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岁月悠长,思念亲情,最使人难忘。时间如白驹过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不经意间就又过去了,继母是1987年辞世的,到今年将近三十年了。
前面文章中说道,继母是上世纪1959年来到我家,与我父亲重新组织成一个家庭的,到1987年辞世,在我家与我们相依为命生活了二十八年的时间。二十八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岁月如流,时间久远,但对于继母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那时候的好些个镜头更是记忆犹新,感念难忘。
前面已经有好几篇文章讲述了继母的一些往事,但每每回忆起来,仍然是意犹未尽,好像终有忆不完的继母情深。
继母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一生遭受的苦难,真是溢于言表。军阀混战,日本鬼子,二战区,勾子军,加之饥饿,疾病,更有好几个亲人的去世,都没有击倒她。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中,是什么力量支持她挺了过来。是她那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她那对于人生不离不弃的坚强信念激励着她,度过了一个个的艰难险阻。从而使得她对于后来的生活充满了激情与希冀。
而继母也像中国千千万万农家妇女一样,朴实无华,善良宽容,加之她勤恳简朴,持家有方,对于我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前面说道父亲对于我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而继母却是言传身教并于一身。
虽然对于我的教育,不是刻意而为,但却是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中,以她那自有的处世做人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获益匪浅,受益颇多。
继母虽然大字不识,但是她是个有心人,而且她记性好,悟性高,不仅会讲一些流传于我们当地的民间故事,而且对于我们当地的一些谜语故事,以及一些俗语老话也颇为熟悉,有些甚至是出口成章。继母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教育人们尊老敬贤,告诉人们要多行孝道以及因果循环的故事。要不就是宽容待人,感恩行善,或者是勤俭向上的等等故事。大多是继母从旧戏文里,以及传承了老一辈人的流传而记下来的。
前面说过那时候我家是临街的铺面房,门前有三四尺出檐,台阶是石头砌就,地面也是铺有石板,而且铺面正中间两边根据台阶与路面的落差还别有洞天的设计了一边一个石头做的小滑梯,每个差不多有一米有余。每天有许多孩子们在此玩耍。
到了夏秋天,我们孩子们一边在滑梯上玩耍,一边听我继母讲述故事。而到了冬天,那时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初期,我们村子里还没有通上电,到了晚上,昏黄的煤油灯下,继母一边给生产队剥棉花圪桃(集体化时候秋后棉花杆上没有完全崩开的棉花桃,生产队统一摘回来之后再分给社员们将棉花与壳分别开来,挣棉花圪桃皮烧火,也有一些微薄的工分,好像是剥十斤棉花才一分工),一边给我们猜谜语,讲故事。要不就是一边剥玉米棒子,一边讲故事。
网图 给生产队剥棉花圪桃
到了后来也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捎的给生产队选棉花籽(就是将籽粒饱满的棉花籽挑拣出来做种子,剩下的榨棉花籽油),也是捎的讲故事,猜谜语,反正是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新的谜语什么的。要不就是当地讲述当地的一些民谣,歌谣。
而前面还讲过六0年吃大食堂的时候,继母已经是五十多将近六十岁的人了,为了让我少饿肚子,多领一份食堂饭,因此,还得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我们村庄是大村庄,土地多,路程远,最远的有七八里地。难为了我那继母颠着一双小脚每天奔波几里地还要地里劳作。而劳动的时候,一双“三寸金莲”是不能够长时间蹲,只能是跪在地里干活,想想那个情景,是多么的辛苦呀!
也曾记得跟随继母拾麦子的情形。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是继母来了我家的第二三年吧,那时候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普遍粮食不够吃,况且那时候的白面也非常稀少,因此,那个时段好几年的夏天,继母都要颠着她的那双“三寸金莲”,顶着烈日去拣拾麦穗。
网络图片 但就那样,继母仍然是不管不顾,去到烈日下拣拾那些少得可怜的麦穗。
夏至过后,生产队的麦田收割完了,但那时候集体还不允许人们随便捡拾麦子,生产队还要组织社员们集体拣拾过后,才允许人们随便拾麦。
那时候的麦子产量都不高,况且又经过生产队集体拣拾过,留落下来的麦穗那是可想而知的。
你看吧!空旷的田野里,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太空,直射的阳光晒得让人无处躲闪,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被凝住了。
况且,收割了麦子的土地上麦茬遍地,一不小心就会被麦茬扎住脚髁,但就那样,继母仍然是不管不顾,去到烈日下拣拾那些少得可怜的麦穗。
继母谓之“磨茬茬”。
烈日之下,继母仍旧是她的那身招牌打扮,上身黑华达呢斜襟褂子,下身黑华达呢宽档裤子,脚蹬一双 “三寸金莲”黑达芙妮绣花鞋,头顶上皂一块白洋肚子毛巾,腰里系一个围裙改下的摘棉花包。我那时候也才十岁左右,屁颠屁颠地跟着继母拣拾那些个麦穗。
那个情景是否真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观刈麦》里所述;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就那样,一天下来继母也能拣拾三五七斤不等,继而继母将那些麦穗搓下来,收拾干净,积存下来,再到家乡的那个“槽槽碾”上捣成全麦面(我们当地叫一揽面)以弥补粮食的不足。
到了后来,给生产队砸石头(那时候为了修公路,每个家庭都有砸石头的任务,就是将大块石头用锤子砸成适合铺公路用的小块石籽),砸化肥(一般是硝酸胺肥料,那时候是用牛皮纸包装,如果受潮以后,有如石头一样,非常坚硬,也是用大锤砸开,然后再用小锤砸开,还要用筛子筛下来),再后来给人家望小孩子(望小孩子,当地土话的一种说法,指看小孩子,就是当时生产队为了提高出勤率,让年轻妇女们参加生产劳动,将她们的孩子托给一些老年妇女照看,那时候看一天孩子,挣二分工,如果一个工一块钱分红,看一天孩子能挣两毛钱,如果要是五毛钱分红的话,看一天孩子只能挣一毛钱)。
而继母除过能够吃苦耐劳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头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就利用我家在我们演武镇南北正街繁华地段居住,开了一个小小的干鲜果品摊,经营一些当时的干鲜果品。那时候普遍经济不发达,而且,好些东西也欠缺。记得就是卖一些瓜子,果子皮,杏干子,酸梅糖,以及一些瓜果什么的,要是放在现在的人,那些东西简直是不屑一顾的。不过,摊子虽然寒酸不起眼,赚不了多少钱,但是,在那个经济短缺,物资匮乏的年代,多多少少还是给家庭增加了一些收入,给拮据寡淡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活色。到了后来,又与时俱进,卖起了香烟,直到文化革命时候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才停止了。
而继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情味特别浓。
前面已经说过,继母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她会刮痧,会拔罐,还会“颩寒邪”(‘颩寒邪’那时候人们因为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好些人都会得寒邪。记得那时候我父亲就曾经得过寒邪,发作起来,疼痛难忍,往往用木头洗衣板顶着腹部,强压止痛,而继母就会用她那土办法,给父亲‘颩寒邪’,就是在背部敏感部位,用大拇指与食指用力颩,离老远就能听见那个‘颩寒邪’嘣嘣嘣的声音),会剪窗花,蒸花馒,做炸油糕,那时候还会给小媳妇们绞脸,街坊邻居,邻里之间凡是她能做的,她都是有求必应。
那时候我们家虽然也是不富裕,但继母碰到一些要饭的来,她总是慷慨解囊,从自己家不多的食物中,拿出一些给那些讨生活的人。
而继母的人情味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体现在本家当户,亲戚朋友及相好知厚乡邻们的白事上,那就是“吊孝”。
“吊孝”也是旧时候数千年来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一种丧葬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表达了“吊孝”者对亡人的一种哀悼之情,通过“吊孝”者声泪俱下地哭诉,表达了对亡人生前事例的评价,以及消除一些隔阂,化解一些误会或仇恨。
诸葛亮吊孝
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吊孝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丧葬文化。
记得那时候继母如果有她的本家当户(继母的第二个丈夫是我们村一户王姓人家,本家当户比较多)或者亲戚朋友以及一些相好知厚的驾鹤西去了的话,就会去“吊孝”。用继母的话来说;就是去吊一吊(吊当地土话念diee)。
那时候我还小,遇上了有白事的,小孩子们爱看热闹,有时候也是为了在白事上把一些执事(挽帐,旗号,或者一些纸扎)赚上一两毛钱,一般白事上经常就有我们孩子们的身影,因此有时候就会看到继母去“吊孝”。
而继母去“吊孝”,并不是象一些人干巴巴的干嚎,或者假惺惺得掉几滴眼泪,而是声泪俱下,声情并茂,很自然的表达了对亡人的哀悼之情,加之继母口齿伶俐,充分发挥了她平时爱唱戏文的特点,有哭有唱,情真意切的真情流露,往往得到了亡者家属的共鸣。
而这也充分体现了继母人情味的浓厚及对于人情的看重。
至于继母那时候勤俭持家,粗粮细作,以及制作家乡的一些特色美食,制作一些当地的特色小菜,前面已有讲述这里就不累赘了。
继母也就是后娘,对于后娘有的人就常说,前家后子,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来形容后娘的蛇蝎之心。人们都听说过狠心的继母不善待非己出子女的传闻,不过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那样的人必定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后娘还是通情达理,善良宽容的,比如我的继母。前面说过我的继母火爆脾气,刀子嘴,但是她心地善良豆腐心,对于我,慈爱有加,关爱备至。到后来对于我的三个孩子更是疼爱有加,关心备至。正如我们当地人们说的,有后妈,没有后娘娘(娘娘当地对奶奶的称呼)隔辈亲,更加亲。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继母离开我们也已经将近三十年了,纵然岁月流逝,并没有冲淡了我对于继母的思念,随着年岁的增加,各种生活阅历的丰富,对于继母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
继母的一生,和父亲的一样,也是平淡,平凡,而又平常,但也是无怨无悔的一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以及各种艰难,从来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与怨言,只是坚韧不拔的抗争着,信心满满的生活着。
继母的一生尽管极其平凡,可她以平凡的作为,善良宽容,朴实无华,乐观向上的做人宗旨,感染了我,影响着我,她以一个普通人的人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懂得了实实在在的做人的道理。回想继母一生走过的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一个人的人生,也许是轰轰烈烈的,也许是默默无闻,平平凡凡的,但对很多平凡的人来说,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社会,生活,为家庭,为孩子们不遗余力地去奉献,将平凡的事情做好,那你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再次以此篇拉拉杂杂的文章纪念对继母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