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知道,印度人是什麼時候得了“戀金癖”的,但2000年前的羅馬人就發現,印度商人見到羅馬的金币就走不動道,嘴角還會露出神秘的微笑,他們會把手裡的貨全換成黃金,然後開心地背回印度,啥也不要,就要金子,是以曆史學家認為,可能是這個原因,古代的西方人才給印度起了個外号,叫“金雀之國”。
這些羅馬金币大多數都被打成了首飾,但有很大一部分,并沒有消失,而是靜靜地躺在印度的一個神秘的寺廟裡,在2000年後重見天日,再次見證了印度人對黃金的瘋狂。
Sri Padmanabhaswamy
斯裡帕德馬納巴史瓦米神廟(Sri Padmanabhaswamy)是印度的一座著名的神廟,我簡稱它瓦米神廟吧。因為印度人不愛寫曆史,是以沒人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就知道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300年這800年裡,它頻繁地出現在印度教的文獻和各種史詩裡,當時就被人稱為“黃金廟”,因為人們都相信這座神廟裡有無數金銀财寶。
後來它經過多次擴建,到如今,寺廟主體建築外部,全部都塗金,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廟。
數百年裡,所有人都說,瓦米神廟裡黃金海了去了,都是信徒們捐的。2009年,一位退休的印度警察部門官員(TP Sundararajan),向神廟所在地,喀拉拉邦高等法院送出了一份請願書,要求邦政府接管神廟。于是印度最高法憋不住了,在2011年6月下令進場,派了個7人小組,去廟裡探寶去了。
這幾個人進去後,發現共有6個密室,他們打開了5個,按印度媒體的說法,那場面就跟《奪寶奇兵》一模一樣,各種櫃子和罐子裡裝滿了黃金和珠寶,有的甚至都從木櫃裡爆出來了,其中包括一座1.2米高的毗濕奴化身金像,上面鑲嵌着各種寶石,連帶着一個巨大的純金底座,一件30公斤重的純金神衣,數千條金鍊子,其中最大的一條有5.5米長,一捆500公斤重的金子,三個純金王冠,應該是國王們捐的,十萬多枚羅馬帝國的金币,外加其它的黃金器皿,還有成袋的祖母綠、紅藍寶石等等,總價值超過1萬億盧比,相當于150-200億美元,如果把文物價值也算上,可能後面還要加個0。
當然,這都是印度媒體說的,聽起來有點像營銷号的内容,但這個數打個對折我是信的,具體為什麼一會再講。
是以從2011年起,瓦米神廟就被稱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神廟之一,這還不算完。其中最神秘的B密室,據說裡面黃金最多,但沒打開,因為當地土邦王室強烈反對,他們之是以說話好使,是因為過去一直是神廟的保護者。
王室的理由是打開它會有不祥之兆。正巧這個時候,那個2年前上書請願打開神廟的官員,在他們進去探寶一個月後,突然發病死了,于是老百姓也跟着起哄,說神廟的主人,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不高興啦,下了詛咒。另外這個密室大門上還有兩個眼鏡蛇,着實挺吓人的,是以印度政府還沒動,另外在清理的時候,從業人員又發現了兩個密室,也沒動。
自從寶藏被發現後,印度的一些官員就建議,把這些黃金融了,來滿足印度人對黃金無休止的需求,這樣能節省點買黃金的外彙。但因為宗教問題,誰也不敢這麼幹,隻能派大批警察日夜看守着神廟。
這些官員之是以想這麼幹,是因為印度對黃金的需求,壓得印度财政喘不過氣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印度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黃金進口國,每年全球黃金産量的20%-25%被印度人買去了。
根據路透社報道,2021年印度一共進口了1050噸黃金,同比暴漲244%,一共花了557億美元,破了紀錄,占GDP的1.8%,每年進口的商品,除了石油就是黃金。黃金和石油進口的激增導緻2021-2022财年,印度的貿易逆差擴大到了 1924.1 億美元,而上個财年隻有 1026.2 億美元。
為了減小逆差,印度政府開始控制黃金的進口,尤其是今年事多,印度的經濟情況很不好,于是印度政府在2022年6月宣布,将黃金的進口關稅從7.5%上調到12.5%。但這也阻擋不了印度人民對黃金的喜愛,6月進口數量依然不減。
印度是資料黑洞,是以沒人知道印度人到底囤了多少黃金。世界黃金協會曾猜測,印度的黃金最起碼占全球黃金儲量的10%,也就是超過15000噸。
那印度人為什麼對黃金如此瘋狂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宗教層面。印度人認為,不管是18K還是24K,黃金都是神聖的。印度三大宗教,印度教、錫克教和耆那教,都把黃金作為自己的主要資産,而且黃金是印度教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這些寺廟都号召信衆向寺廟捐獻黃金,說神喜歡金子。
瓦米神廟之是以能拉來這麼多投資,是因為它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在印度教裡,梵天是創造之神,也叫四面佛,創造了宇宙萬物,濕婆是毀滅之神,性格暴躁,能毀滅世界萬物。而毗濕奴是“維護之神”,性格溫和,願意拯救世界,保護衆生,最喜歡滿足人們的小願望,可以簡單了解為印度佛祖級别的觀音菩薩。
毗濕奴
再加上他的妻子拉克希米,是印度教的财富和幸福女神,也叫“吉祥天女”,是以這兩口子在印度人氣極高,從國王到老百姓,就沒有不拜的。根據零星的文獻記載,當地土邦的王子成年後,就要向瓦米神廟捐獻和自己一樣重的黃金,以祈求毗濕奴的庇佑。
是以一直以來,印度教徒就向各個神廟瘋狂捐金子,比如印度的另外一個著名神廟——蒂魯帕蒂神廟(Sri Venkateswara temple),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神廟之一。
蒂魯帕蒂神廟
每天都有5-10萬信徒朝拜,年收入在3-4億美元之間,光黃金每年就能收一噸,去年還有個哥們捐了一把大寶劍,一共用了6.5公斤黃金,價值4000萬盧比,這哥們說我早就想捐了,因為疫情給耽誤了,看人家這境界,還有送大金鍊子的,金法器的,什麼都有,送小了都丢人。
那窮人怎麼辦呢?那能放過你嗎,沒金子就捐頭發,去了之後,都剃成光頭,這個蒂魯帕蒂神廟,光賣假發,一年就能掙300萬美元。
這座廟供奉的不是别神,還是毗濕奴,不過是他的一個化身,這個廟格外招财,主要是因為一個神話故事。
有一次,毗濕奴兩口子鬧了沖突,下凡體驗生活,就跟《三生三世》那樣,他老婆成了公主。為了追求她,毗濕奴的化身就向财神庫貝拉貸了一大筆黃金,這才得手,但欠了一屁股債。為了給毗濕奴還錢,信徒們就願意給這座神廟多捐金子。
你看,印度的很多宗教神話,明着暗着都在宣傳金子對神的作用,是以我相信那個瓦米神廟有這麼多黃金。你就想想安倍的接引人,山上徹也他媽就明白了,這就是信仰的威力。是以印度一個一個的神廟,就像是南韓統一教的分部,但比它猛多了。
既然神喜歡黃金,那麼印度人就用黃金,來換取神對自己的庇佑。
是以印度的金子,很多都藏在印度各地數不清的神廟裡,具體有多少,誰也不知道,我查了查資料,有說3000到4000噸的,有說20000萬噸的,也沒個準。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金庫是全球最大的,截至到2019年,裡面共有幾十個國家共5620公噸的黃金,你就想想印度神廟的實力。
是以三哥不是窮,人家有的是錢,隻不過不花就是了。
這虧着是在印度,這要是在中國,早給它辦了,哪個皇帝也受不了,一個是誘惑太大,修宮殿的錢這就着落了,二是國家财富大量流失,那肯定和“三武一宗”是一個心情,必須給它抄了。
但在印度,這是天經地義的。
宗教精神上的黃金崇拜,還是來源于現實的無奈。英國人沒來之前,印度曆史上隻有三個相對統一的王朝,大多數時間裡,印度是由無數土邦構成的一個地理概念,持續的分裂導緻社會動蕩,一個人的一生甚至能攤上幾個政權。黃金能保值又容易隐藏,是以囤金子成為印度人絕地求生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才讓整個國家如此重視黃金。
但正是有了宗教的加持,黃金在印度,不僅值錢,還有了神性,是神聖、幸福、吉祥的化身。
是以在印度,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和金子幹上了,黃金成為一種吉祥的禮物,孩子出生,過生日,升學乃至結婚,金子都是最好的禮物。
尤其是這個婚禮。在印度,無金子,不結婚。印度每年進口的黃金,80-95%都被打成了首飾,相當大的一部分,就作為新娘的嫁妝。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女性沒啥地位,連女拳都不敢打,不能繼承土地、房子和其他财産。哪個女的敢分家産,印度人的規矩一般就是潑硫酸,但黃金除外。繼承黃金是印度女性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金子也是女性唯一的财産,誰也不能管。
因為在印度教的教義裡,已婚女性是吉祥的,代表着吉祥天女拉克希米,也就是毗濕奴他老婆。婦女嫁人後,會為家庭帶來财富和後代,而黃金能給新娘帶來幸福和好運,也能提高女性在婆家的地位,是以黃金是所有印度女性出嫁的前提條件,父母必須從小就給女兒存黃金。一般的家庭最起碼要準備100來克的黃金首飾,富人就要一公斤以上,結婚時全挂在身上,就算是最窮的人,也得給孩子打個金鼻環。
是以在印度養閨女是個沉重負擔,養不起的話,你們懂的,這導緻印度性别比例嚴重失衡。
是以新娘子才是印度消費黃金的頭号主力。2020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婚禮都被推遲到下一年,這才導緻2021年,印度進口黃金的數量暴漲了2倍多。
不過印度的金首飾不是純金的,而是18K或者22K的,因為很多印度女性平時都把金首飾穿在身上,而純金太軟,日常穿戴容易變形。
另外,因為黃金具備神性,又是财富的象征,是以就成了印度人完美炫富的工具,确切點說,是身份的展現。
印度人和中國人不一樣,咱們的民族性格是高度内斂的,但“悶聲發大财”在印度,那叫有大病。印度的文化是喜歡張揚,有什麼東西必須炫出來,一定要高人一等才行,印度人的蜜汁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千百年來,黃金在印度一直就是地位的象征,印度人認為,一個人擁有的金子越多,他的權力就越大。從過去的國王,到現在明星、商人、政要,都願意展示自己的黃金,這是他們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印度人這麼做,就是因為種姓制度。種姓決定了人的社會地位,是以身份非常重要,你是什麼段位,那必須展示出來,要跟中國人那麼低調,很有可能會遭到社會的毒打,反而不利于混社會,你穿着一身金子,那印度警察還敢抽你嗎?
種姓制度也決定了,底層人群不會仇富造反,又沒人打土豪,你怕什麼?
也有一部分黃金被做成金條用來投資,但占比很少。
不過印度人對黃金的瘋狂,導緻了很多嚴重的問題。
首先是大量社會财富被閑置,不利于印度資本的形成和積累。
對于開發中國家來說,勞動力和土地一般都不缺,主要缺資本。而國内資本主要來自于居民儲蓄,也就是把錢存在銀行,然後銀行給企業放貸來促進生産,或者發行政府債券,來募集資金搞基建等等。
印度本來就窮,生産效率低下,但家庭把相當一部分收入用來購買黃金,而且是做成首飾穿在身上,雖然保值,但銀行就少了一大筆存款,就像把錢藏在了床底下,這樣一來,就拉低了印度的儲蓄率,抑制了投資,也就沒錢搞基建了。
生産效率低+購買黃金導緻儲蓄率低,儲蓄率低就不能搞基建,基建搞不好生産效率就上不去,進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印度主要靠軟體行業來發展經濟,因為制造業需要大量資本投入,而印度沒那麼多錢。
國内資本積累緩慢,就隻能依賴外資。
另一個壞處,印度大量進口黃金,導緻外彙不斷流失。印度基本不産黃金,主要靠進口,但進口就要花外彙。
外彙除了用來買工業原材料等商品,還起到穩定本國貨币匯率的作用,如果黃金都在印度政府的手上,對盧比有很強的支撐作用。 但作為消費品來大量進口的話,在盧比走弱的情況下,就更是雪上加霜,是以今年盧比對美元的匯率大跌,印度就受不了了,再加上貿易逆差,這才提高了黃金的進口關稅。但也不敢再加了,因為再加,新娘子和寺廟的需求,黑市就全給你辦了。
是以印度過去一直在為黃金頭疼,總想把老百姓的黃金收上來,讓黃金變成金條,進入流通市場。比如1962年印度被咱們收拾了一頓後,耗盡了外彙,于是政府制定了《黃金管制法》,先是禁止私人擁有金條,而且金條不能做成首飾,然後發行了15年的黃金債券,也就是可以拿金子來買債券。一通忙活,結果一共才收上來16.3噸黃金,而且還引發了大量的黃金走私和黑市交易。
這不奇怪,在印度教的加持下,印度人的戀金癖早就是晚期了,不是行政指令就能改變的。
莫迪上台後,眼瞅着家裡這麼多黃金不能用,那憋得是相當難受。于是在2015年推出了一個方案,叫“黃金貨币化計劃”,也就是号召居民和寺廟把手上的黃金,存在各個指定銀行裡吃利息,尤其是寺廟。
有的寺廟響應了号召,比如我上面說的那個薅人頭發的蒂魯帕蒂神廟,2016年就在旁遮普國家銀行存了1311公斤995黃金。
不過這個計劃遭到了很多信衆的強烈反對,比如一個孟買的52歲黃金商人就說,老子兩代人向廟裡捐了200多公斤黃金,那是給神的,你們這麼做這就是犯罪,是對神的亵渎。是以這個計劃,也不是很成功。
是以印度人還要和黃金繼續相愛相殺,而從黃金這個事也可以看出來,因為宗教的存在,印度還不是一個現代型的國家,很多奇葩的事,在别的國家根本就不可能發生,但在印度都沒毛病,是以印度一直被稱為是一個神奇的國度,神就神在這,神叨的神。
(原創不易,歡迎點贊收藏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