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自2011年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落地生根,青年批評家培養制度——客座研究員制度已轉眼到了第十屆。十一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客座研究員在這個平台上互相學習、互相砥砺,他們對重要文學作品及文學現象提出真誠而犀利的觀點,他們在文學評論話語場中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此前已有九屆共88位青年學者和批評家加入了客座研究員隊伍,加上今年新聘任的12人,正好是“十屆百人”。

8月12日,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九屆特邀研究員、第十屆客座研究員聘任儀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梁飛主持儀式。在一則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回顧短片中,作家莫言直言這項制度“荟萃人才,鍛煉隊伍,累積了豐盛的研究成果”。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聘任儀式現場 王紀國 攝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的新時代新征程上,文學館迎來了第十屆客座研究員。經過中國現代文學館學術委員會的嚴格評審,鄧小燕、石岸書、劉月悅、劉陽揚、劉欣玥、李浴洋、李斌、羅雅琳、胡妍妍、相宜、姜振宇、樊迎春共12位青年批評家成為第十屆客座研究員。第九屆客座研究員李靜、路楊、趙坤、汪雨萌、沈閃、崔榮、周展安、陳舒劼、曾攀、康淩屆滿離館,他們被聘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将以新的身份繼續參與文學館研究活動。

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為第十屆客座研究員頒發聘書,也為第九屆客座研究員頒發“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聘書和紀念牌。

批評家不僅是一個身份,也是一份理想和志業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表示,最初設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是為了激發青年學者和批評家積極介入當代文學現場,讓他們成為推動當代文學發展的主動力量,成為批評家隊伍新的生力軍。“十一年十屆過去,最早的那群‘青批’已經成為‘中批’,新的‘青批’也在不斷湧現。我們可以說,我們當初的設想已經成功實作。一大批中青年批評家在新時代文學的繁榮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我們已經擁有了這樣一支曾經期待的隊伍。”

他也強調,新時代,新批評,新時代文學的發展離不開新時代理論評論的繁榮與發展,也意味着廣大批評家身上正肩負着沉甸甸的責任和期待。“批評家不僅僅是一個身份,也是一份理想,一份志業。出于這份理想和志業,我們不能成為‘前批評家’。在這樣的時刻,我也願意作為一個現批評家,與大家共勉。我們要永遠充滿活力,絕不僵化,我們也要永遠充滿責任感和使命,絕不猥瑣和苟且,我們也要永遠銳意,絕不油膩。我們要永遠向着新的廣闊的生活、精神和知識的天地敞開,絕不懈怠。”

“在過去的十一年,我們與全國多所重點高校、學術刊物、地方作協、和出版機構,一起舉辦了70多場學術會議。”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北京大學教授、作家李洱表示,因為這些活動和交往,他與諸位研究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從研究員那裡學到很多,“他們的成長,有目共睹。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現在已是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領域的重要學者和批評家。”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莫言手書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張炜手書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錢理群手書

責任感,創造力,以及一份建設的熱情

在儀式上,第九屆客座研究員代表路楊表示,十餘年來,伴随着學術代際的潛在更疊,從“70後”到“80後”再到“90後”,每一代青年學人都攜帶着自身的曆史經驗與現實感覺進入當代文學批評的廣闊天地,而客座研究員制度則如種子的選育與培養一般,切實地保障與推動着一批又一批青年研究者參與到學術範式與批評話語的轉換與更新當中。

第十屆客座研究員代表李斌坦言,能夠成為這個隊伍中的成員,是他個人的巨大榮耀,“中國現代文學館為客座研究員提供了研讨的平台,提供了制度保障,這對于我們青年學者來說,是值得畢生感念的扶持。”

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一屆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提到,從2011年到2022年,這十一年的客座研究員制度可以說碩果累累,100位客座研究員,出版了近百部當代文學批評著作,按照每個客座在館一年時間計,平均每人每年參加10場左右研讨會,發表10篇左右文章,累計下來是近百場研讨會和近千篇文章,這些還不包括客座期滿轉為特聘研究員的成果。“但這些數量化的統計還不足以說明客座研究員制度的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一制度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引領。”他說,比如責任感,比如創造力,比如一份建設的熱情。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客座研究員合影

批評的活力,從文壇到高校,再到更廣闊的社會

在批評家丁帆看來,許多客座研究員成為了當今文壇批評屆的先鋒和書匠,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細膩的文風,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式的批評文風,一掃以前呆闆的闡釋說法,給文壇增添了一股新風,讓批評增添了活力。更重要的是,這股新風推到了高校,也讓學院派批評悄悄地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批評的活氣才是文學本質的展現。”

批評家陳思和認為客座研究員制度是一個典範,使一批本來在學院高牆裡做研究,在課堂裡講課,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人,得以直接進入社會實踐場,與創作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和交流。

“對青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們互相之間的切磋、碰撞、溝通、建立友誼,在友誼當中,他們來進行思想的較量,我覺得這是年輕人非常重要的一種學術長進的方式。”批評家陳曉明說。

楊慶祥對此深有體會。他表示,就當代文學的現場批評而言,客座研究員制度已經成為當代文學批評的“發動機”,這十年重要的文學問題,都可以看到客座研究員活躍的身影,“‘青批’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幾乎等同于‘客座研究員’。”而就當代文學的學術生産而言,客座研究員的一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中國作協将他們引入到文學的現場,讓他們了解了當代文學的豐富、多元和複雜,青年批評家又将這種現場感帶入到大學課堂,傳遞給更多的青年學子,“當代文學就以這種‘口耳相傳’‘手足相授’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輕的心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學學術研究滞後于當代文學發展的現狀,讓當代文學研究在學術體系中獲得了更好的位置。”

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十屆百人”了

客座叢書照片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