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揮中醫藥博物館科普教育的功能優勢 讓中醫藥文化“活”起來(健康焦點)

作者:環球網

來源:人民日報

發揮中醫藥博物館科普教育的功能優勢 讓中醫藥文化“活”起來(健康焦點)

河北省石家莊市樂仁堂中醫藥健康科普館内,國小生在學習鐵藥碾使用方法。

梁子棟攝(人民視覺)

發展中醫藥博物館事業是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推動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路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确提出“推進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

今年3月,中國科協命名800個機關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多家中醫藥博物館榜上有名,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河北省石家莊市樂仁堂中醫藥健康科普館等。

近年來,中醫藥博物館不斷加強數字化建設,聚焦科普教育功能,增加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讓中醫藥知識和文化“活”起來。近日,記者走進多家中醫藥博物館,探訪其推動中醫藥知識文化科普教育的成果與心得,感受其為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所做的探索和創新。

——編 者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突出教育功能,體驗更豐富

本報記者 楊彥帆

“下圖為哪種中藥飲片?”“哪幾味藥材來自同一種植物?”“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白色粉塵飛出的藥材是哪一種?”……今年5月,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舉辦第十三屆中藥辨識大賽,線上線下吸引了校内外衆多中醫藥愛好者參與。

“很多學生學完中藥鑒定學等課程,卻沒有太多機會摸到藥材。中藥辨識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視窗。”博物館中藥部主任馮林敏說,開展活動,突出博物館的實踐教育功能,可以讓學生掌握辨藥本領,讓大衆了解中醫藥和傳統文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于1990年9月建成,館藏豐富,是曆史較為悠久的高校中醫藥博物館。博物館不僅承擔一些選修課的教學任務,自2009年起,還陸續舉辦中藥辨識大賽、博物館文化周、講解大賽等品牌活動。

“一味中藥,從藥用原植物、原動物到中藥材,再經炮制成為飲片,最後進入藥房後煎藥使用,涉及諸多環節。比賽題目既要具備知識性,也要有互動性和趣味性。”馮林敏說。

寓教于樂、以賽促學,還要有創新。馮林敏和團隊在内容和形式上下了不少功夫。在中藥辨識大賽線下比賽中,這樣的創新随處可見。“真僞鑒别”通過形色氣味鑒别中藥的真僞優劣;“照方抓藥”需要學生了解中藥在百子櫃裡的擺放規律、戥秤使用方法等,提高應用能力。近年來,題目中還增加中醫藥文化等内容,讓參賽者開闊眼界。

走進博物館中藥綜合展廳,近600種常用中藥、3000多份中藥标本依照《中藥學》教材和中藥的功能主治一一陳列,中央展區還擺放着百年陳皮、九朝貢膠等珍貴藥材,全面服務教學。中藥飲片實訓基地裡,近400味中藥飲片置于透明标本瓶裡展示,另有開放性标本供學生辨識。

“無論是學習課程,還是準備辨識大賽,很多同學都會來博物館看中藥标本和醫史文物,鞏固知識。”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學生孫淩逸說,“品牌活動的文化氛圍也很濃厚,每年的中藥文化周可以參與博物館尋寶、猜中醫藥謎語等,像廟會一樣,非常熱鬧。”

“北中醫博物館是立體直覺的教科書,形象生動的大講堂,新生入學的第一課,來賓參觀的第一站。”工作三十餘載,館長盧穎不斷感受到變化,“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醫越來越熱,近年來到博物館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初是中國小生及社群老年人偏多,後來各種社會群體和年輕人也不斷增加。”

适應變化,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在逐漸增強。針對社群居民,博物館開展了“藥食同源話健康”“藥膳與養生膏滋”“保健灸及傳統艾條的制作”等健康養生課堂,每年走進社群開展10餘次活動。針對中國小生,則設計了“我是小神農,中藥我來嘗”等更富有趣味性的科普活動。

“博物館在開展科普教育時,要圍繞中醫藥文化價值進行。”盧穎認為,“隻有參與、體驗、互動,人們對中醫藥的了解才會深入。中醫藥博物館是人們了解中醫藥的理想陣地和載體——看得見,摸得着,有實在感。”

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

做好館藏保護,科普更形象

本報記者 劉以晴

撬開封層,灌入液體,封上瓶口……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内,陳列展覽部助理館員樊湘澤正在忙活。他面前是一株泡在罐子裡的北柴胡植株,葉子瘦窄青翠,上頂黃色小花。“這是4年前的标本了,得定期補點保持液。你看,它像不像剛摘下來的?”輕輕擦拭着罐子,樊湘澤不無驕傲。

2013年9月,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正式開館,現今館藏中醫藥文物3381件,中藥标本近萬件,其中不乏人參、紫杉、牦牛骨等特色珍稀中藥材。

如何做好展示與保護?以往植物标本多用蠟液封存,樊湘澤指了指一旁的柴胡蠟液标本,成品和夾在書裡的葉子有相似之處,形狀扁平,脫水薄脆。“受植物性狀、制作技法等因素影響,有些幾十年的老标本,突然掉了個角,這種損失是不可逆的。”樊湘澤說。

浸泡标本,能更好保留藥材的原色原貌,适合參觀,也便于儲存。2016年,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開始自行研究浸漬技術,醋酸銅、硫酸銅、冰醋酸……從業人員一起下“笨功夫”,以克為機關調整試劑,一分鐘、一分鐘計算比較操作時間。為了不浪費中草藥,起初,大家撿樹葉做實驗。“一會兒這個藍了,一會兒那個灰了又黑了,啥色兒都有。”樊湘澤笑着說,大家苦中作樂,經常互相鼓勁。

曆時數月,溶液配比終于初步成功。“其實,蘆荟葉子肉多,仙人掌葉子刺尖,不同草藥需要的比例還有差異,但有了大方向,繼續細化就容易了。”樊湘澤回憶道。

“有了浸漬技術,我們的标本更立體,做起科普也更形象。”北柴胡标本再向前,便是大葉柴胡,二者同屬柴胡屬,外觀相似,然而,前者入藥可以疏肝解郁,後者卻有毒性。樊湘澤微微躬身用手一指,“這個角度,能很清楚地看到大葉柴胡比北柴胡的葉子大且胖。”

為做好科普,每年初春、盛夏,博物館的從業人員都會到山上收集植株制成标本。“開花的,結果的,變種的,我們搜集得越全,大家就了解得越清楚。‘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這也是中醫藥的魅力。”樊湘澤說。

“博物館的科普功能,不止于玻璃展台内的藏品。”博物館館長張淩告訴記者,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将每月第三周的周六設為主題開放日,參觀講解外,從業人員還會帶領遊客一起捏大山楂丸、縫草藥香包,鼓勵遊客随手拍中藥。

疫情防控期間,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暫不對外開放,張淩計劃着帶上中草藥,走出博物館,将活動辦進社群,“用生動、有趣、多元的方式,讓大家對中醫館藏、中藥文化更有興趣,也是博物館的職責所在。”

河北省樂仁堂中醫藥健康科普館

借助科技互動,觀展更有趣

本報記者 邵玉姿

手指輕輕滑動大屏,任意點開一張圖檔,中藥材的形狀、顔色、功效便躍然而出……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樂仁堂中醫藥健康科普館内,有一面面積近10平方米的數字大屏,“收納”了12807種藥材的資訊。

“小朋友,這是我們的藥材魔牆。魔牆上的每一幅小圖都代表了一種藥材,常見的有枸杞、蒼術、麥冬、葛根、香薷……”大屏前,講解員李欣悅一邊介紹,一邊随機點開幾張圖檔進行示範。

為傳承中醫藥文化,樂仁堂投資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家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公益性科普館。2021年7月,以“樂”“仁”為展示主題的樂仁堂中醫藥健康科普館正式開館。

“科普館共設定三個單元,從不同角度介紹中醫藥曆史和健康知識。每個單元都設定了科技互動體驗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中醫藥的獨特魅力。”樂仁堂中醫藥健康科普館館長王鵬介紹,設計之初,樂仁堂便十分注重傳統中醫藥知識與現代化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依托高科技數字化裝置,科普内容更有深度,科普方式也更具趣味性。

模拟郎中開方抓藥、參與穴位趣味搶答、跟随螢幕練習五禽戲……目前,館内共設定了10餘組多媒體互動螢幕。

除了觸摸屏互動,更有沉浸式體驗。在科普館展廳東側,一處從腳下延伸至牆面的數字螢幕格外亮眼,動感十足的4D空間影院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以“藥谷探險”為行動主線,空間影院共設有藥谷、湖泊、雪山、海底、森林5個場景和3個采藥互動遊戲,讓人們身臨其境體驗古人采藥的艱辛。

“小朋友們,盯緊螢幕,穿過雪山和熱帶雨林,我們一起到藥谷去探險吧!”李欣悅話音剛落,數字螢幕中的畫面“嗖”地一下動了起來,高山峽谷在眼前“飄過”,一棵棵雞血藤從腳下“鑽出”,擡起腳輕輕一點,雞血藤便“踩”入囊中。國小生韓詩雯左腳一個,右腳一個,不一會兒就“踩”收完所有雞血藤。

“通過沉浸式體驗的形式模拟采藥過程,孩子們不僅可以了解到藥材生長的環境,增長中醫藥知識,還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中草藥來之不易。”李欣悅說。

版式設計:張芳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