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感遇(选二首)

作者:光影流年2880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感遇(选二首)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选二首)

【简注】

①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②林栖者:林中居住的人,这里指隐士。③坐:因。④美人:在古代诗词里,这是个内容非常复杂的词,这里是指作者认为在行为品德上尽善尽美的人,即“林栖者”。

感遇(选二首)

【译解】

《感遇》是一组哲理诗,共十二首,是诗人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罢相贬任荆州长史时作。本书选录两首。第一首用春兰、秋桂顺着时令自然生长、茂盛芳香,来比喻诗人自己不求名利和虚荣的本心。诗人在政治上虽然遭到挫折,但他坚守节操,风尚自高,不管在朝在野都是一样的。

感遇(选二首)

春天的幽兰长得那样茂盛,绿叶纷纷披散;秋天的桂花迎着清风开放,是如此洁净芳香。世间的草木都长得生机勃发。

感遇(选二首)

自然而然地装点着春天和秋天这美好的季节。谁想到那在山林深处隐居的高士,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就非常欣赏它们。兰桂这些草木的芳香出自它们的本性,并不是凭借这一点希望别人来采摘赏识。

其七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感遇(选二首)

【简注】

①岂伊:难道因为。伊,语助词,无实义。②岁寒心:耐寒的本性。③荐:奉献。④重深:山重水深,比喻政治道路的艰难。⑤阴:同“荫”。

感遇(选二首)

【译解】

这首诗用丹橘和桃李作对比,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的最后两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的发问,把全诗的思想感情都集中表现出来。你想,丹橘有耐寒的品质,果实鲜美可献给贵宾,可就因为生长在偏僻的地方,而不被人注意,好像有贤德的人士被弃置不用一样。这种感慨和不平有很大的社会普遍性。

感遇(选二首)

江南有一种橘树,秋天挂满了红色的果实,到了冬天树叶依然青绿。难道是因为江南的地气特别暖和吗?不仅仅是这样,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松柏一样耐寒的本性。这味美色鲜的橘子本可以用来款待贵宾,可惜因为有高山大河的阻隔无法相送。好像人的命运全在于偶然的机会,有时好,有时坏,循环往复,找不到头绪。人们只知道栽种桃李树,难道这丹橘就没有浓浓的绿荫?为什么不好好地栽培呢?

感遇(选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