提高了農業生産全過程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達到以水為中心的田間水——土壤——作物——大氣系統的協調關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間的适應于農業生産用水要求的互相轉化的平衡,提高了水源到作物産量轉化環節的水分使用率,形成了對農業生态環境的最大程度的優化和利用。

超燃!農場還能這樣?外國生态農業發展“點子”多

3、嚴謹的德國人 嚴格的德國生态農業

德國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态農業的概念,如同德國人行事的嚴謹作風一般,德國對生态農業的要求也相當嚴格: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而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

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牧場載畜量;動物飼養采用天然飼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歐盟于1991年6月21日頒發了《關于生态農業及相應農産品生産的規定》,該規定明确指出,作為生态産品的生産必須符合國際生态農業協會(FOAM)的标準,如産品如何生産,哪些物質允許使用,哪些物質不可使用等。在生産過程中,生态産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須是生态的。

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産過程中必須使用,則允許部分附加料來自傳統農産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傳統農業附加料,就應在産品中标明使用的比例。隻有95%以上的附加料來自生态的,才可作為純生态産品出售。

德國生農業協會(AGOEL)的标準高于歐盟的“生态規定”。如一企業欲加入AGOEL,将其産品作為生态産品銷售,必須經過3年的完全調整方可。由國家授權的檢測中心對申請轉入生态農業生産的企業進行檢查,每年至少進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進行抽查。

如檢查不合格,則要延長調整期。此外,德國農業部每年還設立了生态農業獎,獎勵對促進生态農業改善、開發産品技術等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獎金總計25000歐元,足以見德國政府對于生态農業的大力提倡和支援。

超燃!農場還能這樣?外國生态農業發展“點子”多

4、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如何做生态農業

日本生态農業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70年代,而生态農業發展經曆了強調農産品(加工品)品質安全、農業生态環境品質保全,到實作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由于日本本國農業資源有限,是以日本的生态農業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多種多樣。主要有: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将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後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将污水經處理後得到的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

第二,有機農業型。即在生産中不采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産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态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産過程的持續穩定。

其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稭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采取實體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産體系及周圍環境的基因多樣性;

第三,稻作——畜産——水産三位一體型。即在水田種植稻米、養鴨、養魚和繁殖固氮藍藻的同時,形成稻作、畜産和水産的水田生态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在種植水稻的早期開始養鴨,禾苗長大後,田中出現的昆蟲、雜草等為鴨提供飼料,鴨的糞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為水田中的紅線蟲、蚯蚓、水蚤及浮遊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同時又給魚等提供餌料,進而實作生态循環。

第四,畜禽——稻作——沼氣型。即農民在養鴨、牛等家畜過程中,将動物的糞便作為供制造沼氣的原料。同時,農作物的稭稈經過加工用來作家養畜禽的飼料,或作為沼氣的原料,沼氣又可為大棚作物提供熱源等。這樣,經過能量轉換實作生态的均衡,并且生産的農作物比較環保,又能實作經濟效益。

本文轉載于:網絡,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