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漫長潛伏與短暫爆發之後,中國嘻哈能否走向世界

作者:澎湃新聞

王沛楠/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寫作中心教師

嘻哈在中國的曆史

在2017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對于“嘻哈”更多隻有模模糊糊的了解,甚至會混淆了嘻哈(Hip-hop)和作為嘻哈音樂主要呈現形式的說唱(Rap)之間的差別,誤以為二者都是單純用嘴念出押韻的歌詞節奏來表達情感的一種音樂形式。早在90年代,趙麗蓉在春晚的獨幕喜劇《如此包裝》用有點别扭的唐山話說自己在唱“Rua普”,已經算是在全國人民面前給大家為這種音樂形式開了蒙,但這和真正意義上的嘻哈文化還相去甚遠。

但如果真的要追溯嘻哈在中國的曆史,我們可能要回到90年代更加流行的一首民歌《纖夫的愛》。當然絕不是說這首歌與嘻哈有任何關系,但這首歌捧紅的年輕男歌手,事實上卻是在中國開嘻哈風氣之先的。每當看到他總是戴着一副方框眼鏡,面相憨厚喜慶,你很難把他和嘻哈文化聯系在一起。但他在1993年和另一位歌手一起推出的作品《某某人》,卻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嘻哈文化的濫觞。

漫長潛伏與短暫爆發之後,中國嘻哈能否走向世界

趙麗蓉在春晚的獨幕喜劇《如此包裝》

當然也有樂評人将《某某人》視作一部以玩票為目的的作品,因為其中并沒有什麼特定的風格,當時中國也并沒有多少人了解這種音樂及其背後的文化形式的意義。由于缺乏市場,在這部作品之後他再也沒有推出過任何嘻哈的作品。但作品中以街頭青年為叙事主題的表達視角,歌詞中對于現實生活的不滿與憤怒,其實已經暗合了嘻哈文化的源頭和核心。在那個獨特的時候為中國的嘻哈文化奠定了一個看起來并不起眼但頗有意義的開端。

中國初代嘻哈的到來,已經要等到新世紀之後。諸如cmcb、隐藏、黑棒和陰三兒等組合出現,嘻哈歌手們穿着oversized的衣服戴着頭巾,一副“可識别”的嘻哈風格油然而生。其中cmcb在第一張專輯釋出時宣稱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嘻哈音樂組合。這些組合的出現将嘻哈真正帶入了中國音樂的視野中,但由于市場的小衆和不成熟,這些團隊始終沒有擺脫地下樂隊的标簽,跟随嘻哈文化一起停留在地下。2005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嘻哈廠牌開始出現。一方面使得這種文化的組織結構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為它崛起走入公衆視野提供了人才和團隊的基礎。

所有這些積累在2017年得以爆發,嘻哈這種文化形式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走入主流,并培養了一大批開始了解這種亞文化形态的粉絲。即使對嘻哈一無所知的年輕人,也會在群聊裡脫口而出“freestyle”和“skr”這樣的嘻哈專有名詞。借着這股東風,潛伏在地下二十餘年的中國嘻哈終于走上了前台。

“你是哪個地方的人,就唱哪個地方的歌”

所謂“樹大招風”,在迎來黃金期的同時,嘻哈這種内容具有強烈反叛性的文化形态,也引發了主流文化的警惕。追溯嘻哈文化的起源,它本質上是一種來源于美國底層社會的文化。雖然美國的嘻哈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文化形式,并且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但它在内容上仍舊保留了以直抒胸臆的話語表達對現實的真實感受的形态,并包含了對于社會問題的抨擊甚至謾罵。

在美國,嘻哈文化與黑人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系,嘻哈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和加勒比地區的黑人音樂塑造的,嘻哈的歌詞則通常以黑人英語為基礎。由于美國黑人所經曆的奴隸曆史和黑人長期以來在美國社會中較低的社會地位,嘻哈音樂在主題上也通常與社會經濟分層與黑人的底層抗争有關。歌手通過發洩性的說唱表達質樸的底層氣質,由此形成嘻哈音樂獨特的貧民窟叙事和街頭文化。但在中國,并不存在着美國黑人文化生長的土壤。對于中國這一片“新大陸”而言,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嘻哈音樂和文化應當是怎樣的?

漫長潛伏與短暫爆發之後,中國嘻哈能否走向世界

GAI(本名周延)

講到這裡就不能不提GAI(本名周延)。GAI在參加節目前就已經是圈内頗有名氣的嘻哈歌手。出身草根階層使得GAI身上天然帶着一種混不吝的街頭氣質,這與美國嘻哈文化的起源也頗為契合。慣用川渝方言演唱則為他貼上了濃厚的草根與本土标簽。在地下嘻哈的時代,GAI所創作的一些極具地方文化色彩和反叛精神的嘻哈,一度曾席卷中文嘻哈音樂界,甚至在YouTube 上都獲得了超過200萬的點選量,但在他走紅後卻因為過于露骨地渲染暴力和犯罪而惹來了麻煩。這一類嘻哈的作品試圖模仿和保留美國嘻哈——特别是硬核和匪幫嘻哈音樂——的反叛性,但它顯然無法在中國的文化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如何讓嘻哈這種來源于美國底層社會,凸顯反叛性意識的文化在中國有發展的土壤,顯然成為了所有進入主流的嘻哈歌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成名後,GAI迅速調整了自己的音樂風格。他身上那種混不吝的氣質則被更符合中國人文化品位的“江湖氣”所取代。在他近幾年釋出的諸如《華夏》和《烈火戰馬》等具有“中國風”特點的嘻哈作品中,将内容置于“江湖”這樣一個既為中國聽衆所熟悉又包含了反叛性與詩意的文化背景中,保留了嘻哈文化的精神核心,又尋找到了符合中國文化認知的歌曲叙事環境。借用“江湖”的概念取代美國嘻哈文化中的“街頭”,為中國嘻哈歌手進行身份設定尋找到了一個有效的出口。“江湖”作為文學語境下的虛設時空,能夠給歌手的創作帶來更大的空間。

在美國亞文化平台Vice對GAI的采訪中,GAI曾經面對鏡頭直言不諱地表示,“我覺得音樂這個東西跟你來自哪裡是直接相關的,你是哪個地方的人,就唱哪個地方的歌。不是那裡的人,就别唱那裡的歌”。在嘻哈的參與和粉絲社群都在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探索具有“中國性”的嘻哈文化形式,成為了擺在嘻哈歌手面前的下一個難題。

《上學威龍》:一個非典型的中式硬核說唱

在嘻哈音樂走入主流文化視野之後,“中國風”成為了嘻哈創作的重要風格選擇。除了GAI尋找到“江湖”作為叙事背景之外,中國的另一位硬核說唱明星法老則另辟蹊徑,為硬核說唱這種看似頗具争議性的嘻哈文化形式尋找到了本土化的路徑,特别是《上學威龍》這首單曲甚至實作了“破圈”,一度在短視訊平台上成為熱門歌曲。

硬核說唱(Hardcore Rap)是一種經典的嘻哈音樂形式,現在網際網路上流行的“硬核”一詞也是來源于此。歐美流行音樂界最為中國年輕人熟悉的埃米納姆(Eminem)就是目前硬核說唱的代表人物之一。正如“硬核”這個詞字面意義上的粗糙感和強硬感一樣,美國硬核說唱在音樂形式上更多利用猛烈的鼓點來渲染氣氛,内容上則更多涉及甚至渲染暴力和拜金等“反主流”的形态。正是因為如此,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下推出有意義且有影響力的中式硬核說唱。

熟悉周星馳電影的人都會立刻意識到,《上學威龍》這個名字其實脫胎于周星馳的經典電影《逃學威龍》,法老在MV中也用照鏡子的方式緻敬了周星馳。但不同于周星馳無厘頭風格的是,這首歌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用一種近乎暴力的方式向年輕人“勸學”,鼓勵年輕人好好讀書認真學習,并用誇張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勤奮認真且天賦異禀的年輕學生的校園生活。這使得它在一衆以渲染放肆、不受限制甚至目無法紀的硬核嘻哈作品中顯得極其另類。在一次采訪中,法老毫不諱言自己是受到了美國黑人嘻哈歌手硬核說唱中經常出現的橋段——炫耀自己辍學和浪迹鏡頭的經曆的影響,希望能夠反過來呈現中國學生勤奮且努力學習的狀态。

在這首歌的MV中,法老身着校服胸前戴着紅領巾、表情略顯誇張,口中大聲念着“全班48本作業由我一人負責,我的智商堪比再世諸葛”、“我把鬧鈴調慢為了多上一節課,如果連續調慢八天也就多了一天課”。整個歌曲塑造了一個勤奮上進到瘋狂的好學生形象,仔細想來倒也“硬核”的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有樂評人說“所有人都瞧不起《上學威龍》但所有人又都想擁有《上學威龍》這樣的作品”,這可能就是這個非典型中國硬核說唱的魅力。另一位嘻哈歌手姜雲升在直播中戲稱“隻要軍訓過就會唱《上學威龍》”,因為副歌部分的節奏與軍訓的密碼“1-2-3-4,1234”如出一轍。這也為這首歌增添了幾分喜劇色彩。

漫長潛伏與短暫爆發之後,中國嘻哈能否走向世界

《上學威龍》中的法老

在有點癫狂和自戀的歌詞背後,《上學威龍》暗含的仍然是中國人傳統而樸素的價值理念——勤奮念書才能出人頭地。在美國硬核說唱圍繞“街頭混迹、底層逆襲、暴力和錢”的主題籠罩下,一首宣揚小孩子好好讀書的嘻哈似乎看起來并不那麼“嘻哈”。但它在中國短視訊社交媒體上的走紅卻印證了流行文化本土化颠覆不破的真理——隻有切中本土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命脈,才能在一個文化圈内得到認可和傳播。在這個看起來“另類”的作品中,我們似乎也可以看到中國嘻哈本土化的一種路徑和邏輯。

“中國制造”的青年文化

無論是GAI選擇将“江湖俠客”作為自己的叙事背景,還是法老把中國人最熟悉的中學校園生活以“硬核”的方式呈現出來,無一不是在嘗試探索如何讓這個來源于遙遠的紐約布朗克斯的文化在中國找到屬于它的印記。作為一種跨文化的實踐,簡單的從美國嘻哈歌手那裡照搬和複刻風格是不可能真正吸引中國年輕人的喜愛。特别是在面向日益追求本土文化身份認同的當代年輕人創作時,隻有具有“中國性”的作品才能在文化消費中實作身份的再生産。

在推動嘻哈本土化的過程中,嘻哈歌手不僅納入了“江湖”的叙事,同樣還将琵琶、古筝等傳統中國樂器納入到配樂中,使得音樂旋律具有更強的中國性辨識度。 此外,中國嘻哈歌手還有意識地将古詩詞嵌入到說唱中,例如GAI在嘻哈歌曲“鹳雀樓”中就直接将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加入到副歌中;馬思唯則在頗具中國風格的嘻哈音樂《崂山道士》裡将80年代出品的聊齋卡通片的曲調和念白融入了歌曲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古詩詞類似于說唱,也是通過吟唱的形式呈現的,是以其文字極具韻律。這與嘻哈音樂的形式非常相似,進而為嘻哈歌手在音樂中加入古詩詞提供了結合的條件。

更多對嘻哈抱有興趣的年輕人則通過QQ群組建了各類“中國嘻哈文化交流群”。打開QQ搜尋“嘻哈”,能夠看到大量以嘻哈創作和交流的群聊,年輕的愛好者們在群裡結識志同道合的同伴進行交流和創作,其中不乏一些有潛力的嘻哈新星。相關群聊的高活躍度說明年輕人正在越來越多地将嘻哈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并由此形成創作的靈感。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産品,嘻哈一直被研究者視為想象性的全球文化運動的一部分。更多中國年輕人的加入則讓中國青年有了借助嘻哈這套“全球話語”與世界對話的機會。

漫長潛伏與短暫爆發之後,中國嘻哈能否走向世界

馬思唯

知名嘻哈歌手馬思唯領銜的嘻哈團隊海爾兄弟(higher brothers)就已經将目光瞄準了海外市場,他們創作并推出的單曲“made in China”在YouTube上的點選量已經突破了2300萬,成為中國嘻哈在海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他們所在的廠牌88rising甚至還專門邀請Migos和Lil Yachty等美國嘻哈團體制作了對這首歌的Reaction(觀看并評論的視訊類型),進一步推動了這個作品在全球嘻哈市場中的知名度。

回溯嘻哈文化在中國漫長的潛伏與短暫的爆發曆程不難發現,作為一個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海外亞文化形态,尋找到一個符合中國文化語境與粉絲文化認同、能夠在中國本土落地生根的文化形式成為近些年中國嘻哈的文化自覺。它經曆了未加反思的模仿與崇拜,到從本土的文化意識中和文化符号中尋求變革的路徑,而将這種形式推向海外代表中國的流行文化發出自己的聲音,将是未來中國嘻哈歌手們努力探索和尋求的目标。來源于中國制造的嘻哈文化,會在新一代Z時代青年人手中,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國标簽并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朱凡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