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轉轉的一生,才華橫溢的張愛玲,用涼薄清冷的筆反複描摹着,最終畫出一幅孫用蕃的繼母形象,那是刻薄、陰狠、冷漠、善于搬弄是非的典型後母…
“我父親要結婚了……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杆上,我必定把她從陽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這是十多歲的張愛玲,聽聞父親再娶時的第一反應。
未涉世事的孩子,心思多是如白紙般純澈清明;偏偏心思細膩的張愛玲,對這個繼母的存在,卻始終心存排斥和惡意。
即便與繼母孫用蕃未曾謀面,即便她的繼母,是民國大總理孫寶琦的女兒,是上海灘家喻戶曉的名媛,可那顆敏感蒼涼的心,卻讓年幼的張愛玲,對這段“母女情”充滿冰冷的輕蔑。
在這段擰巴的關系中,一個突如其來的巴掌,也讓孫用蕃徹底背上了“民國最惡毒後母”的罪名,她一生求和隐忍,卻也被人诟病一生。
—— ① ——
一直覺得:孫用蕃的命從來不好!
即便她的家世不俗,父親孫寶琦是清末山東巡撫,民國時期還做過袁世凱内閣的外交總長和總理。
豪門望族,多是妻妾成群;孫寶琦一生有8子16女,而庶出的孫用蕃排行老七,人稱“孫七小姐”。
因為家世顯赫,孫家衆多女兒被名門望族搶着迎娶,是以孫寶琦的親家中,有親王,有大學士,有洋務重臣,還有個嫁給了袁世凱的兒子袁克齊。
偏偏,衆多子女中最出名的,卻是以續弦身份嫁入張家的七小姐孫用蕃;這份出名并非是她做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成為了張愛玲的後母,一場争執中,那個失控的巴掌,從此成為張愛玲筆下的痛。
兜兜轉轉的一生,才華橫溢的張愛玲,用涼薄清冷的筆反複描摹着,最終畫出一幅有關孫用蕃的繼母形象,那是刻薄、陰狠、冷漠、善于搬弄是非的典型後母。
嫁入張家,成為兩個孩子的後母,并非孫用蕃的自願。
在一場兀地敗落的初戀鬧劇後,她的人生早已無路可選。
17歲那年,她愛上了英俊的表哥;兩人發生關系後,孫用蕃欲與表哥終生厮守,便把戀情告知了家人;不曾想,遭到了全家人的強烈反對。
隻因為:孫家子女,所嫁所娶非富即貴,而這表哥家境貧寒,絕非良人可托。
情窦初開的年紀,總把逢場作戲錯當真情;為了與心上人長相厮守,孫用蕃決定與表哥服毒自盡,以死殉情。
可當她一心赴死時,表哥卻後悔了,并偷偷跑到孫府通知了孫用蕃的家人,讓他們到旅館把孫用蕃弄走;鬧劇沒有多久,曾許諾“非你不娶”的表哥,與其他女子定下婚約。
總理千金為窮小子服毒自盡…這樣的新聞很快不胫而走,在那個封建保守的社會上迅速傳播開來。
可門庭森嚴、死水無波的豪門望族,怎能容忍這樣的荒唐鬧劇;父親孫寶琦隻覺得丢盡了老臉,甚至讓孫用蕃去死;等氣消下來,孫用蕃才保住了性命,卻從此被父親禁了足,困在這落寞到近乎噬人的深宅大院中。
從此以後,鴉片成了她的救贖;在煙霧缭繞的虛幻中,她藏匿起所有的恥辱與缺憾,也不再指望門當戶對的婚姻,以及那近乎誅心的愛情。
是啊,人盡皆知的情史,抽鴉片的巨大消耗…也徹底斷絕了孫用蕃的愛情和婚姻。
直到29歲那年,在兄長的牽線搭橋下,心如死灰的孫用蕃,成為張廷重的續弦。
張家亦是大戶,張廷重更是李鴻章的外孫;隻是動蕩亂世、家道敗落,那些富貴權勢,早已是過往雲煙,唯有些祖上遺産,能夠維持體面生活。
孫用蕃嫁入張家前,張廷重已與原配黃逸梵離婚,但張愛玲與張子靜這對姐弟仍由張廷重照顧,這也決定,孫用蕃進門後,便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
對于繼母的到來,早熟敏感的張愛玲,卻始終懷揣着一種恨意;似乎孫用蕃才是造成生母黃逸梵與父親離婚的罪魁禍首。
而孫用蕃面臨的困難更是不少:
首先:張家住宅與黃逸梵母家相鄰,而丈夫張廷重和前大舅子關系甚笃,兩人甚至經常相約狎妓抽大煙;
其次:張廷重和黃逸梵雖然離婚,但黃逸梵的影響無處不在;就連家中的陳設布置,都是照着她喜好來;而傭人們更是她使慣了的,俨然也不把新女主人放在眼中。
再次:就是繼女張愛玲眼中的敵意,本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可少女眼底的傲氣和輕蔑,總讓孫用蕃感到有心無力。
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庭地位,孫用蕃張羅着搬家,把家從黃逸梵娘家的弄堂,搬回麥德赫司脫路李鴻章的舊宅;那座民初的老洋房既空且大,幽深不見天日,一家四口住并不合适。但她堅持要搬,還搬得風光氣派,不僅昭示李家後代的出身,更彰顯新主婦持家有道。
為了友善管理家宅,她遣散家裡的老仆人;還不忘把門廳的畫作,也換成好友陸小曼的油畫瓶花。
剛結婚那會,因為孫用蕃的刻意讨好,繼女張愛玲對孫用蕃也開始慢慢試圖接受。
孫用蕃給張愛玲梳劉海,張愛玲不反抗;她故意要張愛玲的洋娃娃,張愛玲不猶豫,直接遞給了她。
而張子靜更是“斜倚在煙鋪上,像隻小貓一樣偎在孫用蕃的身後,臉上有一種心安理得的神氣,仿佛自己終于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角落”。
可繼母對家庭地位的種種捍衛,落在年幼的張愛玲心裡,卻生出了荊棘,刺得心底生疼。
她再次認定了:繼母的心機和狠決,徹底抹去了母親黃逸梵的存在;這份偏見,也伴随了她蒼涼的一生。
—— ② ——
張廷重雖出身名門,但家道已顯中落;為此,孫用蕃決定親自打點家中财政。
她想:家中财力雖吃緊,但女兒張愛玲正值朝露年華,少女之心,最喜漂亮衣飾,不能節制她打扮。
看張愛玲與自己身材相仿,孫用蕃便将早年的衣裳裝了一整箱,送給了她。
那些衣裳是孫用蕃年輕時購買的,面料上好,卻沒穿過幾次。
可她沒有想到:這些衣服,對于一個八歲梳愛司頭、十歲穿高跟鞋、高傲又敏感的女孩來說,根本不是禮物,而是侮辱。
彼時的張愛玲,對繼母充滿濃厚的恨意;那種“昨是今非”的凄涼、後母不如生母的叛逆偏見,讓她最終寫下了那段著名的怨怼:
“她隻能在繼母的統治下生活,揀她穿剩的衣服穿,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顔色,穿不完的穿,就像渾身都生了凍瘡。冬天已經過去了,還留着凍瘡的疤——是那樣的憎惡與羞恥。”
這一段話,幾乎成了孫用蕃虐待繼女的鐵證。
兩人的關系徹底惡化,是1937年黃逸梵回國。
得知生母要回來的消息,張愛玲故意歡快道:“爹爹,媽咪回來了,我們一家人又可以團聚了。”
她說着,餘光卻瞟了旁邊的繼母孫用蕃,眼神盡是不動聲色的挑釁。
出于女性的本能反應,孫用蕃對黃逸梵的暫時回國,充滿強烈的抵制;她忍不住嘲諷:
“你母親離了婚還要幹涉你們家的事。既然放不下這裡,為什麼不回來?可惜遲了一步,回來隻好做姨太太!”
這樣的嘲諷背後,其實是孫用蕃對情敵黃逸梵的敵視和排擠;可這些話落到了心思敏感的張愛玲心裡,便擊碎了她那顆驕傲的心。
母親的回國,讓她對繼母愈加無法容忍。
因為想念母親,張愛玲和父親打了招呼,去黃逸梵處小住幾日;再回家時,卻遭到繼母劈頭蓋臉的責罵:這些天去哪了,還知道回家嗎!
當得知張愛玲去了黃逸梵家,并且是父親準許的行程時,孫用蕃徹底怒了;像是失去控制般,她一個巴掌甩在了張愛玲臉上,而後罵道:“和父親說了,你眼裡還有我嗎?”
張愛玲本能的要還手,卻被身邊的傭人阻住了。
而得知消息的父親,則不問青紅皂白,跑下來對張愛玲一陣拳打腳踢。
幸虧祖母留下的老傭人何幹不顧一切地把他拉開,張愛玲才沒有被打死;但從此以後,張愛玲也被冷漠的父親,關進了閣樓。
這一系列的行為,讓張愛玲心中的父親徹底死亡;那缺失的父愛,也成為她一生追尋的溫暖情感,不管是對胡蘭成的卑微,還是對賴雅的陪伴,都是她對内心創傷的療愈。
與父親決裂後,張愛玲偷偷逃到了母親身邊;可母親黃逸梵,卻也幾次三番厭棄着她,身為母親,她甚至在暴怒中這樣說道:我真後悔小心照看你的傷寒病……
父母都在否定她,忽略她,貶低她,冷落她,遺棄她…因為不被看見,也不被愛惜,便也将這世間溫情全部當做權衡利弊的心計。
在這場出逃中,張愛玲與繼母孫用蕃的關系,也徹底毀掉了。
準确來說,是那場争執下的一個巴掌,徹底毀掉了張愛玲對繼母的最後好感。
即便孫用蕃曾竭盡全力希望得到她的接納,也用盡方式彌補她從四歲便缺失的母愛…
可繼母就是繼母,哪有什麼心甘情願為自己好…這是張愛玲最固執的認知。
從此這一生,她把所有善意都曲解成惡毒和殘忍,在涼薄和尖刻的書寫中,消磨着世上最後的溫情和仁慈。
—— ③ ——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張愛玲從此離開那個古老的宅院,輾轉于陌生的美國和香港間。
之後十六年,是數不盡的戰亂、饑荒、天災…繼母孫用蕃與張廷重蝸居在十四平方米的小屋,相伴皓首。
而遠方的張愛玲,則成為家喻戶曉的女作家;凡是有關她的文章,孫用蕃總會買來去讀。
這些年她始終默默關注着張愛玲的生活,看她淋漓盡緻地控訴那記響亮的耳光和她父親的毒打軟禁,看她輕而易舉把自己描述成十惡不赦的繼母,看她以涼薄犀利的文字,陳述内心的委屈和擰巴…
張愛玲的走紅,也讓孫用蕃為世人知曉;與張愛玲風光無限的作家身份不同,曾經的孫七小姐,成為了被人诟病的民國惡毒繼母。
那些年,她從來沒為自己辯解過什麼,隻是如年輕時候般,細心照顧着身體不好的張廷重,而後又在張廷重病逝後,為他操辦了簡單卻體面的喪事。
她的朋友、邵洵美的太太盛佩玉,去看過住在十四平方米小屋的她;盛佩玉回來後沒有多話,隻是說:“她一直照料着張愛玲的父親,替他送終,這已經足夠。”
字裡行間,盡是懂得的悲憫。
而張愛玲,似乎擰巴了一生。
幼年沉重的心理創傷,使她在潛意識中産生兇曠的敵對情緒,以及透明強韌的情感隔離。
不管對人對物,她始終抱有懷疑的态度;甚至對于親弟弟張子靜,也是出奇的冷漠。
張子靜是張愛玲的胞弟,繼母嫁進來時,張子靜更年幼些,加上性情和順,與繼母關系比較和諧;但這樣的張子靜,卻讓張愛玲生出恨鐵不成鋼的厭憎來。
可她不知的是:弟弟也需要愛呀,也需要溫暖!
黃逸梵離開的時候,張子靜還年幼,因為資曆平庸,也沒有被母親重視過;後來長大些,他也曾拎着一雙破舊的籃球鞋去生母那裡居住,卻被斷然拒絕。
在沒有愛的成長環境中,是繼母孫用蕃給了他一個溫暖的家。
父親的不作為,讓張子靜一直沒有機會成家;僅有的一次結婚機會,女方要一塊價值120元的上海手表,張子靜拿不出這筆錢,父親張廷重也嫌貴,合計後,家裡便放棄了他的婚姻。
張子靜一生窮困潦倒,曾向遠在美國的張愛玲求助,可換來的卻是拒絕;張愛玲臨終前,卻将30萬美元的遺産和版權,留給了朋友宋淇夫婦。
很多人無法了解,但我想:這是她徹底逃離原生家庭的選擇吧!
晚年時期的孫用蕃,也回應過張愛玲給予的“惡毒繼母”标簽。
她說:“張愛玲成了著名作家,如果是受我的刺激,那倒也不是壞事。惡聲罵名沖我而來,我八十多歲的人了,隻要我無愧于心,外界的惡名我願認了,一切都無所謂的。”
她的一生,似乎從那年17歲的不顧一切起,便被困住了。
生于鐘鳴鼎盛之家,卻成為飽受争議的繼母,在對自我地位的捍衛中,始終得不到認可和接納…這坎坷艱難的命運裡,盡是舊式女子的隐痛難言。
漫長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背負着自己的恐懼和遺憾,尋找着生命中的踏實和圓滿;别人的評價也好,自己的擔當也好,形形色色的人生中,有人被囚困,有人卻釋然。
解不開的誤會,澄不清的委屈,剪不斷的牽絆…種種情感彙聚在一起,成為真實的人生。
而真實的人生總是這樣:辛酸悲歡、失意怅然…改變不了的,便該學着接納和釋然吧!
————END————
其他推薦——
軍閥楊森:90歲娶17歲美妾,臨終遭對方諷刺:哪個女人肯自願嫁你
1954年,沈陽一鍋爐工妻子病逝;44年後子女才知:母親就是小鳳仙
作者:初拾
從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删!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個贊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