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1609年8月的一個夜晚,一位意大利天文學家、實體學家第一次把他的新望遠鏡對準了月亮。他發現月亮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光滑,而是坑坑窪窪的;木星周圍有四顆衛星圍繞着它轉動,而非像《聖經》所言,所有的星星都圍繞着地球轉動。随後他把觀測報告寫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取名為《星際信使》。這位繼哥白尼之後再次“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戰地心說的學者就是伽利略。因為日心說主張,他遭到了教廷的監禁與懲罰。
1611年,德國天文學家、實體學家開普勒出版《折射光學》,提出了改進望遠鏡的方法,驗證了伽利略的發現。16-17世紀的歐洲,文藝複興勢不可擋地推動人們從“中世紀”邁向“近代”,身處時代更疊臨界點上的伽利略與開普勒,既有由中世紀大學體制打下的廣納博究的學術根基,也被印刷媒體帶來的新資訊浪潮激發了好奇心和創造力,領先于時代,拓展了人類知識的邊界。
音樂劇《星際信使》将伽利略與開普勒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故事開始于開普勒寫給伽利略的一封信。1616年,伽利略因“宣傳異端”被判入獄。伽利略要求女兒瑪利亞立即燒毀藏在他房中的信件,與此同時,瑪利亞收到了一系列來信,這些信件的落款都是同一個名字——開普勒。瑪利亞對這位來信者非常好奇,她試圖找出父親成為“異教徒”的原因,以及他與開普勒之間的關系。劇作家根據真實曆史加諸想象,藝術化地還原了天文科學新發現時科學家們的震撼與困惑,以及他們為追求真理而做出的大無畏的自我犧牲。2019年4月,《星際信使》在首爾忠武藝術中心首演,并于2020年加演兩輪,同年獲得南韓音樂劇大賞“最佳音樂劇”提名。
8月13日-21日,音樂劇《星際信使》中文版在上海上劇場首演。該劇的上演也标志着“演藝大世界-2022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正式落幕。
正式首演前,音樂劇《星際信使》于12日的媒體活動上呈現了四個精彩片段《無解》《重制微光》《無法抹去的印記》《星際信使》。随後本劇藝術監制、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制作人俞懿窈等人分享了該劇的創作故事。
費元洪表示,科學家題材的音樂劇在中國舞台上前所未有,在全球範圍内也非常少,我們可能會以為“探索科學真理”的故事會非常嚴肅,甚至脫離實際生活。但《星際信使》創作者深谙音樂劇的法門,“越是嚴肅的題材,有時候越要用輕松的話語去講,才能夠襯托出它的嚴肅。”他評價該劇的特色之一是人物非常鮮活,比如伽利略既是堅持學術理想、捍衛科學真理的偉大科學家,也是一個有着自己喜怒哀樂和小心機的正常人,會為了争取研究經費向美第奇家族獻媚。
在藝術品質方面,費元洪認為“很有保證”,他講了這樣一個細節——雖然《星際信使》是一部小劇場劇,但舞美設計非常精緻,光是燈光效果提示就有300多個,比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還要多。
《星際信使》的排練因上海疫情而經曆了不少波折。劇組大多數成員在文化廣場劇院地下三層閉環式集訓了17天,費元洪诙諧地說,隻有“劇院魅影”才會生活在劇院底下,“但就算是魅影也不會像這樣成群地出現……相信他們的付出能夠在正式演出時被觀衆看到。”
因為伽利略和開普勒在劇中并沒有見到彼此,兩人的對話從未在真實空間中展開,為表現兩人似在夢想的宇宙中與對方交談的場景,舞美設計有諸多巧思。俞懿窈介紹,舞台正中心是一個傾斜的圓形舞台,象征着《聖經》中對天體運動皆為正圓的判斷,正圓中心舞台外是一個橢圓形的大舞台,象征着開普勒定律所認定的,天體運動遵循的是橢圓形軌道。舞台前端的地闆上繪有黃道十二宮,舞台後方的多媒體螢幕将随劇情推進變幻,仿佛是科學家仰望星空時的眼睛。另外,觀衆席的上方也将有隐藏驚喜等待觀衆去發現,獲得沉浸式的“宇宙級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