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作者:混沌錄

1857年開始,印度人民開始了反抗英國統治的民族起義運動,這次起義,也是由印度封建主和下層人民共同參與的,在曆史上,也一度被稱為是“印度的第一次民族獨立戰争”。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次起義爆發的導火線,是塗油子彈事件。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印度群眾的硬氣

自從1757年印度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整個國家的曆史都非常悲慘。

在印度被征服之後,英國很快就在這裡建立了全新的政治體制,通過一系列措施,讓印度成為了他們的商品市場、原料産地以及投資場所。

整個殖民侵略的過程當中,英國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阻力,在他們勢力最大的時候,甚至都宣稱要讓印度去信仰基督教,不過,這樣的想法最終還是沒能夠推行下去。

基于多種多樣的原因,印度的封建制度總體上來說還是被儲存了下來,印度教和印度社會生活,并沒有遇到颠覆性影響。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在英屬印度的土地上,英國人還建立了從中央到省再到縣的全新政權,但是縣以下的,英國人想管是管不下來的,還是保留了以前的稅區收稅機構。

到了1849年,印度的全境被英國占領,此時的英國人在印度作威作福,早已成為了一種習慣。

可最苦的還是印度的底層群眾,這裡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大量的手工業者直接失業,生活也是雪上加霜。

不少印度人選擇了去部隊裡當兵,最起碼還能有口飯吃,在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大概有28萬人的雇傭兵,很多都是從印度當地直接雇過來的。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這些印度士兵一直都在默默忍受着,他們的待遇很低,還受到民族和宗教的歧視,是以對殖民當局非常不滿,可始終敢怒不敢言。

積攢已久的沖突最終爆發于1857年。

這一年年初,英國殖民當局給士兵們發放了新的子彈。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批子彈被包裝在塗抹着牛脂和豬油的紙中,射擊的時候,需要用到牙齒将紙包裝咬開,并将子彈取出來。

這下,印度士兵就徹底繃不住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的信仰。

伊斯蘭教徒是禁食豬肉的,而牛也是印度教中的神聖動物,這樣的新子彈,直接得罪了兩批人。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1857年4月,德裡附近的米特魯就發生了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新子彈的事件。

不過,這件事并沒有得到英國殖民者的重視,他們将這批士兵直接送到監獄去,判處了7年有期徒刑,還受到了當衆侮辱。

4天之後,米特魯士兵宣告起義,他們很快占領了德裡,并且擁護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随後,很多印度底層紛紛揭竿而起,他們再也不願忍受英國人無休止的欺負了,起義的态勢迅速發展。

5月到8月這幾個月的時間裡,印度境内有多處地方爆發了起義,而德裡、康浦爾等地就成為了起義的中心地。

面對突如其來的起義,英國殖民者也沒有料到事情會鬧到如此程度,他們駐紮在印度的兵力本就是不足的,于是趕忙調兵請求支援。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很快,印度士兵叛變的消息就傳到了英國境内,也讓很多英國人感到震驚。

這批英國人都是從小就知道印度是殖民地的,況且,在英國征服了孟加拉後的一百年時間裡,印度人的反抗一直都存在過,可能稱得上是威脅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這還是第一次。

而英國當局為了獲得支援,還歪曲了很多事實。

比如,《泰晤士報》就首先報道了印度士兵在德裡地區“殘殺英國婦孺”的行為,而後來查證這條消息的來源,完全是由一個遠在一千多裡外的傳教士所杜撰出來的。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英國媒體為了利益,也選擇性報道一些消息,将印度這些起義的士兵描繪成極為貪婪的“非人類形象”。

那會,他們的首相是帕麥斯頓,他的反應就比較平靜,在得知了一些城市又重新回到了起義者手上的時候,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英國公民在印度遭受到的苦難和死亡是令人痛心的,但是,印度的形勢不是真的令人擔心。”

很多英國的政治家都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可帕麥斯頓的自信,也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在媒體渲染輿論和利益的驅動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紛紛表示要提供軍事援助,早點解決掉這個問題,可帕麥斯頓都沒有接受,他要依靠自己的實力去重新戰勝印度人。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他的考慮是:隻有在世界面前展現英國的力量,才能讓英國的未來站得更高。

此外,他還有一層考慮,是抛棄東印度公司,廢除印度的雙重管理體制。

在他的心目當中,東印度公司作為特許公司,更加适合去管理北美洲,到那裡去剝奪“奔跑動物的毛皮”。

幾個月之内,他派出了8萬英國援軍。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印度起義充滿了艱難

這次的印度起義,是被憤怒烈火點燃的,并沒有明确的指揮和“分步走”的行動計劃,總體而言,屬于“突發”。

而另一邊,老謀深算的英國政客利用起媒體,将這次印度起義促成了“将英國人緊緊團結在一起”,繼續點燃他們的愛國之心。

那些歪曲和無中生有的報道,竟也構築出英國女性在印度如何如何堅貞不屈的凄美故事,也成為了那會英國人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柔弱的英國女性群體也最能喚起普通群眾的同情心,雖然,真相是完全相反的。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這樣做對英國來說還有一個好處:能夠避免英國社會群眾産生其他方向的思考,比如英國在印度的殘暴殖民統治。

所謂的“複仇”,也最終有了“合法”的外衣。

這場雙方的較量當中,英國在一步步“下棋”,而印度的起義士兵則亂作一團,他們聲勢浩大,卻總出現“英雄主義”,并沒有戰略規劃。

這期間,也有很多印度英雄人物的誕生,比如章西國女王拉克西米·拜依。

章西是一個小王國,挨着印度坎普爾地區,在1855年王公病死後,由于沒有子嗣來繼承王位,拉克西米·拜依便以女王的身份開始執政生涯,并成為了章西的實際統治者。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可東印度公司并不願意承認,反而強行将章西兼并,仇恨的種子自然在拉克西米·拜依心中埋下。

1857年5月10日,章西女王認為時機已到,立即帶領子民揭竿而起,章西也順利成為了起義據點之一。

1858年3月25日,英軍來到了章西城西南處,雙方爆發了極為激烈的炮戰,拉克西米·拜依親自來到前線去指揮。

英軍為了能盡快結束戰鬥,每天每夜都在不間斷發射炮彈。

女王的炮手也不屈不撓,使得英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當戰鬥持續到4月4日,由于有内奸出賣,英軍終于攻下了章西城,此時的拉克西米·拜依依舊不願投降,帶着一千名精銳士兵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她本人身着男裝,在一線與敵人互相砍殺。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不過,英國士兵終究是人多勢衆,時年23歲的拉克西米·拜依被一名英國騎兵砍傷了頭部,最終在一間茅屋内死去。

章西的死,對起義軍的士氣來說是一次打擊,也給印度民族起義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拉克西米·拜依同樣也成為了印度永垂不朽的大英雄,她讓所有印度人都看到了,那些看上去趾高氣昂的英國軍官和士兵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在此期間,不少印度起義者都遭到了英國的逮捕,為了震懾他們,英國采用了非常極端的行刑模式。

創辦于1891年的《lePetitJouranl》是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報道國際事件的法文刊物,圖為該刊封面就登載了這樣一個場景:幾人将一名犯人捆綁在大炮筒上,等待他的,将是“四分五裂”。

還有一些畫作同樣描繪了類似的場景:英國殖民軍将被俘的起義者綁在炮口之上轟碎。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到了1858年4月開始,起義軍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他們從城市撤了出來,分散到農村地區作戰,又有很多封建主被英國收買後叛變。

浩浩蕩蕩的民族大起義最終在1859年被鎮壓。

這次起義,是印度人一次硬氣的反抗,不過,起義軍有太多的弱點,最終都導緻了起義的失敗。

整個起義的過程,都僅僅局限在北印度,并沒有擴及到孟加拉、孟買等英國統治的核心區域,這些地方若是出現了一些“危險信号”,那麼英國人就可以向母國尋求援助,還能從其他地方調來援兵。

而英國人在鎮壓的布局中,也始終牢牢把控着其中的一些重要據點。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印度起義軍内部也是一個非常松散的組織,他們缺乏共同的目标,也沒有至高無上的精神領袖,是以,當英國人開始反攻的時候,很多反抗勢力就一個地區接着一個地區被消滅。

東印度公司的“網絡”受到了一些影響,不過沒有從根本上被動搖。

那些搖擺不定的印度本地豪強和地方勢力,更是沒有堅定的信念,他們就是“哪裡強大就幫助哪裡”。

在起義軍到來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和起義軍站在一起,可英國大部隊重新殺回來之後,他們自然要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是以不願意再賣力反抗,他們隻會考慮到如何恢複封建舊秩序,不會考慮到底層群衆的情緒。

不過,對于印度來說,這次起義失敗,還是有很大曆史意義的。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大起義提高了廣大印度人民的愛國主義覺悟,恢複了印度的獨立思想并傳播到民間,很多英勇鬥争的故事被流傳了下來,最終在印度群眾當中留下了種子。

印度兵變導緻的大起義,也引起了他們和英國之間的仇恨,一旦有了仇恨,想要再去消除,又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

英國通過殘酷的鎮壓鞏固住了殖民統治,也再度積攢了豐厚的報酬。

印度作為原料的來源和英國最大出口棉織品的最大市場,發展也迅速增大。

而防衛印度對于英國來說是個包袱,可卻沒有花到英國納稅人的金錢,三分之二的印度稅收用來做這件事,英國人也幾乎“沒有成本”。

無論是對于印度還是英國,1857年,都是充滿了血腥的一年,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此之後,英國繼續在印度攫取大量的利益,一直到二戰後,英帝國主義迫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壓力,最終才提出了“分而治之”的方案。

子彈塗豬油?印度人罕見地硬了一回,事後遭報複被綁炮口轟碎

參考

約翰·達爾文:為何印度比亞非其他地方更早、更徹底地被英國征服? 觀察者網

魯德蘭舒·穆克吉:1857年印度起義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