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八月的塞罕壩,有無垠的林海、壯闊的草原、廣袤的濕地、清澈的湖泊……滿眼都是迷人的風景。這裡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獸的天堂”。

60年來,塞罕壩經曆了荒原變林海、沙地變綠洲的滄桑巨變,如今又從林海、綠洲中掘出“金子”來,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的奉獻與堅守,他們用實際行動,诠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在8月8日至12日舉行的“弘揚塞罕壩精神•綠色發展河北行”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深入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禦道口牧場管理區、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等地,探訪當地的綠色生态發展情況,追尋流淌在塞罕壩人血液裡的“塞罕壩精神”。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塞罕壩森林資源。

24年守護,換來百萬畝林海平安

驅車從承德市區進入塞罕壩,氣溫降了7攝氏度,沿途林海蒼翠、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風光旖旎。見到如此場景,很難令人聯想到曾經的塞罕壩,竟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栖樹”的荒漠沙地。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的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塞罕壩”一詞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曆史上,這裡森林茂密、水草豐沛,清朝時曾是“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舉行木蘭秋狝(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

然而,到1949年,塞罕壩的原始森林已變成茫茫荒原,無法阻擋渾善達克沙地的風沙南侵。有人形象地說,如果這塊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擋不住,就形同“站在屋頂上向院裡揚沙”。

60年前,為保持水土,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國家決定在河北北部地區建立大型國有林場。經過三代林場建設者的艱苦奮鬥,才有了今天的塞罕壩:總經營面積140萬畝,有林地面積115.1萬畝,林木蓄積量1036.8萬立方米,森林覆寫率82%。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不同位置的高山之頂,矗立着9座人工值守的望海樓,這是塞罕壩護林防火的重要崗位,人們稱之為“夫妻望海樓”,因為這裡的瞭望員通常由夫妻擔任,劉軍、王娟夫婦就是其中一對。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月亮山望海樓。

在月亮山望海樓3樓,是劉軍夫妻倆的辦公區,桌上擺放的一部電話、一個記錄本、一支筆和窗邊的一台望遠鏡,就是他們瞭望所用的工具。每年的春季、秋季防火緊要期,他們都要在望海樓駐守,白天每隔15分鐘報告一次瞭望情況,晚上9時到次日早晨6時則每小時報告一次,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劉軍夫婦使用的望遠鏡。

“以前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友善、吃水也困難,現在都得到了改善。”王娟告訴記者,她和丈夫劉軍原先從事護林員工作,後來在兩座望海樓擔任瞭望員,前後已24年有餘。“看着這片林海就感覺挺幸福的,很有成就感。”王娟笑着說。

現如今,盡管塞罕壩的望海樓都安裝了自動化紅外監控和通信裝置。但劉軍表示,因為機器有死角,容易誤報,人工瞭望仍然不可取代,“我們會繼續堅守崗位,守護林海平安。”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劉軍、王娟夫婦。

三代接力,開啟林場“二次創業”新征程

在塞罕壩,一對對像劉軍夫婦這樣的“望海樓夫妻”依舊默默堅守,為林場森林防火安全提供堅實保障。與此同時,一批批林場建設者也在默默奉獻,做好林場的綠色發展文章。

位于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尚海紀念林,紀念着王尚海等老一代創業元勳的功績:60年前,時任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的王尚海帶着家人紮根塞罕壩,帶領勞工們13年造林植綠54萬畝,他曾說,自己“生是塞罕壩人,死是塞罕壩魂 ”。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尚海紀念林。

如今,塞罕壩已湧現出更多的“林二代”“林三代”,90後技術員劉鑫洋便是“林三代”之一,因為父母都是“林二代”,從小她就在林場長大,是以碩士畢業後,她沒有選擇留在城市發展,而是投身塞罕壩護林事業。

作為技術員,劉鑫洋一年四季都有工作任務,春夏季要攻堅造林、開展技術指導、布設樣地,秋冬季要對木材進行清點入庫。“冬天遇上下雪是比較艱苦的時候,積雪沒過膝蓋,氣溫零下三四十攝氏度,要穿上厚衣服、套上橡膠手套作業。”劉鑫洋說。

盡管工作條件艱苦,劉鑫洋卻樂在其中,林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她都了然于胸:“這幾年,林子裡的野生動物變多了,經常能看見狍子、野雞、灰鶴、天鵝、獾子、野豬等,說明塞罕壩的森林品質越來越好了。”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野豬。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黑琴雞。

經過60年的建設,如今的塞罕壩已建起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森林和濕地每年涵養水源量2.84億立方米,無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

在經濟效益方面,林場主營業收入達26.4億元,主要來源于森林撫育與利用原木産品、工程造林與園林綠化苗木、生态旅遊等方面。其中,在生态旅遊方面,林場通過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打造了七星湖、塞罕塔、亮兵台、木蘭秋狝園等18處景點。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七星湖濕地保護區内的森林。

七星湖濕地保護區是旅遊旺季的一大“網紅景點”。在這裡,往來如織的遊客們悠閑踱步在棧道上,時而駐足遠眺,時而拍照“打卡”,紛紛被眼前景緻所傾倒:徐徐秋風拂動青草,群山綠林環抱四周,100萬平方米的濕地範圍内,分布着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7個天然湖泊,空中俯瞰形如北鬥七星。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七星湖濕地保護區。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表示,如今,塞罕壩正全面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預計到2030年,林場森林面積将達到120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600萬立方米,森林覆寫率達到86%。“艱苦奮鬥是塞罕壩幾代人的本色,綠色發展是我們的進一步追求。塞罕壩今天一定要把綠色發展這篇文章做好。”陳智卿說。

巧妙造型,一棵樹單株售價可翻30倍

生态好了,發展路也寬了。多年來,塞罕壩綠色發展理念也在影響着周邊村莊的發展路徑。在毗鄰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裡哈鎮哈裡哈村,良好的生态森林也成了當地最大的效益資源。

上世紀70年代,哈裡哈村的許多村民到塞罕壩參與植樹造林,并将學到的造林技術帶回村裡,掀起了全村的植樹造林熱潮。目前,全村有林面積達到2.3萬畝,森林覆寫率達78%,林木保守估值1億元,每年通過科學間伐獲得收入40萬元。

這幾天,65歲的哈裡哈村村民張義正忙活着給松樹做造型,看着眼前的苗木在自己手上一點點成型,他幹勁十足。“掌握了一門手藝,幹這個活還挺輕松的,隻要造好一棵樹就能産生很大的價值,既有觀賞價值,又能賣出高價錢。我做的造型松一棵最高能賣到8000多元!”張義說。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從業人員正在給松樹做造型。

“經過精巧造型後,苗木單株價格可增加30倍以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劉洋介紹,以油松、樟子松等樹種為例,4年生1.5米單株售價15元,10年生5米單株800元,造型松單株售價4000至1萬元,再培育3—5年,單株可達到3萬—5萬元。

截至2021年底,圍場苗木産業基地總面積12.2萬畝,從事苗木生産的經營主體達1056家,存量苗木6.3億株,年銷售各類苗木9000餘萬株,産值7億多元,苗木産業所提供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以上,戶均增收達到5000元至1萬元。

弘揚塞罕壩精神: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百萬畝林海

單株造型松價格可賣上萬元。

而今,圍場縣通過實施“苗木産業價值倍增計劃”,正積極培育發展“造型松”産業,開展了“木蘭松”園藝景觀大賽、作品展示大賽等系列活動和賽事,培養了千名本土造型技能人才,建立了千畝“造型松”基地,全縣苗木産業實作從賣樹苗到賣園林服務、賣景觀、賣創意轉變。

【記者】陳薇

【攝影】陳薇

【作者】 陳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