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旋覆花族(四):葦谷草

管狀花亞科—旋覆花族(四):葦谷草

17.葦谷草屬

葦谷草屬(學名:Pentanem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此屬有10餘種,主要分布于亞洲南部和西南部、非洲熱帶。大陸有3種,分布于西南部及西藏西部。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旋覆花族(四):葦谷草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從基部起多分枝,常有腺,被糙毛,柔毛或棉毛。葉互生,全緣或有齒,基部常心狀,半抱莖。頭狀花序小或較小,在枝端單生,或腋生而有與葉對生的細花序梗,各有多數異形的小花,雌雄同株,外圍有1-2層雌花,中央有多數兩性花,或有時僅有同形的兩性花,都結果實。總苞寬鐘狀或半球狀;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外層漸狹小,邊緣幹膜質,内層幹膜質。花托平或稍凸起,無托毛。雌花花冠舌狀,舌片狹長,頂端有2-3齒;兩性花花冠管狀,黃色,細長,上部稍寬,頂端有5裂片。花藥基部箭頭形,有纖細的尾部,上端稍尖。花柱分枝稍扁,上端較寬,鈍或截形。冠毛5至多數,1層,極纖細,有時摻雜有極微小的膜片或粗毛,舌狀花有或無冠毛。瘦果近圓柱形或稍四角形,無肋或棱,頂端圓形,基部狹,常有毛。

(2)葦谷草

葦谷草(學名:Pentanema indicum)是菊科葦谷草屬的植物。該屬共有14種,分布于亞洲和非洲。在雲南紅河區俗稱草金沙、止血草,藥用全草止血。

18.蚤草屬

蚤草屬(學名:Pulicari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被毛草本植物。該屬約有50種,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區和非洲熱帶,較少數分布于非洲南部、歐洲北部、中亞、西亞、印度和中國西部。中國有6種,此外還另有栽培種。該屬的模式種是蚤草 (P. prostrata (Gilib.) Ascher )。

該屬有較大的變異,草本或灌木,頭狀花序大或小。通常根據冠毛的構造分為不同的組,但有些組之間的關系還不明了,可能應分為不同的屬。

(1)形态特征

一年或多年生具有被柔毛(少數棉毛和無毛)的草本或亞灌木。莖常直立,多分枝。葉互生,全緣,邊緣波狀或有淺齒,基部常心形,半抱莖。頭狀花序在莖或枝端單生,或總狀或圓錐狀排列,各有多數異形的小花,輻射狀或近盤狀,外圍有1-2層雌花,中央有多數兩性花,都結果實。

總苞半球狀或寬鐘狀;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或2-3層,多少等長,狹長漸尖;外層草質或邊緣膜質,内層幹膜質。花托平或稍凸起,多少蜂窩狀,無托毛。雌花花冠舌狀,舌片狹長,開展,或極小而直立,頂端有2-3齒,黃色,或有時無舌片;兩性花花冠管狀,上部較寬,黃色,有5短裂片。花藥狹長,上端短披針形,基部箭頭形,有細長漸尖的尾部。花柱分枝狹長,稍扁,上部稍寬,頂端鈍。冠毛白色,2層;外層極短,膜片狀,5或多數,分離或多少結合成撕裂或具齒的冠圈狀,常宿存;内層5或多數,較長,毛狀,糙毛狀,或羽狀,常易脫落。瘦果圓柱形,或有棱,無毛或有密毛。

(2)蚤草

蚤草(學名:Pulicaria prostrata)是菊科蚤草屬的植物。生長于草地、沙地、溝渠沿岸和路旁。産新疆西部和北部(阿勒泰),在黑龍江也可能存在。蒙古、蘇聯(西伯利亞東部至西部、中亞)、伊朗和歐洲各地都有廣泛的分布。

蚤草從前在歐洲曾用為治赤痢的草藥,功效與止痢蚤草 P. dysenterica Gaertn. 相同。

(3)金仙草

金仙草(學名:Pulicaria chrysantha)是菊科蚤草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生長于亞高山或高山草地或林緣,海拔2500-3000米。夏、秋季采收,洗淨,切段曬幹。産四川西北部、西部、西南部(汶川、黑水、馬爾康、米亞羅、木裡、稻城),在廣西也采到标本。

此種曾經前人列入旋覆花屬的旋覆花組sect.Inula,但它的冠毛顯然有2層,外層由5-6個或較多的膜片組成,内層有10-20個具微齒而上部稍作羽狀的長毛,與蚤草的特征符合。此種莖基部有簇生被長柔毛的芽,與下一種極相似,似以改列于蚤草屬為适宜。從冠毛的構造和葉的形狀,此種有兩個類型,在外形上常不易差別,是以暫作為變種。

19.革苞菊屬

革苞菊屬(學名:Tugarinovi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該屬僅有革苞菊(Tugarinovia mongolica)一種,分布于中國内蒙古中部和蒙古南部。該屬為中國阿拉善荒漠特有屬,亦為蒙古高原特有屬。 具有頂端具刺的羽狀裂片和基部擴大被棉狀茸毛的葉柄、花柱基部在子房上圍有冠狀具5齒的附片和瘦果有細溝無毛是該屬的主要特征。

該屬屬于雙種屬,分類學上屬于孤立的類群,演化系統上是既起源古老而又進化的類群,生态上都是旱生植物,絕大多數是荒漠種,其生活型灌木和半灌木占優勢 。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旋覆花族(四):葦谷草

(1)形态特征

具有有葶狀莖的多年生低矮草本。葉在莖基部密集,革質,有頂端具刺的羽狀裂片和基部擴大被棉狀茸毛的葉柄。頭狀花序稍小,在莖端單生,常下垂,有多數同形的兩性花,盤狀。總苞倒卵圓形;總苞片多層,外層較寬大,葉狀,綠色,有頂生的刺和具刺的齒,内層較短,披針形,有頂生的刺。花托平,無托毛。小花全部管狀,褐黃色,上端有五裂片。花藥上端尖,基部有絲狀全緣的長尾部;花絲無毛。花柱分枝急尖,短,外面有泡狀突起,内面平滑;花柱基部在子房上圍有冠狀具5齒的附片。冠毛有少數不等長,上端較粗厚具微刺,易分散脫落的毛。瘦果有細溝,無毛。

(2)革苞菊

革苞菊(學名:Tugarinovia mongolica)為菊科革苞菊屬下的一個種。種名mongolica意為蒙古的。分布于中國和蒙古南部;在中國分布于内蒙古中部烏蘭察布盟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與後旗、蹬口縣。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石質殘丘頂部或礫石質坡地,在中國内蒙古地區,主要生長于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帶。革苞菊為強旱生植物,生長區的年降水量 80-250毫米。在荒漠草原中,主要為小針茅群落的伴生成分,常散生于礫石質坡地的上部。在荒漠中,生長于石質殘丘頂部,可形成局部的革苞菊小居群。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Ⅱ級。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别為易危(VU)。

20.含苞草屬

含苞草屬(學名:Symphyllocarpus)是菊科下的一個屬。僅一種。外形似春黃菊族中的石胡荽屬 Centipedao,此屬曾為前人列入向日葵族的一個亞族 Melampodineaeo,花的構造指明此屬應列于本族的絮菊亞族 Filagineae 附近,但從雌花的瘦果與托片合着、植物全體無毛等特征來說,與絮菊亞族的各屬有顯著的差別。

「植物界全系列」管狀花亞科—旋覆花族(四):葦谷草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無毛。莖細弱,有二歧式短花序枝,下部葉在花期凋落。葉互生,有齒或全緣,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小,無柄,2-4個密集于枝腋成團球狀,為對生和輪生的苞葉所環繞,各有多數異形小花,盤狀,外圍有多層雌花,中央有少數兩性花,都結果實。

總苞半球狀,約與小花等長;總苞片約二層,卵圓形、棱形、至披針形,膜質,邊緣透明,有細齒,上端尖。花托平,外圍在雌花之間有托片;托片下部與子房合着,上部分離,褶疊,膜質,約與花冠等長,中央在兩性花之間無托片。雌花花冠細,絲狀,有具3齒的舌片,有一齒較長;花柱2裂,分枝線形,頂端鈍或稍尖,有乳頭狀毛;

兩性花花冠管狀,上部短鐘狀,有4裂片;雄蕊4;花藥上端鈍,無附片;花柱分枝較粗短、頂端鈍。瘦果圓柱形,有柄,上端有花冠宿存,被有開展的、頂端兩叉而内卷的疏腺毛,上端的毛較長且直立如冠毛狀。

(2)含苞草

含苞草(學名:Symphyllocarpus exilis)是菊科含苞草屬的植物。生長于淤泥地、湮沒地、淺灘或河岸。分布于産黑龍江和吉林的松花江和烏蘇裡江流域。俄羅斯遠東地區亦有分布。

根據原始記載,此植物高僅數厘米至十餘厘米,分枝也較少。黑龍江的标本(哈爾濱水甸子旁濕地)是發育旺盛的植株,高達30厘米,主莖短,從下部起并在上部有重複的長分枝。花青黃色,花序為在枝端密集的葉所圍繞,形似火絨草屬的苞葉群。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