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響世界的大事件之農業起源

作者:簡知ins

前言: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夠身處在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曆史的經險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曆史蘊含着經驗和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怆、交替與更新,也預示着人類的未來。

回溯數萬年的曆史,其間發生的曆史事件、出現的曆史人物錯綜複雜,要從總體把握實屬不易。本系列文章經查詢多方史料,以時間為脈絡,盡可能詳實地介紹曆史上的重大事件。還原曆史的程序,因作者知識有限,不當之處還請不吝賜教。

農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農業文明的出現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一起走進那段遙遠的時代。

舊石器時代:

距今300萬年至20萬年前,處在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其生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大自然,要麼去狩獵采集,要麼就是為了尋找更适合漁獵的地方兒,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遷徙。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後,他們的身體結構不斷發生了變化,手變得更靈巧。可以将石器加工打制成初級工具,初級的石器簡陋、粗糙,隻能滿足一部分需求。不過這個時期的人類已經會使用人工取火,飲食也由生食逐漸轉變成熟食。對火的使用,使人類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可以說開創了曆史的新紀元。不過這個時期的人類還沒有利用自然的意識。

中石器時代:

時間為距今1.5萬年至1萬年前。這時期的社會形态處于母系社會晚期,并出現了人類社會最早的家庭組織。此階段的石器包括細石器和打制石器兩類,而為細石器為主,石器的類型達幾十種,有錐狀、半錐狀、柱狀、锲狀和漏鬥狀等。除了石器精細化,還發明了弓箭,這時期狩獵更容易、生活更便捷了。中國目前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址有陝西大荔苑、河南許昌靈井遺址和山西沁水下川。

新石器時代:

時間來到了公元前1萬年前後,這個時期人類已經學會在砺石上加砂蘸水磨光,然後在磨光的石器上鑽孔,這時候的石器類型非常豐富,有生産用的石斧、石鋤,有狩獵用的石球,有生活用的石臼、石杵等等。還有骨器類,如骨針、骨椎、骨匕首等。

新石器時代生産工具和生産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進而使人類對自然界有了新的認識,據考古資料表明,公元前1萬年前後,在近東地區,東亞地區以及中北美洲都有反應古老先民從事農耕和享受農業成果的資訊。

比如在伊拉克東北部賈爾默村莊遺址發現了野生小麥,大麥,豆類等植物的遺存,也發現了綿羊,山羊,牛等動物的骨骼,還發現了十連魔石和其他一些農耕工具。這個遺址屬于大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是兩河流域農業文明的代表,它由被幹的泥土蓋成的25棟房子組成,這表明當時農業與家禽飼養已經出現,标志着人類從完全依靠自然生存開始向開發自然、改造自然轉變,原始農業、畜牧業基本形成。

原始農業的發生與發展是文明出現的一個重要保證,在此基礎上,社會文化才會開始發展。科學家們對農業的起源問題一直都在進行深入的探讨。單就為什麼會有農業的産生,科學界就有許多觀點,我們這裡引用幾個假設學說:

第一種:博塞洛普的人口壓力學說。人口壓力學說由丹麥經濟學家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首次提出。她的主要觀點是:由于冰川時期,全球生态環境發生了巨變,人口增長快速提高,狩獵數量下降,造成食物短缺,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人類開始尋求更多的食物來源。其中就有學習種植植物的種子,于是出現了最初的農業雛形。

第二種:“氣候變遷”學說。一些學者認為,在遠古時候,由于氣候的改變,冰川的降臨,原始森林遭到了毀滅,動物和植物果實越來越少,人們的狩獵和采摘越來越困難,無法滿足生存需求,是以學習種植,開發農業。有些餓急了的動物會跑到人們種植植物的地裡去啃吃植物,由此人與動物産生了一種共生的現象。于是,人們就想出了用栽培植物和馴化動物來改進生産力的方法,由此産生了農業。

第三種觀點,文化自然進化說。有學者将人類采集經濟的發展分為了食物采集與實物收集兩個時期,而食物收集時期則為食物生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人類适應環境後,文化也随之發展,于是新的生活方式随着文化的傳播開始向世界擴充。這一觀點是從人類文化内在因素方面來闡述的。但卻與自然環境、氣候變化決定的外因論互相對立。

通過上述幾種學說可以看出來,農業的起源需要具備這樣的兩個條件:一個是栽培作物的起源,另一個就是家畜的起源。對于栽培作物的起源,有考古學家認為,人類必須在客觀與主觀條件都具備的條件下,才會開始試圖栽培作物。其中,客觀條件就是在某地區必須發現有栽培作物的野生祖先種,而且這一地區的氣候與環境條件必須适合栽培作物,并且還要與作物的野生祖先種的生長發育相适應。而主觀條件則是人們在較長時間内對野生作物的習性有了足夠的了解與認識,具備了一定的技術能力,當自然資源與人口增長不成比例時,人類就會産生栽培野生作物的念頭。

比如,通過植物遺傳學與考古學的研究表明,西亞是栽培小麥的發源地,早在公元7000年前,當時的居民就已經具有栽培二粒小麥、單粒小麥、大麥等作物。還比如玉米的起源一般認為是中北美洲,當地的柯奇思文化的居民在大約公元前4000年前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最終玉米逐漸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糧食來源。

對于家畜的起源,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就從狩獵活動中逐漸了解認識了某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繁殖方式,對動物們的活動規律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在通過接近、捕捉、圈養等方式,使得野生動物被家化與馴養。考古學者認為,最初的動物馴養是以人類生活栖息地周圍有可供馴養的野生動物資源為先決條件,同時當地還要有适合于某些動物生存與繁衍的食物來源以及環境。

狗馴化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6000年至公元前12000年,其起源于北溫帶地區東北亞的狼。家豬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多年前,其起源分布于南亞地區的條紋豬與分布于歐洲的歐洲野豬。在公元前9000年的兩河流域遺址中,就已經發現了家養綿羊的骨頭,其他一些同時在遺迹中也出現過山羊、綿羊的活動痕迹,這表明西亞是綿羊與山羊的興起地。

自史前時代開始,世界各地的環境、文化傳統方面的差異和不平衡的文化發展程序,以及世界各地動植物資源所存在的差異,使得人們所選擇的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的種類也各不相同,各地出現的史前農業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1935年,蘇聯植物育種學家和遺傳學家瓦維洛夫從遺傳學演化的角度,以640種重要栽培物為執行個體劃分出農作物變異的分布理論:他認為,農業起源有八大起源中心和三大亞中心,中國或東亞起源中心、印度起源中心、馬來西亞起源中心、中亞起源中心、近東起源中心、地中海起源中心、東非起源中心、中美洲和南美安起源中心、智利亞中心、巴西起源中心。瓦維洛夫關于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發現,為現代人們進行栽培植物分類、馴化、遺傳育種等方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見,農業起源是人類曆史演變的一個革命性事件,也是人類社會的第一次革命。新石器時代農業的起源反映了人類操縱自然界動植物和生态環境的能力在不斷提高,而且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使人類不再像以往那樣四處遷移,而是開始較大規模的聚居在一起生活,并運用集體的智慧與社會的力量來改進發明生産技術,以提高生産力。

盡管年代久遠,有些資料不夠詳實,不可否認的是農業乃人類社會從初級形态向進階形态發展的基礎,正是初始農業的發展逐漸形成農耕文明。為後來的城市革命與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農業大國,過去的輝煌實為農業之輝煌。如今正一步一步向工業大國、科技強國邁進!

關于農業的起源,就簡單介紹到這裡。碼字不易,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關注、分享+收藏,您的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