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唐軍
【編者按】
俄烏軍事沖突已經進行了140多天,但依然“戰争迷霧”重重,消息真真假假,即使沖突爆發之初的一些戰鬥,外界也難以一窺其全貌,但通過拼湊後續出現的一些相對權威的資訊,也能夠對一些戰鬥有更深的認識——比如沖突首日備受關注的戈斯托梅利機場争奪戰,這場關鍵戰鬥直接影響了這場沖突的走向。
俄空降兵先遣部隊雖然完成了機場奪控任務,但在膠着的争奪戰中導緻戈斯托梅利機場損毀嚴重,失去了作為後續增援力量前進基地的作用,是以,筆者在上文中認為,從戰鬥目标來看,此次突襲戈斯托梅利機場的行動是失敗的。
雖然戰鬥目标沒有達成,但是這場争奪戰依然展現了俄空降兵不俗的戰鬥力,200多人的先遣部隊深入敵後,面對近1比10的懸殊比例(烏軍第四快速反應旅兵力2000餘人,若加上機場警衛力量以及後續增援的烏軍特種部隊,比例更加懸殊),支撐了十餘個小時,戰鬥素養、精神面貌令人矚目。而且從整個戰局角度看,基輔方向的第一階段軍事行動還是起到了牽制烏軍部署的作用,并且這種閃擊作戰也讓對方措手不及,給對方一定程度心理上的震懾。
戈斯托梅利機場争奪戰将是一場載入空降作戰史的一次戰鬥,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是以,探讨和研究這場争奪戰還是有價值的,尤其是對于擁有較大規模陸軍航空兵、空降兵以及兩栖作戰力量的大國。因為,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戰争中,上述兵種,也可能面臨深入敵後,采用機降和傘降等多種方式,奪控關鍵目标,而且面對的敵人裝備更加完善,防空能力不容小觑,如何盡量減少損失的情況完成戰鬥任務,對戰略目标的達成影響非常大。
2月24日,在戈斯托梅利機場的俄空降兵先遣部隊遭到烏空軍戰機襲擊。
為何失敗?
筆者認為,對于俄軍來說,戈斯托梅利機場争奪戰之是以沒有達成戰鬥目标,主要是因為此次任務的難度比以往俄空降兵奪控機場任務都大,無論是1968年奪控布拉格機場還是1979年占領阿富汗坎大哈機場,前者靠欺騙,後者早就已經在機場部署了兵力,而此次奪控戈斯托梅利機場則是深入敵後“硬搶”,若對方準備充足,很可能陷入重重包圍。
多方資訊顯示,烏克蘭在2022年1月已經通過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William J. Burns)知曉該機場是俄軍的目标,有所準備,比如以第31空降旅為主的先遣部隊到達機場後發現跑道上有用于阻礙飛機起飛的重型卡車,在基輔水庫附近也部署了便攜式防空飛彈,“湊巧”的是烏軍國民警衛隊第4快速反應旅也在機場附近演習。筆者認為,美國在歐洲大量的情報設施及情報人員,再加上運作在太空上各種類型偵察衛星(圖像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和預警衛星等),美國方面早已察覺俄羅斯可能在2月24日左右展開軍事行動的迹象,并且把這些情報傳遞給基輔方面。但基輔方面可能并不完全相信俄羅斯空降兵會展開如此大膽的突襲行動,隻是為了預防萬一,做了一些針對性部署,但沒有布下口袋陣,不然這支先遣部隊的遭遇可能會更加煎熬。
第二個原因是情報工作不夠完善,尤其是對戰場情況演變的實時情報掌握存在不足,并且低估了對方的抵抗意志,認為沖突初期的火力打擊+空降突襲以及多路陸軍行動能夠讓基輔方面在較短時間内妥協。當然,上述隻是個人基于現有資訊作出的判斷,關于沖突初期俄軍是否輕敵,準備是否充分的争議至今仍存在,真實情況如何隻有等待有更詳盡的資訊才能确認。
準備前往戈斯托梅利機場的俄軍直升機群。
就俄羅斯為何無法速勝,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上個月采訪了曾經參與了阿富汗戰争和車臣戰争的,俄羅斯前空降兵司令格奧爾基·什帕克上将。格奧爾基指出,俄羅斯的總參部曾經一度判斷,俄羅斯打這場仗,可能隻需要1到2周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預期戰略目标。然而後來的結果也已經證明,俄羅斯總參部誤判了對方的抵抗意志。烏軍幾乎所有資深和進階軍官都曾與俄軍指揮同校學習。烏克蘭人知道俄軍将如何、以什麼模式進攻。格奧爾基頗為委婉的指出,上到總參謀部,下到前線指揮官,他們一度以為,當地群眾和守軍會平靜的接受俄軍推進,甚至主動迎接俄軍的到來。這一點上,可以說是情報工作的緻命性失誤——誤判民意和輿情。
另外,戰前動員不夠,士兵缺乏心理和軍事的準備是否會影響先遣部隊順利完成任務也是一個值得讨論地方。根據被俘空降兵的采訪,大部分士兵并不知道自己去突襲戈斯托梅利機場,從保密上講,隻讓幾個主官知道可以提高行動的保密性和突然性。根據采訪,被俘空降兵說,(2月)24日我們本應該部署到演習場的時候,指揮官把我們集結起來,登上卡車,後來我們就上了直升機,然後當直升機起飛的時候有個軍官過來說,計劃改變了,我們不飛訓練場,改去突襲在基輔的(烏軍)機場。在完成奪控機場任務後,等到第三天才獲得重型裝備,根據采訪大家并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俄空天軍在沖突初期的表現也是飽受外界質疑,筆者認為,戈斯托梅利機場争奪戰失敗與空天軍支援力度不夠有很大的關系。在先遣部隊陷入重重包圍之後,空天軍的飛機沒有為其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和情報支援,先遣部隊隻能依靠留在機場的武裝直升機提供火力支援。先遣部隊不僅要面對地面部隊的進攻和炮擊,後期還遭到飛機和直升機的攻擊,顧此失彼,造成比較大的損失。若在機場争奪戰當天,空天軍出動大量飛機和無人機進行火力及情報支援,任務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俄軍雖然裝備了“獵戶座”察打一體無人機,但由于該機去年才完成測試,數量稀少,在沖突後期才開始現身,沒有用于支援戈斯托梅利機場争奪戰。
啟示與教訓
在探讨完俄空降兵先遣部隊為何在戈斯托梅利機場争奪戰中失敗的原因後,我們可以探讨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啟示和教訓。
孫子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情報對于軍事行動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烏軍繳獲的一些俄軍檔案可知,沖突爆發之前俄軍對烏軍部署、武器裝備等方面做了大量細緻情報工作,但戰場情況往往變化非常快,尤其是現代戰争,更是瞬息萬變,對實時情報的掌握提出更高的要求。
這次俄烏沖突暴露了俄軍天基偵察能力與航空偵察能力的不足。在沖突爆發之前,俄空天軍在軌運作的圖像偵察衛星隻有一顆“角色”-3光學偵察衛星,最高分辨率0.3米,而“小型高分辨率航天器”項目下發展的小型光學偵察衛星(分辨率0.9米),據美媒報道,兩次發射入軌後都出現問題,另一種圖像偵察衛星——“秃鷹”2013年發射,2015年出現問題,之後未有新的發射記錄。這說明,俄軍在沖突中很可能隻能靠一顆“角色”-3和1-2顆軍民兩用的“資源”提供天基圖像情報,這與北約國家存在巨大差距。北約組織不僅有美國、法國這樣擁有衆多偵察衛星國家,還能獲得商業遙感公司的支援,烏軍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還能經常伏擊俄軍并擊斃俄多名進階将領,就是因為背後有西方國家源源不斷的情報支援。
随着技術發展,直升機單打獨鬥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有了無人機的加持,不僅可以提升打擊能力,還可以提升戰場生存能力。
在航空偵察方面,從俄方公布的視訊來看,空降兵先遣部隊隻攜帶了類似“大疆”四旋翼的民用無人機,隻能對七八公裡内的範圍進行偵察,連類似“海鷹”-10的小型無人機都沒有攜帶,而武裝直升機為了躲避便攜式防空飛彈的打擊,活動範圍也受限,這個時候若天基情報的支援能力不足,就隻能靠空天軍的航空偵察情報支援,若此時俄軍裝備了類似美軍的RQ-180、RQ-4、MQ-9的長航時無人機,其就可以對戈斯托梅利機場周邊态勢有更多的掌握,調整作戰計劃。
由于奪控機場的空降兵先遣部隊沒有攜帶重型武器,雖然留下了部分武裝直升機提供火力支援,但彈藥數量也有限,持續作戰能力不足,是以,在遭遇兵力對比懸殊的情況,非常需要空天軍或陸軍遠端火力的支援,但我們從現有資訊看,當天先遣部隊主要靠自身攜帶的輕武器以及部分武裝直升機與烏軍作戰,空天軍和陸軍遠端火力支援不足(或者基本沒有得到火力支援),可能是對機場周邊實時态勢掌握不足,也有可能沒有制定相應計劃,空天軍沒有對包圍機場的烏軍部隊進行空襲,摧毀嚴重威脅機場的烏軍遠端火炮。
筆者認為,在掌握一定制空權的情況,無論是類似于MQ-9的正常構型“察打一體”無人機,還是采用隐身設計的無人作戰飛機,都是深入敵後部隊的最佳搭檔,長航時意味可以為部隊提供24小時的航空情報,無人機上搭載的精确制飛彈藥,還可以用于打擊敵方的目标,比如火炮、坦克和裝甲車等威脅較大的目标,而且應該派出多架共同行動,即使被擊落還有備援,而且不用擔心飛行員的損失。為了減少先遣部隊的壓力,空軍有人駕駛固定翼無人機或陸軍遠端火箭炮也要做好火力支援的準備,配合完成奪控任務。
武裝直升機配備射程更遠的空地飛彈已經成為一大趨勢。
特種作戰力量執行類似奪控戈斯托梅利機場這樣的關鍵目标的任務一般都是“深入虎穴”,從此次沖突看,執行這種任務的直升機應盡量裝備類似“維捷布斯克”的主/被自衛系統,告警裝置+幹擾彈及幹擾箔條已經無法滿足要求,對方大量的便攜式防空飛彈會給編隊造成很大的威脅,隻有配備主動幹擾系統,才能盡量減少損失。随着低空防空飛彈技術的發展,直升機還應該配備發射遠端反坦克飛彈,這次沖突中的俄武裝直升機所使用的反坦克主要采用雷射駕束制導,制導過程中直升機不能做複雜機動,必須持續照射目标,多目标攻擊能力也不足,導緻俄卡-52武裝直升機被烏軍反坦克飛彈擊落。
此外俄軍反坦克飛彈射程也不足,不超過10千米,而當下不少武裝直升機已經開始裝備射程15公裡以上甚至二三十千米的飛彈,并且可以與前出的無人機配合作戰,大幅提升武裝直升機的生存能力。武裝直升機與無人機配合作戰技術已經成熟,一些國家的陸航已經裝備了幹擾無人機、通信中繼無人機、偵察無人機以及中小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直升機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幫手衆多,形成了體系作戰能力。如果俄軍突襲戈斯托梅利機場的先遣部隊有這些無人機,其任務成功率也将進一步提高。
責任編輯:謝瑞強 圖檔編輯:蔣立冬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