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柿沼陽平、「日」飯山知保編著,王博等譯:《貴族與士大夫:青年學者眼中的中國史》出版丨202208-48(總第2082期)

作者:宋史研究資訊

《貴族與士大夫:青年學者眼中的中國史》

丨[日]柿沼陽平、[日]飯山知保 編著,王博等譯丨

「日」柿沼陽平、「日」飯山知保編著,王博等譯:《貴族與士大夫:青年學者眼中的中國史》出版丨202208-48(總第2082期)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ISBN:9787573202871

「日」柿沼陽平、「日」飯山知保編著,王博等譯:《貴族與士大夫:青年學者眼中的中國史》出版丨202208-48(總第2082期)

内容簡介

本書為主題性論文集,主題集中于中日唐宋變革論研究反思。

理論篇,整理圍繞貴族、士大夫的中國史、日本史的學說史,從中探索應積極繼承的問題點。實證篇,分别讨論貴族制争論及士大夫争論的延長上都産生了怎樣的問題。通過這些來探讨唐宋變革論的相對性問題,以及跳出貴族及士大夫架構下擷取新的時代認識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柿沼陽平,早稻田大學博士。多次參加中日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其專業方向本為秦漢魏晉南北朝經濟史,在社科院交流數年,國内發表過幾篇論文,如《三國時期曹魏的稅制改革和貨币經濟質變》。

飯山知保,日本東京人。2007年,獲得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所招聘研究員,主要從事金元史、中國華北社會史研究。

王博,1983年8月生,2014年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東亞史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前言

中國古代的人們及其互相“聯系” 柿沼陽平 著 王博譯

失焦:曆史分期論争與中文世界的士族研究 仇鹿鳴

日本古代的天皇與貴族 武井紀子

論1945年後日本學界「士大夫」(宋~清)研究之形成 梅村尚樹著 李龢書譯

漢晉時期的人物叙述與貴族 永田拓治

府佐屬僚所見北魏的亡命氏族 堀内淳一著 付晨晨譯

金元時期的稷山段氏——從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山西汾河下遊地區的“地方士人”的延續與變化 飯山知保

古代日本的中央兵力與律令貴族 吉永匡史

前 言

本論文集試圖以“貴族”與“士大夫”為線索,對中國史加以重新探讨。

這一嘗試本身并不鮮見。特别是在日本,早在東洋史學(主要是中國史研究)的黎明期開始,以“貴族”與“士大夫”為線索開展的中國史研究便已是主流之一,其先行者正是内藤湖南(1866-1934)。内藤湖南主張在魏晉時期出現了貴族社會,宋代以後轉為科舉士大夫的時代,唐宋之交則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變革期(唐宋變革論)。在區分漫長的中國曆史之際,内藤湖南并不單純地将遠古作為上古、其後為中古、之後為近世,也不主張朝代分法(以王朝進行劃分),而是思考各時代的意義及其獨特性,探索“現代中國(1900年左右的中國)的形态源自何處”,并從唐宋變革時期尋求起點。内藤湖南認為,在唐宋變革以前的中國,被稱作貴族(或名族)的特權階級集團掌握了公權力,他們十分重視血脈。但自唐中期以來,貴族的血統支配被打破,譜學的傳統遭到切斷,取而代之的是公權力向皇帝的集中。與此同時,人民的地位和私權逐漸擴大,民間經濟開始顯現活力。科舉的分量變得愈加重要,開啟了不問血統而以學問高下為标準步入仕途的通道,如此一來,科舉士大夫作為支撐皇帝的群體開始登上曆史舞台。從這個意義來看,唐宋變革期也是貴族向士大夫轉換的節點。

内藤湖南的學說在此後被以京都學派為中心的學者所繼承。此外,20世紀的日本有不少信仰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學者,集中在曆史學研究會(曆研派)旗下。在叙述中國史時,他們關注到各時期的經濟生産基礎,認為處于各生産樣式之中的支配階級與被支配階級(如皇帝與豪族、皇帝與小農、豪族與奴隸等)的沖突是創造新時期的契機,并嘗試通過與京都學派相異的角度進行不同的時代區分,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還是在唐宋之交發現了變革的存在。

此後進入21世紀,日本國内對于時代區分的争論漸轉衰弱。以“貴族”和“士大夫”為題目的論文數量也開始減少。筆者生于1980年,在進入21世紀時還是一名早稻田大學在讀研究所學生。當時在年輕學者中間充斥着“時代區分已過時了”的論調。随着蘇聯解體,中國市場開放,西歐自由主義擴張、相對主義崛起,日本引進了更為多樣化的史觀和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影響力也發生了很大衰退。在京都學派和曆研派之間引發戰火的時代區分論争随着一方的完全失利,在表面上宣告終結。

然而,每當描繪中國通史時,每一個曆史學者都會不可避免地考慮到時代區分。比如在撰寫中學或高中的曆史教材時,從頭到尾都沒有所謂的“章”或者“節”,隻有依靠時代來劃分。而且在把握曆史學的意義時,與其他時代和地區的曆史作比較也不可或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曾指出,一個顔色的價值是通過與其他顔色的差異而展現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可能存在沒有時代區分的曆史學。應該說在不單純以時間差異或王朝交替為标準,而是在了解内容的基礎上對時代加以區分這一點上,内藤湖南并沒有錯。

在通過了解内容來進行時代區分時,随着了解的不斷深入,區分方法也發生着變化。此時就出現了對唐宋變革論的曆史學意義進行重新探讨的餘地。20世紀後半葉以來,随着新資料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史料的電子資料化,中國史研究也随之飛速發展,我們的時代認知及對時代的區分也是以出現了變化的可能。事實上,不僅是在中國和日本,近年來即便是歐美也持續推進着對唐宋變革論的重新探讨,開始出現了以“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The “Northern-and-Southern-Song Transition”、“Late-Ming-Early-Qing transition”為線索對時代加以區分的研究。

内藤湖南或曆研派運用西歐史學的“尺子”(古代、中世、近世等用語及封建制、共和制、民主制等概念)探讨了中國史是如何向近現代中國過渡的。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主張應該發掘各時代固有價值的學者。圍繞唐宋變革論區分的“貴族”與“士大夫”的實證研究在推進,學者們對于相關概念的規定也各有不同。當下日本的中國史學者基于多樣化的标準形成了多樣化的時代認識,這也折射出中國史的複雜之處及其魅力所在。然而,如果缺乏交流和相關梳理,則會持續陷入沒有對話和争議的尴尬境遇。

那麼,今天在日本活躍着的中堅學者是如何思考一直以來的時代區分論争,他們又是怎樣認識貫穿于其中的“貴族”與“士大夫”這一概念的呢?我認為有必要試着對學術史加以梳理,各自提出見解以交流互動。幸運的是在筆者周圍有一批充滿熱情的同輩學者,自2012年以來,筆者組織了“青年中國史論壇”,該論壇作為日本全國青年學者自發性集合的研究會持續發揮着作用。其中部分生于1980年前後的學者應邀嘗試對前面的問題加以作答,由此形成了本書。換言之,本書梳理了“貴族”“士大夫”“名族”“士人”這些概念是如何應用于學術史上,它們又帶有何種理論背景的問題,借此從多角度重新對唐宋變革論加以驗證,在再次确認其意義的同時謀求其相對化。最大的目的在于,由1980年前後出生的學者各自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在擷取新時代認知的基礎上,今後應該探讨什麼”這一問題加以回應。

之是以以1980年出生為軸,是因為筆者生于1980年,邀請同輩的學者更加友善。而且在對于學術史的接受了解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即便在中國,在閱讀某篇古代史論文之際,“文化大革命”以前度過青年時代的學者和其他學者在“讀法”上應當也是有所不同的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向不同時代的人問詢曆史認識,對于了解1980年的日本也有重要意義。

本書分為“理論篇”和“實證篇”。

在理論篇中,以“貴族”與“士大夫”為線索,整理了日、美、中三國的學術史,對以往學術史中應該積極繼承下去的點進行摸索。除柿沼陽平、梅村尚樹的論考外,武井紀子也賜下了關于日本古代貴族的學術史的論稿。這是為了從比較史學的立場對中國史上的“貴族”“士大夫”概念進行了解。此外,為了解中國的學術史,仇鹿鳴氏也賜下相關論稿。

在實證篇中,以“貴族”與“士大夫”為線索,集中了現在仍然持續着的若幹學者的實證論文。分别由永田拓治、堀内淳一撰寫魏晉南北朝時期、飯山知保撰寫宋代以後的相關論文。作為研究日本古代貴族的實證研究,吉永匡史也賜下論稿。

在編撰本論文集之時,從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借助于公益财團法人サントリー文化财團(關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組織研究補助。研究課題:貴族與士大夫)的補助金,我們得以定期召開讀書會。其中關于很多方面的意見都無法取得統一,可見即便是在同輩人中,我們的見解也是各種各樣的。因而拟先通過本書進行一次歸納梳理。

柿沼陽平

2020年7月5日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