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了解中國曆史,從文物開始

作者:光明網
了解中國曆史,從文物開始
了解中國曆史,從文物開始
了解中國曆史,從文物開始
了解中國曆史,從文物開始

一九八八年,傑西卡·羅森走進中國的博物館。

◎人物小傳

傑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1943年生,英國藝術史家、考古學家、漢學家,牛津大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故宮研究院顧問,北京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院士,曾任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牛津大學墨頓學院院長、牛津大學副校長,是目前研究中國藝術與考古領域最為活躍的西方學者之一。羅森在學術生涯中筆耕不辍,已累計撰寫發表十餘本專著和近百篇論文,被譯成中文的論著有《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祖先與永恒》《蓮與龍:中國紋飾》等。

上世紀70年代,當30歲出頭的傑西卡·羅森第一次來到中國,這裡的一切都讓她感到既新奇又親切。她第一次走進中國的博物館,來到中國的城市和鄉村,感受中國真切而鮮活的日常生活。事實上,在她還未踏上中國這片土地時,早已對這裡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小對中國充滿好奇

羅森1943年出生在英國。八九歲時,羅森随父母前往大英博物館參觀。在那裡,她第一次見到了著名的羅塞塔石碑。這塊巨大的黑色石頭上刻有3種銘文:埃及象形文字、埃及通俗文字和古希臘文字。“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時我才知道,世界上還有不使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羅森說。

這次參觀之後,羅森準備了一個小本子,專門收集各種文字,包括象形文字。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英文以外的文字,并對非拉丁字母的文字産生了興趣。父母幫她找來一些非拉丁語系的書籍,其中就有中文著作,但要看懂書上的這些漢字實在太難了。這并沒有難倒羅森,反而激發了她的興趣,讓她萌生出學漢語的念頭。

從小就對中國充滿好奇和學習熱情的羅森,在劍橋大學讀大學時,選擇了曆史專業。從學生時代起,她就緻力于通過物質文化來研究古代中國。那時,研究古代中國的一手資料并不算多,而一次在約旦的考古發掘,讓羅森收獲了意外之喜。這次考古發掘是羅森在校期間的一次實踐。在大半年的發掘過程中,團隊偶然發現了許多來自中國明代的瓷器。這些瓷器為何來到中東?又是如何來到中東的?腦海中的一個個問号,讓羅森開始關注東西方之間的文化關聯。直到今天,诠釋早期中國與歐亞大陸及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依然是羅森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向西方觀衆介紹中國

從劍橋大學大學畢業後,1967年,羅森開始任職于大英博物館,并自1987年起擔任該館東方部主任。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博物館之一,擁有豐富的中國藏品。用羅森的話說,在大英博物館工作的27年,“是非常重要和富有成果的”。

在英國,人們或許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中國文化和器物,比如商店裡會有中國陶瓷等。而在大英博物館工作,讓羅森有機會親手觸摸到來自中國古代的玉器、青銅器,并觀察它們的細節。“我到大英博物館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整理庫房收藏的中國商、周及漢代玉器、陶器。”羅森說,很多藏品需要重新整理,很多青銅器和玉器也需要斷代。在這裡,還可以把來自中國的文物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進行比較研究,這也開闊了羅森的視野。

20世紀70年代,中國出現了許多考古新發現,而西方觀衆對此一無所知。“有必要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從心底裡對中國産生興趣。”羅森說。讓觀衆有機會看到實物,或許是最為直覺的方式。羅森曾在1977年組織“藝術品中的動物形象”展,在1984年組織“中國裝飾紋樣:蓮花與祥龍”展。這兩個展覽都為她積累了寶貴經驗。

大英博物館33号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是該館僅有的幾個國别展廳之一。設計和籌劃中國展廳的展覽,是羅森工作的重中之重。

羅森曾兩次為中國展廳籌集資金。每一次,她都會納入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改進展陳說明。“大英博物館每年有大量觀衆,而中國展廳一直是博物館中參觀人數最多的展廳之一。中國展廳的改進,為觀衆更好地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大門。”羅森說。

1992年,大英博物館中國展廳迎來第一批觀衆。羅森特地邀請了當時中國考古界的知名學者一同前來見證這個時刻。2017年11月8日,在經過長達一年的重新規劃後,中國展廳再次對外開放。這一次,羅森依然像20多年前一樣,全身心投入到中國展廳的籌備工作中。

作為知名策展人,羅森還與其他博物館合作,推動中國曆史文化傳播。2005年,羅森策劃了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行的“盛世華章”故宮文物展。該展展品90%以上來自故宮博物院,包括書畫、玉器、青銅器、瓷器、漆器、織繡、家具、西洋儀器、武備等,向英國觀衆再現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的文化藝術。“我非常榮幸能夠接觸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些珍貴藏品。與故宮從業人員相處非常愉快,他們給了我極大支援,同時也讓我對中國清代物質文化有了比以往更深入的了解。”羅森說。

促進東西方互相了解

自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來中國後,羅森數十次到訪中國。跟随中國同仁,她走訪了西安、安陽等地的曆史文化遺存,參觀了三星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還細緻考察了長江中下遊地區商周時期的采礦遺址和内蒙古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遺址等。

羅森曾4次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她說,良渚因玉器而聞名于世,但其水利工程成就更令人印象深刻。“目前世界各地都面臨環境挑戰,良渚的案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羅森說。

40多年來,羅森考察了中國大部分重要考古遺址。她說:“能夠走訪中國各地非常重要,因為各地的地理風貌都不相同,它們總是讓我感到驚奇。這是我們從博物館裡難以學到的東西。畢竟考古學不僅關乎器物,也關乎人和人們的土地。”

對中國曆史研究得越深,羅森就越發感到東西方文化對話的必要、東西方人互相了解的必要。在她看來,這樣的了解不是指知道曆史上某個皇帝的名字、某個知名戰役的名稱,而是要了解兩種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要素。羅森認為,西方人對中國的幅員遼闊和多樣性還知之甚少。

在牛津大學工作期間,羅森促成了大批中國學者到牛津大學從事學術交流,組織國際學者就中國文化展開聯合研究,推動在牛津大學增設4個研究當代中國的職位和1個從事中國考古學教學的職位,并推動成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

羅森表示,在西方學界拓展中國研究依然長路漫漫。她希望未來有更多人看到中國藝術,了解中國,增進西方公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羅森在一篇自述中曾說:“我将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的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此言不虛。如今已年近八旬的羅森依然精力充沛,依然活躍在中國藝術與考古領域。最近,她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調研,該校有一批教授和學生在做中國研究,特别是中國早期文獻和考古的研究。她正在撰寫的書稿也即将完工。這是一本面向大衆的書,關于從新石器時代至秦代的早期中國,預計明年出版。“希望很多不太了解中國的人能夠閱讀、了解并喜愛中國曆史。”羅森說。(傑西卡·羅森)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