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遇(選二首)

作者:光影流年2880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3年~740年)字子壽,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開元名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聰明靈活,善于屬文。景龍初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唐玄宗即位,遷右補阙,得到宰相張說獎拔,拜中書舍人,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開元盛世的最後名相。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富有膽識和遠見,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谏,選賢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權貴,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感遇(選二首)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谥号文獻。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問“風度得如九齡否?”是以,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積極發展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绮靡詩風,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栖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選二首)

【簡注】

①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②林栖者:林中居住的人,這裡指隐士。③坐:因。④美人:在古代詩詞裡,這是個内容非常複雜的詞,這裡是指作者認為在行為品德上盡善盡美的人,即“林栖者”。

感遇(選二首)

【譯解】

《感遇》是一組哲理詩,共十二首,是詩人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被罷相貶任荊州長史時作。本書選錄兩首。第一首用春蘭、秋桂順着時令自然生長、茂盛芳香,來比喻詩人自己不求名利和虛榮的本心。詩人在政治上雖然遭到挫折,但他堅守節操,風尚自高,不管在朝在野都是一樣的。

感遇(選二首)

春天的幽蘭長得那樣茂盛,綠葉紛紛披散;秋天的桂花迎着清風開放,是如此潔淨芳香。世間的草木都長得生機勃發。

感遇(選二首)

自然而然地裝點着春天和秋天這美好的季節。誰想到那在山林深處隐居的高士,聞到了蘭桂的芳香,就非常欣賞它們。蘭桂這些草木的芳香出自它們的本性,并不是憑借這一點希望别人來采摘賞識。

其七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 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感遇(選二首)

【簡注】

①豈伊:難道因為。伊,語助詞,無實義。②歲寒心:耐寒的本性。③薦:奉獻。④重深:山重水深,比喻政治道路的艱難。⑤陰:同“蔭”。

感遇(選二首)

【譯解】

這首詩用丹橘和桃李作對比,抒發個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的最後兩句“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的發問,把全詩的思想感情都集中表現出來。你想,丹橘有耐寒的品質,果實鮮美可獻給貴賓,可就因為生長在偏僻的地方,而不被人注意,好像有賢德的人士被棄置不用一樣。這種感慨和不平有很大的社會普遍性。

感遇(選二首)

江南有一種橘樹,秋天挂滿了紅色的果實,到了冬天樹葉依然青綠。難道是因為江南的地氣特别暖和嗎?不僅僅是這樣,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松柏一樣耐寒的本性。這味美色鮮的橘子本可以用來款待貴賓,可惜因為有高山大河的阻隔無法相送。好像人的命運全在于偶然的機會,有時好,有時壞,循環往複,找不到頭緒。人們隻知道栽種桃李樹,難道這丹橘就沒有濃濃的綠蔭?為什麼不好好地栽培呢?

感遇(選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