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歲月悠長,思念親情,最使人難忘。時間如白駒過隙,将近三十年的時間不經意間就又過去了,繼母是1987年辭世的,到今年将近三十年了。
前面文章中說道,繼母是上世紀1959年來到我家,與我父親重新組織成一個家庭的,到1987年辭世,在我家與我們相依為命生活了二十八年的時間。二十八年的時間,在曆史的長河中,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歲月如流,時間久遠,但對于繼母的思念卻是與日俱增,那時候的好些個鏡頭更是記憶猶新,感念難忘。
前面已經有好幾篇文章講述了繼母的一些往事,但每每回憶起來,仍然是意猶未盡,好像終有憶不完的繼母情深。
繼母出生于清朝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一生遭受的苦難,真是溢于言表。軍閥混戰,日本鬼子,二戰區,勾子軍,加之饑餓,疾病,更有好幾個親人的去世,都沒有擊倒她。在那樣的艱難困苦中,是什麼力量支援她挺了過來。是她那堅韌不拔,自立自強的精神,是她那對于人生不離不棄的堅強信念激勵着她,度過了一個個的艱難險阻。進而使得她對于後來的生活充滿了激情與希冀。
而繼母也像中國千千萬萬農家婦女一樣,樸實無華,善良寬容,加之她勤懇簡樸,持家有方,對于我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前面說道父親對于我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而繼母卻是言傳身教并于一身。
雖然對于我的教育,不是刻意而為,但卻是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中,以她那自有的處世做人規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在日後的生活工作中獲益匪淺,受益頗多。
繼母雖然大字不識,但是她是個有心人,而且她記性好,悟性高,不僅會講一些流傳于我們當地的民間故事,而且對于我們當地的一些謎語故事,以及一些俗語老話也頗為熟悉,有些甚至是出口成章。繼母所講述的故事都是發人深省,耐人尋味,教育人們尊老敬賢,告訴人們要多行孝道以及因果循環的故事。要不就是寬容待人,感恩行善,或者是勤儉向上的等等故事。大多是繼母從舊戲文裡,以及傳承了老一輩人的流傳而記下來的。
前面說過那時候我家是臨街的鋪面房,門前有三四尺出檐,台階是石頭砌就,地面也是鋪有石闆,而且鋪面正中間兩邊根據台階與路面的落差還别有洞天的設計了一邊一個石頭做的小滑梯,每個差不多有一米有餘。每天有許多孩子們在此玩耍。
到了夏秋天,我們孩子們一邊在滑梯上玩耍,一邊聽我繼母講述故事。而到了冬天,那時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初期,我們村子裡還沒有通上電,到了晚上,昏黃的煤油燈下,繼母一邊給生産隊剝棉花圪桃(集體化時候秋後棉花杆上沒有完全崩開的棉花桃,生産隊統一摘回來之後再分給社員們将棉花與殼分别開來,掙棉花圪桃皮燒火,也有一些微薄的工分,好像是剝十斤棉花才一分工),一邊給我們猜謎語,講故事。要不就是一邊剝玉米棒子,一邊講故事。
網圖 給生産隊剝棉花圪桃
到了後來也是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捎的給生産隊選棉花籽(就是将籽粒飽滿的棉花籽挑揀出來做種子,剩下的榨棉花籽油),也是捎的講故事,猜謎語,反正是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新的謎語什麼的。要不就是當地講述當地的一些民謠,歌謠。
而前面還講過六0年吃大食堂的時候,繼母已經是五十多将近六十歲的人了,為了讓我少餓肚子,多領一份食堂飯,是以,還得參加生産隊集體勞動,我們村莊是大村莊,土地多,路程遠,最遠的有七八裡地。難為了我那繼母颠着一雙小腳每天奔波幾裡地還要地裡勞作。而勞動的時候,一雙“三寸金蓮”是不能夠長時間蹲,隻能是跪在地裡幹活,想想那個情景,是多麼的辛苦呀!
也曾記得跟随繼母拾麥子的情形。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也是繼母來了我家的第二三年吧,那時候正是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人們普遍糧食不夠吃,況且那時候的白面也非常稀少,是以,那個時段好幾年的夏天,繼母都要颠着她的那雙“三寸金蓮”,頂着烈日去揀拾麥穗。
網絡圖檔 但就那樣,繼母仍然是不管不顧,去到烈日下揀拾那些少得可憐的麥穗。
夏至過後,生産隊的麥田收割完了,但那時候集體還不允許人們随便撿拾麥子,生産隊還要組織社員們集體揀拾過後,才允許人們随便拾麥。
那時候的麥子産量都不高,況且又經過生産隊集體揀拾過,留落下來的麥穗那是可想而知的。
你看吧!空曠的田野裡,晴空萬裡,天上沒有一絲雲彩,太陽把地面烤得滾燙滾燙的,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球,高高地挂在太空,直射的陽光曬得讓人無處躲閃,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被凝住了。
況且,收割了麥子的土地上麥茬遍地,一不小心就會被麥茬紮住腳髁,但就那樣,繼母仍然是不管不顧,去到烈日下揀拾那些少得可憐的麥穗。
繼母謂之“磨茬茬”。
烈日之下,繼母仍舊是她的那身招牌打扮,上身黑華達呢斜襟褂子,下身黑華達呢寬檔褲子,腳蹬一雙 “三寸金蓮”黑達芙妮繡花鞋,頭頂上皂一塊白洋肚子毛巾,腰裡系一個圍裙改下的摘棉花包。我那時候也才十歲左右,屁颠屁颠地跟着繼母揀拾那些個麥穗。
那個情景是否真像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觀刈麥》裡所述;
......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
就那樣,一天下來繼母也能揀拾三五七斤不等,繼而繼母将那些麥穗搓下來,收拾幹淨,積存下來,再到家鄉的那個“槽槽碾”上搗成全麥面(我們當地叫一攬面)以彌補糧食的不足。
到了後來,給生産隊砸石頭(那時候為了修公路,每個家庭都有砸石頭的任務,就是将大塊石頭用錘子砸成适合鋪公路用的小塊石籽),砸化肥(一般是硝酸胺肥料,那時候是用牛皮紙包裝,如果受潮以後,有如石頭一樣,非常堅硬,也是用大錘砸開,然後再用小錘砸開,還要用篩子篩下來),再後來給人家望小孩子(望小孩子,當地土話的一種說法,指看小孩子,就是當時生産隊為了提高出勤率,讓年輕婦女們參加生産勞動,将她們的孩子托給一些老年婦女照看,那時候看一天孩子,掙二分工,如果一個工一塊錢分紅,看一天孩子能掙兩毛錢,如果要是五毛錢分紅的話,看一天孩子隻能掙一毛錢)。
而繼母除過能夠吃苦耐勞以外,還有一些經濟頭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就利用我家在我們演武鎮南北正街繁華地段居住,開了一個小小的幹鮮果品攤,經營一些當時的幹鮮果品。那時候普遍經濟不發達,而且,好些東西也欠缺。記得就是賣一些瓜子,果子皮,杏幹子,酸梅糖,以及一些瓜果什麼的,要是放在現在的人,那些東西簡直是不屑一顧的。不過,攤子雖然寒酸不起眼,賺不了多少錢,但是,在那個經濟短缺,物資匮乏的年代,多多少少還是給家庭增加了一些收入,給拮據寡淡的生活,帶來了一些活色。到了後來,又與時俱進,賣起了香煙,直到文化革命時候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才停止了。
而繼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人情味特别濃。
前面已經說過,繼母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她會刮痧,會拔罐,還會“颩寒邪”(‘颩寒邪’那時候人們因為營養不良,勞累過度,好些人都會得寒邪。記得那時候我父親就曾經得過寒邪,發作起來,疼痛難忍,往往用木頭洗衣闆頂着腹部,強壓止痛,而繼母就會用她那土辦法,給父親‘颩寒邪’,就是在背部敏感部位,用大拇指與食指用力颩,離老遠就能聽見那個‘颩寒邪’嘣嘣嘣的聲音),會剪窗花,蒸花饅,做炸油糕,那時候還會給小媳婦們絞臉,街坊鄰居,鄰裡之間凡是她能做的,她都是有求必應。
那時候我們家雖然也是不富裕,但繼母碰到一些要飯的來,她總是慷慨解囊,從自己家不多的食物中,拿出一些給那些讨生活的人。
而繼母的人情味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展現在本家當戶,親戚朋友及相好知厚鄉鄰們的白事上,那就是“吊孝”。
“吊孝”也是舊時候數千年來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一種喪葬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表達了“吊孝”者對亡人的一種哀悼之情,通過“吊孝”者聲淚俱下地哭訴,表達了對亡人生前事例的評價,以及消除一些隔閡,化解一些誤會或仇恨。
諸葛亮吊孝
曆史上著名的諸葛亮吊孝就淋漓盡緻地展現了這種喪葬文化。
記得那時候繼母如果有她的本家當戶(繼母的第二個丈夫是我們村一戶王姓人家,本家當戶比較多)或者親戚朋友以及一些相好知厚的駕鶴西去了的話,就會去“吊孝”。用繼母的話來說;就是去吊一吊(吊當地土話念diee)。
那時候我還小,遇上了有白事的,小孩子們愛看熱鬧,有時候也是為了在白事上把一些執事(挽帳,旗号,或者一些紙紮)賺上一兩毛錢,一般白事上經常就有我們孩子們的身影,是以有時候就會看到繼母去“吊孝”。
而繼母去“吊孝”,并不是象一些人幹巴巴的幹嚎,或者假惺惺得掉幾滴眼淚,而是聲淚俱下,聲情并茂,很自然的表達了對亡人的哀悼之情,加之繼母口齒伶俐,充分發揮了她平時愛唱戲文的特點,有哭有唱,情真意切的真情流露,往往得到了亡者家屬的共鳴。
而這也充分展現了繼母人情味的濃厚及對于人情的看重。
至于繼母那時候勤儉持家,粗糧細作,以及制作家鄉的一些特色美食,制作一些當地的特色小菜,前面已有講述這裡就不累贅了。
繼母也就是後娘,對于後娘有的人就常說,前家後子,蠍子的尾巴後娘的心,來形容後娘的蛇蠍之心。人們都聽說過狠心的繼母不善待非己出子女的傳聞,不過世界上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那樣的人必定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數後娘還是通情達理,善良寬容的,比如我的繼母。前面說過我的繼母火爆脾氣,刀子嘴,但是她心地善良豆腐心,對于我,慈愛有加,關愛備至。到後來對于我的三個孩子更是疼愛有加,關心備至。正如我們當地人們說的,有後媽,沒有後娘娘(娘娘當地對奶奶的稱呼)隔輩親,更加親。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繼母離開我們也已經将近三十年了,縱然歲月流逝,并沒有沖淡了我對于繼母的思念,随着年歲的增加,各種生活閱曆的豐富,對于繼母的思念卻是與日俱增。
繼母的一生,和父親的一樣,也是平淡,平凡,而又平常,但也是無怨無悔的一生,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境,以及各種艱難,從來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抱怨,與怨言,隻是堅韌不拔的抗争着,信心滿滿的生活着。
繼母的一生盡管極其平凡,可她以平凡的作為,善良寬容,樸實無華,樂觀向上的做人宗旨,感染了我,影響着我,她以一個普通人的人格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讓我懂得了實實在在的做人的道理。回想繼母一生走過的路,讓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一個人的人生,也許是轟轟烈烈的,也許是默默無聞,平平凡凡的,但對很多平凡的人來說,隻要你踏踏實實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為社會,生活,為家庭,為孩子們不遺餘力地去奉獻,将平凡的事情做好,那你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再次以此篇拉拉雜雜的文章紀念對繼母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