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語”“文”教育:助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作者:海峽網絡
“語”“文”教育:助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四川省蒲江縣北街國小的一節國文課。 (資料圖檔)

“語”“文”教育:助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國小國文課本封面。

“語”“文”教育:助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學國文課本封面。

世界文明史上,許多古老文明曾創造過自己的文字,漢字就是中華文明的一大傑作。曆經數千年風雨,漢字型系不斷發展演進,展現出勃勃生機。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語言文字事業改革發展主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同時,“漢字熱”“漢語熱”人氣不減,也令中國語言文字的海外影響力得到提升。

全國國語

普及率達80.72%

這10年,中國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多語言國家推廣通用語言文字的成功典範。

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民族地區教育品質和水準,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全面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周為指出,黨和國家對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高度重視,将語言文字事業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經過10年努力,國語普及率增速喜人。“全國國語普及率從70%提高到80.72%,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比例超過95%,文盲率下降至2.67%,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民族參與偉大複興程序和共享偉大成果貢獻了力量。”周為說。

要滿足語言文字應用需求的基礎保障,離不開加強規範标準體系建設。國家語委組織制修訂了31項語言文字規範标準,規範标準覆寫領域不斷拓展。例如,2013年國務院頒布《通用規範漢字表》,首次在通用層面明确“規範漢字”的範圍;《資訊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作為一套國際标準,進一步提升了漢語拼音的國際影響和作用;釋出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範(英、日、俄文)系列國家标準,為交通、旅遊、文化、體育、餐飲等10多個服務領域常用的公共服務資訊提供規範譯文。

2018年,《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國家通用盲文方案》釋出實施,中國3300多萬聽力和視力殘障人士有了自己的“國語”和“規範字”。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邰麗華用手語“唱”國歌的一幕曾打動了無數人,這得益于去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從此滿足了聽力殘障人士手語使用者在奏唱國歌場合,規範、統一、嚴肅使用手語表達國歌的願望。

推廣國語

助力脫貧攻堅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六納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吳桂彬對推普脫貧工作深有感觸。忻城縣是原國家深度貧困縣,吳桂彬在2018年被派駐到六納村,這裡位于大石山區,日常交流語言主要為壯話,地理位置和語言習慣共同導緻了當地村民與外界交流存在較大的語言障礙,也影響了村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2018年,六納村在忻城縣率先啟動實施“推普脫貧”系列活動。“我們每年都通過開展推普公益課堂、農民國語夜校班、‘小手拉大手’孩子帶動家長共同學習國語等方式,幫助當地部分有語言障礙的群衆掌握國語的交流方法。”吳桂彬欣喜地說,“我們還組織開展‘大手拉小手,學會多語言’活動,讓民族語言和本地語言得到較好傳承。”這幾年,許多參與教育訓練的村民都走出了大山,在縣外找到了穩定工作,實作脫貧緻富。

“3年多時間裡,通過國語推廣惠及當地群衆1600多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39人次,均已實作脫貧。”吳桂彬說。

教育部、國家語委與國務院扶貧辦等開展“推普脫貧攻堅”戰略合作,面向教師、青壯年勞動力、基層幹部等重點人群,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訓練,10年來教育訓練逾千萬人次。

據周為介紹,建立東西部合作機制,組織開展東西部對口支援,實作“三區三州”國家通用語言教育訓練全覆寫。組織動員青年力量,開展推普志願服務,中央财政專項支援986支團隊1.1萬餘名大學生,輻射帶動數10萬高校大學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線。“2019年召開‘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釋出《語言扶貧宣言》,建設‘語言扶貧’APP等學習資源平台。幫助貧困人口通過學習國語走出大山、走向社會,實作就業、脫貧緻富。”

推進國際中文教育

高品質發展

在北京語言大學,10年來已為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0多萬名通曉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來華留學生。“我們牽頭研制《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準等級标準》,研發來華留學生考試評價體系,率先設立以語言評價為特色的教育評價學科。編著《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等教材,實施國際中文智慧教育重大工程,建成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和海外華語資源庫。”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如是說。

掌握一門語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北京語言大學的實踐正是中國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水準的縮影。2021年7月1日,《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準等級标準》正式實施。作為首個面向外國學習者、全面評價其中文水準的規範标準,這一标準的實施為推進國際中文教育高品質發展再添助力,已向海外釋出8個語種對照版,與20多個語言教育機構進行标準對接。

放眼全球,如今中文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正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旅遊組織等10個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将中文作為官方語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将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人數超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近2億。

2014年,以“語言能力與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為主題的世界語言大會在蘇州舉行,并釋出《蘇州共識》;2018年,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長沙舉行,釋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永久性檔案《嶽麓宣言》……中國語言文字發展的全球視野不斷拓寬。

據教育部語言文字資訊管理司司長田立新介紹,深化交流合作,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雙邊和多邊語言文化交流正不斷加強。“推進中俄、中法、中德以及中國與東盟等雙邊和多邊語言文字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國際朋友圈’。簽署國家語委首個雙邊合作協定《國家語委與法國文化部關于語言政策交流合作協定》。”田立新說。自2017年起,以“語言,讓世界更和諧,文明更精彩”為主題,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和“語言科技與人類福祉”等系列國際語言文化論壇,填補世界華語區空白,吸引近百位國際組織代表和外國駐華使節參加、近千位專家參與交流研讨、十餘萬人次觀展。

原标題:“語”“文”教育:助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