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色麥田

金色麥田

七月下旬山西太原的一位朋友打電話說,他要驅車帶全家來中牟看《隻有河南》,全然不顧鄭州的疫情和暴雨,“震感、颠覆。你離得這麼近不來看看,太可惜了。”他看完給我留言,什麼樣的演出能讓我這位在藝術上頗有造詣的朋友能有這樣的感慨,這引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好,我抽空一定去。”

終于在孩子開學之前安排好了一切,全家去看演出。但是孩子一點熱情都沒有,聽說去兩天,更是軟磨硬抗不想去,看我态度堅決,就給我講條件能不能允許她在外面玩手機,不進去看,我嘴上立刻答應,心想,熊孩子,讓你去感受藝術,你卻推三阻四,真欠揍。

一進劇場,一百畝的玉米地就呈現在我們面前,青青的玉米半人高,噴霧式的撒水好像置身于仙境當中,暑氣和焦躁全都被擋在了外面。穿過玉米地厚厚的黃土牆錯落有緻,上面寫滿了河南各縣的名字,這些黃土都是從各地運過來的,我在牆上找到了家鄉的名字,登封、新密。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這是生我養我的故土啊。

金色麥田

進場體驗很不錯,突然對劇目充滿了期待,什麼樣的劇目能讓我也颠覆一下?

朋友告訴我三場大劇必看,18場小劇根據自己的時間随意看。大劇的時間還早,先看一場小劇吧。《候車大廳》。這随便挑的一出小劇,本想就是一盤開胃小菜打發一下時間,哪知一開場,“聲”“光”“電”“畫”齊上陣,一下子讓我沉浸到了民國時期的過車站。一件件寄存的物品從我眼前緩緩流過,電話、皮箱、拐杖、罐子、自行車、西洋燈......突然一件戲服映入了我的眼睑:一個青春貌美的十五六的少女,手捧着一件戲服來到車站來追趕她的師兄,想讓師兄繼續穿這件戲服跟她父親學戲,但是師兄志在外面,不想跟師傅學戲了,小師妹苦苦哀求無果,最後選擇了放手,一對戀人從此分别。小師妹就這樣守着這件戲服從十幾歲等到了三十歲,從三十歲等到五十歲,從五十歲等到六十歲,從六十歲等到八十歲......我坐在台下,就就這樣看着這個少女,随着時光的流逝在一點點的變化,青絲變白了,婀娜的腰身變粗了,光潔的面孔有皺紋了,挺拔的身姿佝偻了,多少個無眠的夜她在無聲地哭泣,多少個年月她在絕望地等待,待到生命将枯時她手捧這件戲服來到車站鄭重地把它寄存到這裡,因為這個地方是她和師兄最後見面的地方,她要在夢裡還要和她的師兄在這裡重逢。她交代管理者時聲音是如此的平靜,因為她内心笃定她的師兄一定會回來。随着時間和場景的變化,眼前的人物也在不停地變。不知何時眼淚早已流淌,一件戲衣服的背後就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有六十年,承載了一個女人的一生,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它的純粹和堅貞在我的心中延續和激蕩......突然間對天地間任何物品都有了敬畏感,那棵在嵩陽書院有着4500年的柏樹、那棵在少林寺有1500歲的銀杏樹、那四個在中嶽廟裡屹立了近千年的每個重達3噸大鐵人都在我這裡有了靈性,它們都親身經曆了什麼樣動人的故事呢?

淚眼婆娑中等到了大劇。360度環形劇場沒有座位,全部站着觀看。周圍一片漆黑,兩個從業人員隻是站在人群中間舉着“請把手機關閉靜音關閉閃光燈”的提示牌。場内全是觀衆,沒有舞台,這戲要怎麼樣?驚悚片嗎?内心又驚恐又期待。我慌忙中找孩子,誰知她倒很輕松地坐在地上等待。對,這是戲劇,都是假的,我太入戲了。

金色麥田

突然場内一陣緊張,原本四周黑漆漆的圓形镂空牆壁突然在光的作用下,發出的奇異的光彩,各種圖形各種色彩交輝相應,有一個人影突然出現在牆内開始說話了,哦,現在才明白舞台就是這個圓形的牆壁,演員們在牆内表演,觀衆可以追随着演員轉着圈地看,這想象力真是牛了。故事講述了一對兄弟情深,弟弟李十八被哥哥李十一含辛茹苦的養大,一轉眼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餓死的饑民達300萬。草根被農民吃光了,樹皮也啃盡了,饑餓的人們開始吃土......哪裡有糧食?火車站有。那裡有公糧。而負責看守公糧就是車站站長李十八。突然我被告知換個地方繼續看演出。我随着人流轉向下一個演出地。然而,一路上全是饑民,他們衣衫褴褛,有的餓不能動彈躺着地上不停喊“餓啊、餓啊”有的已經奄奄一息,伸出手向我招呼“我們去搶糧食去”“走,我們去車站”,看着他們髒兮兮的臉近在咫尺,我的内心無比震驚,這已經不是真實,而我就是其中一名災民了。我被大量的災民裹挾着來到了車站,看着周圍數以千計的災民拿着飯碗要飯吃的巨大場面我被吓住了。又看到李十一來為農民要糧食“種子”,弟弟在情與法中,艱難地選擇了“舍小義,取大義”,以自己的姓名為老百姓留下來寶貴的“種子”。而李家村的老百姓門為了讓子孫活,60歲以上的老人從此沒有吃過一粒糧食集體跳崖而亡,隻為省下“種子”。我在一邊默默的看着李十一槍斃在我面前,看着一群老人絕望的跳崖而無能為力,除了無聲的哭泣就是哽噎。我是誰?我們在幹什麼?我沉浸其中,一陣恍惚。

金色麥田

“種子”在一代一代兒孫們辛勤的耕耘下長大了,終于看見了一望無際的金色的麥田。麥浪在翻滾、在翻滾,多少人流出了幸福的眼淚。麥浪低下的土地裡,小種子在翻滾、在翻滾,看到他們在歡樂地舞蹈,多少人都笑出了聲。麥田裡的小鳥們在跳躍、在跳躍,看到它們吃飽嘻戲,多麼欣喜萬物的快樂。沉甸甸的麥穗在飛舞、在飛舞,像黃河哺育了多少華夏兒女。

“種子”被小鳥帶着在撒種、在撒種,撒出了河南,灑在了全國,撒出了全世界。河南是厚重文明起源的地方,河南作為全國的糧食大省,年複一年,用足夠的糧食,讓炎黃兒女的血脈得以延續和傳承。我為河南驕傲。

我的心情像那金色的麥浪一樣,一會金黃、一會火紅、一會上翻、一會下滾,波瀾壯闊、波浪洶湧。好吧,我承認,我被震撼了,我被颠覆了。此情此景,我為我是河南人而驕傲,“舍小義,取大義”。我以為我為快樂而飛,實際上是眼淚在自恣意橫流。我趕緊摸了一下女兒的眼角,雖然她本能的抗拒,但是我還是摸到了一片潮濕。“好看嗎?”我問女兒。“嗯,好看。太好看了。媽媽,我要帶我的好朋友來看。”

金色麥田

我知道一顆“小種子”在女兒的心中已經種下了。

“一年又一年 往事如雲煙

歸來又走遠 在天邊

待你歸來時 依然是少年

我們的故事 以千年

金色的麥田 在人間”心中的旋律久久回蕩。

這是一種隐忍,一種堅持,一種收貨和一份希望。

金色麥田

2022年 8月7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