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獐子島昨日再次解釋“扇貝消失”!是天災還是人禍?

近日,央視财經報道稱,延子島扇貝事件疑似人為災害,該島2月23日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關愛函給島群股份有限公司》,昨日,該島信上回答了問題。

<b>問題</b>

"這種扇貝死亡的第一個原因是播種問題,"媒體報道。由于集團資金緊張,信譽惡化,是以公司買不到好的扇貝苗,收成大大降低","有很多扇貝幼苗在推出之前就已經死了。請結合貴公司的商業計劃書,描述2014年以來蝦彜扇貝的播種情況,包括但不限于苗種資金的投資(包括投資金額、增減比例和原因、是否符合公司經營計劃等)和扇貝幼苗的成活率,并檢查是否有"很多扇貝幼苗在投放前死亡", 若是,請說明原因和合理性,以及是否及時履行資訊披露義務。

公司沒有上述情況。詳情如下:

1、底播蝦彜扇貝播種全過程控制,保證底苗品質

每年10月至12月,公司開展蝦夷為平地扇貝三種苗種,涉及近千名員工群組合戶,公司稱之為"底播會議大戰"。播出前,海洋牧場業務集團CEO擔任總司令,擴散分公司經理擔任副總司令,助理首席執行官擔任監察長,組建标準品質監督、紀律監督、種子擷取、安防、物流等組别。具體生産工藝,反過來,通過采購蝦彜扇貝苗種的家用篩選、收獲前取樣、采購、運輸、打底等環節,嚴格遵守公司的控制程度,實施工藝監督,確定苗種品質。蝦夷扇貝苗種,經過2-4年自然純生态生長,達到可收獲和銷售狀态。收獲後,幼苗将繼續在該地區種植,是以循環。公司經營上采用"政府、銀行、科研機構、企業與養殖戶"五位一體"的合作模式,通過公司的資金、管理、技術、品牌輸出,帶動當地養殖戶将蝦扇貝三級育苗和銷售給公司,進而實作經濟效益。得益于蝦扇貝的海洋放牧模式,公司自2006年上市以來,已售出蝦扇貝約24萬噸,納稅約6億元,繳納海用黃金約10億元。

對蝦拉黑扇貝苗的篩選、收獲前取樣、采購、運輸和播種的具體條件如下:

(1)種子行業家用篩選:從大連長海縣海洋島區、長山島區、旅順區苗種組合合作社家庭購買的幼苗,篩選育種環境好、誠信、效果好,多年來作為幼苗組合合作社戶。

(2)收獲前取樣:公司在蝦彜扇貝苗育種過程中與養殖戶進行溝通,在兩次采集苗苗抽樣時,與養殖戶、集團等企業的苗種繁殖面積、二次育苗量、分海後存量、抽樣結果等相關名額,結合海域環境名額, 掌握即時資訊,及時調整收購政策,确定優質種子來源,結合市場供需情況,與戶組合簽訂"種子采購合同",并規定種子規格和數量。

(3)種子采購流程:公司制定了《生産技術管理部組織架構、職能和職務說明》,規定生産技術管理部負責起草、修訂和完善企業集團的育苗、育種、增殖和捕撈技術标準;同時,組建基地廣播會議戰項目組,按照底部廣播會議戰争制作進度規劃,合理安排基地廣播區域,人員規劃,物資準備,確定底部播種過程的順利進行。每個采集團隊由6-7人組成,包括采集團隊負責人,主标尺,标尺,測試記錄儀,測試儀等。苗種擷取過程嚴格執行《蝦彜扇貝三級苗擷取規定》。

從行業收集幼苗運輸到船底:行業育苗船需要設定防曬、防風、防寒布等設施,以確定幼苗在運輸中的安全;

種子品質标準要求:外殼是固有的形式和顔色,閉合或輕微,不破損,密閉後刺激,無異味,無收縮邊緣;

抽樣定量:抽樣原理是采用随機抽樣原則,指定非目視箱,抽取2~3公斤淨重定量,抽樣頻率按箱數抽樣比例不低于1%。

超标:為保證秤主秤、潔秤機和供應行業三人同時在秤上,電子秤顯示可記錄穩定的資料,計數記錄的箱數,卸下秤托盤重量記錄後,填寫"種子采集秤秤清單"。

抽水計數方法:檢測組應按照标準對各農戶的苗木采集進行抽樣計數,不得采集不符合标準的苗木;

(4)種子從底部種子船運輸到底部播種區的過程:種子運輸按照《種子運輸、播種操作說明書》進行種子運輸,運輸船的含氧條件始終保持艙内水層與育苗箱高度一緻,沒有充氧條件的運輸船在三層播種箱開始時開始注水一次, 保留5分鐘後立即瀝幹。在幼苗運輸過程中,保持艙内海水的持續循環,直到幼苗出庫,每小時泵送一次每個幼苗倉庫的水溫和溶解氧指數,并填寫《活水船氧合裝置使用監測記錄表》。

(5)種子種子底部播種區,調整導航速度,利用倉機和滑梯,按照均勻速度慢行的原則,實行種子定點、均勻播種,并填寫《種子采購、運輸、驗收、交貨記錄表(底部種子推進表)》。

(6)監督流程:育苗采集組人員由集團機關集中抽取,按照單一集團不具備同部門人事管理原則,實行不定期輪調制度,并接受外界舉報。監督小組由每個苗圃區域的1-2人組成,檢查海上監督是否按照标準運作。公司對種子的采購人員進行采購标準工藝教育訓練,并開展長海縣警察局的相關警示教育教育訓練,在播種過程中公布相關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并由延子島資産管理委員會老幹部監督。公司相關内部控制程度按照ISO9000品質管理體系的要求,每年接受第三方的外部稽核和公司内部品質管理部門的稽核監督,公司堅持種子采購的品質标準。

2、關于幼苗的成活率,不存在"很多扇貝幼苗前釋放死亡"的情況

根據《蝦夷扇貝三級苗種采購管理規定》購置的苗木有畸形、石灰蠕蟲等附着物等雜質,累計不超過10%,超過棄用;但是,這些不合格、無價的幼苗在大規模收購中無法一一淘汰,是以收購的底層苗種會混雜雜質和不合格的幼苗。鑒于公司全程堅持品質控制标準,監管機制完善,是以不存在"很多扇貝幼苗投放前死"的情況。

3、底蝦益扇貝種子基金有效保障,投入符合年度經營計劃

自2015年初起,公司根據中國證監會大連市監管局釋出的《關于對燕子島集團有限公司責令改正的決定》和《底苗蝦扇貝計劃年度報告》要求整改,并據此優先籌集資金, 有效保障幼苗的資金需求。2014年至2017年,公司底苗種扇貝種子投資如下:

注1:自2015年初起,公司已根據中國證監會大連市監管局釋出的《關于對燕子島集團有限公司責令改正及監管措施的決定》要求整改,将蝦夷為平地的方案送出董事會在年度經營計劃中準許。

底苗蝦益扇貝苗由本公司自育和選購組合苗種而成。自育底蝦夷平扇貝苗主要是指公司與合作機關聯合培育,在紫子島地區擷取蝦彜扇貝次生苗種,開發苗種;

近年來,除個别年份外,公司底苗扇貝三級苗購買單價、自營單價相對穩定,2014-2017年采購平均單價比自營單價平均高出20%左右,苗種投入量主要受購買與自給自足比例影響,底栖面積增減。其中:2014年三級苗投資1.79億元,比上年下降34.91%,主要是由于基面積減少32%,2015年公司投資2.09億元,增長16.76%,主要是由于基面積增加22%, 而2016年種子投資2.52億元,同比增長20.57%,主要是由于購置苗占比增加8.34個百分點(同比增長16%)2017年種子投資為1.87億元,同比下降25.79%,主要是由于基面積減少33%。

<b>問題二</b>

媒體報道稱,"大面積扇貝捕撈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長期不合規的捕撈方法,禁止的漁網破壞了海底生态","公司為了節約成本,毫不猶豫地采用破壞海底生态環境的捕撈方法。"請說明貴公司長期采用的捕撈方法是否符合公司的制度和行業慣例,是否有利于海底生态的可持續發展,并請提供充分的客觀依據。

公司沒有上述情況。操作方法如下:

1、公司底苗蝦扇貝收獲網捕撈網與國際、行業做法一緻

燕子島海洋牧場底部蝦夷扇貝的捕撈基于專業的扇貝網(非網),符合農業部禁止的13種漁具,符合公司《蝦夷為平地扇貝拖網作業指南》的要求。目前,國際生态保護管理嚴格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對深水扇貝普遍采用底拖網捕撈作為捕撈工具,這是目前盛行的捕撈方法,公司的網捕裝置與國際和行業慣例一緻。

2、公司網絡相關項目取得多項成果

為確定海洋牧場海底生态的可持續發展,減少捕撈對海底環境的影響,延子島群在扇貝網的持續改進、海底基質名額變化、拖網捕撈後不同時期地形特征自然恢複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進、監測和評價。 以及在增殖的海域進行多輪捕撈後基質尺寸的變化。

(1)持續研發扇貝采伐網,降低對海底生态的影響程度

公司與大連海洋大學合作,曆經10餘年持續開展海灣網化裝置的測試開發更新改造。根據北黃海海底品質等實際情況,燕子島群的貝雷帽網是指日本、美國等國家相應的漁具捕撈方法,以生态效益為目标,不斷更新。

在保護底材品質方面,主要為網材做"一端"持續改進,一是網頭(網架)部分,摒棄傳統的多通道重型掃海鍊條,借鑒日本的經驗,利用輕質彈性齒撿拾貝類,鍊條水準面掃入線性海拖船方向。彈性齒不同于傳統的網牙,它不固定,采用防彈鋼杆擰幹簧連接配接,其與海底的接觸是在水面而不是深泥中挖貝類(扇貝不埋貝類,栖息在海底表面,不需要挖出深的泥漿), 對海底的影響小于傳統的鍊條,遠低于網齒的影響。二是網尾(網袋)部分,采用帶有滾輪的載體将網袋擡起,将先前的滑動摩擦全部轉化為滾動摩擦,進而更有效地減少對海底的沖擊,減少網囊與海底的直接接觸面積。

鑒于該網的先進性,相關項目榮獲大連市2017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已認證宣傳,已獲得三項相關專利("雙面彈齒貝類拖網"ZL201110214400.9,國家發明專利;"一齒彈性齒蝦易扇貝杆拖網"ZL2012220137213.5,實用新型專利;目前使用的扇貝采摘網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改進。轉型過程總結如下:

(1)第一代底拖網捕撈(2008年以前):第一代底拖網起動功能主要是以網門鍊條前兩三個粗糙貝雷帽鍊條來實作的。擾流鍊條粗壯,橫掃海底,第一代網狀網囊與海底直接接觸,接觸面積大,摩擦力強。

(2)第二代底拖網捕撈(2008年開發):針對第一代底拖網捕撈可能對海底産生一定影響,2008年開始更新漁網。借鑒日本的經驗,使用鋼纜的彈性防彈齒代替鍊節擾動。鍊條水準面掃過海底,成線性掃蕩海底方向的拖網,對海底的影響大大減小,撥片采用贻貝鋼纜頭套軟管(網狀門鍊由于網囊鐵環的牽扯,幾乎不落入泥濘)。同時,網囊裝有雪橇闆托架,從海底表面移開,囊與海底的接觸面積大大減小,摩擦力減小,對海底的破壞減少。

(3)第三代底拖網捕撈(2010年開發):第三代底拖網将貝殼齒狀電纜頭軟管變成橡膠塊,由于靈活性增加,進一步減少了對海底的損害。同時,雪橇闆托架改為鋼架結構托架,增加了托架的強度,使托架不易損壞,其網袋功能和性能與第二代大緻相同。

(4)第四代底拖網(2012年開發):第四代底拖網将鋼纜的彈性翻闆齒變成鋼筋扭曲蘆葦瓣,使其在與海底接觸時起到"彈性"作用,減少對海底的影響。同時,将網狀鋼結構載體改為橡膠輪胎載體,以進一步降低其對海底的壓力。

(5)第5代底拖網捕撈(2014年開發):針對第四代底拖網性能較差的問題,第五代底拖網重點改造網袋、輪胎變成電弧鋼闆,旨在減少泥漿量,減少對海底的破壞。

(6)第6代底拖網(2016年開發):第6代底拖網的重點仍然是優化網袋。帶有滾輪的載體用于提升網囊,将之前的所有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進而更有效地減少對海底的損害并降低拖網的能耗。現階段,該公司的大型漁船作業用于這一代底拖網捕撈。

經過上述幾代人的改進更新,漁網目前正在提高捕撈效率、對海底環境的影響等,逐漸實作可持續生态捕撈的目标。

(2)後續調查結果表明,公司扇貝網對海底生态影響較小

經過一周的捕撈,海底基質指數跟蹤調查,确認相應恢複期後,相關名額可以恢複到以前的水準。

2015年8月,對底拖網捕撈對增殖區生态環境的影響進行了調查,調查了拖網捕撈後底水質和增殖區基質的變化,結果表明,拖網捕撈後的攪拌導緻底拖網基質懸浮沉澱成波浪狀地形。在拖網的後半部分,受底層電流的影響,底部基闆在捕獲前恢複到平坦狀态,如下圖所示:

在拖網捕撈前,受控海域與拖網海域之間存在區域差異,是以在确定捕撈區是否存在環境變化時,應考慮時空的區域變化。可以看出,拖網捕撈後第一天COD和細菌總量明顯增加,5天多後,各項水質名額趨于穩定。海底水交換可以迅速消除拖網捕撈對底層水質的影響,如下表所示:

拖網捕撈後,沉積物經曆攪拌、懸浮、漂移和再沉澱,而沉積物比海水經曆更長的穩定恢複期。總氮和總磷含量在增加5個月後穩定,硫化物在拖網捕撈2個月後穩定。可以看出,拖網捕撈5個月後底的營養狀況和安全性已恢複穩定。綜合地形特征、水質、餌料、微生物和沉積物等名額發生變化,拖網捕撈的增殖區海底環境會有一些變化,但經過相應的恢複期後,相關名額可以恢複到以前的水準。

(3)通過對漁獲海域底部的調查,多輪捕撈後基質粒徑無明顯變化

2017年7-9月,對已确定區域基質大小的審查,主要調查了47個島嶼周圍的位置,這些島嶼是早期的,并且已經被幾輪底鑄扇貝捕獲,基本上覆寫了該公司早期擁有的60多萬畝海域。結果表明,93.60%的質粒粒沒有顯著變化。

全面的扇貝捕撈網裝置改進,拖網捕撈經過不同時間變化後的海底基質名額,海域增殖後多輪底質粒大小變化,公司扇貝捕撈方法和公司制度、行業實踐可見一斑。

<b> 三 </b>

媒體報道稱,"扇貝大規模滅絕的第三個原因是:2016年和2015年,已經過度捕撈,扇貝被砍掉,到2017年底,沒有多少扇貝可以收獲。請結合蝦彜扇貝生産周期,說明公司近五年海域的播種時間、收獲時間及其相應關系,是否存在過度捕撈情況,如有,請說明收獲的具體情況及對公司的影響;

沒有上述情況。操作方法如下:

公司對底種蝦扇貝的年收獲是按照年度計劃進行的。在編制年度預算和品質名額時,根據前一年蝦扇貝秋季種群抽樣結果和市場需求預測等因素,制定新年捕撈計劃,并根據底播種海域和新海域真正正确的審批情況确定新一年的底播計劃。自查後,公司按照采伐計劃按照指定的海域組織進行育苗和采伐,沒有早采收行為。

底種對蝦扇貝自種植之日起約2年内即可收獲(如2006年9月12日釋出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公司對蝦黑海域實行輪播作業模式,每個底播種海域的增殖量以年為機關。2012年至2017年的幼苗和捕獲面積如下表所示:

注:2012年實際基面積為8.974億畝,其中,2015年和2016年,2012年底總捕獲量為5.999億畝,剩餘面積為2014年捕獲和登出。

2012年至2017年,蝦扇貝實際基面積為8.974億畝、7.393億畝、5033萬畝、6150萬畝、6140萬畝、4140萬畝;蝦夷為平倉扇貝實際面積為8.156億畝、7391畝、9220萬畝、5.774億畝、5.578億畝、6097萬畝 2017年,基地廣播登出面積為107.16萬畝,減少2430萬畝。

2015年共收獲5.774億畝,2013年底種植的苗總數為5.578億畝,2017年收獲分别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合計6.097億畝。2016年和2017年種植的幼苗仍處于生長階段,尚未進入收獲期。公司全年按照采伐計劃在指定海域組織苗種和采伐,沒有早采收行為。

<b> 四 </b>

媒體報道稱,該公司"在11月發現了近90%的死亡事件",在11月發現扇貝死亡後,該公司還與各級管理人員舉行了會議,要求他們不要洩露出去。請描述以下問題:

(1)貴公司2017年11月、12月和2018年1月扇貝捕撈的具體情況,包括但不限于海名、基準年、平均殼高、數量、平均重量、平均産量等,并請比較曆史捕撈資料,說明上述捕撈情況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如有,請說明不及時核實和披露的原因;

2017年11月收獲了576.02噸,2017年12月收獲了541.64噸,2018年1月收獲了611.8噸。比較曆史捕獲資料,分析如下:

最近三年11月、12月和1月收獲扇貝的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收獲的扇貝的具體情況與曆史上同期相比,扇貝規格、單重等方面均無明顯變化。但是,由于扇貝浪費等因素的影響導緻每畝産量下降,受扇貝浪費造成的訂單減少等因素影響,公司按訂單捕獲扇貝數量減少。

2017年11月,公司按照訂單共捕撈底種蝦扇貝576.02噸,其中:2014年底對蝦平闆扇貝平均産量為26公斤,占秋季種群抽樣調查中30公斤/畝的87%;2017年12月,公司共捕撈底種蝦扇貝54萬公斤,其中:2014年底對蝦平闆貝平均産量為23公斤,占秋季種群抽樣調查30公斤/畝的77%;2017年1-12月收獲的底苗扇貝平均單産為每畝27公斤。根據2017年11月和12月的畝收益率資料,它不構成重大減值或登出,是以不予披露。

(2)媒體報道貴公司在2017年11月發現庫存異常,并要求員工不披露情況屬實,貴公司是否違反了資訊披露的相關規定,并要求貴公司檢查先前披露的真實性、準确性、完整性、及時性、公平性,是否存在重大遺漏或誤導性陳述。

1、不存在這種情況。操作方法如下:

公司制定了《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部機關職能、結構和人員職責》,要求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負責海洋環境相關風險的識别和預防措施,每月定期監測海洋環境。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依照公司制定的《國外單證管理條例》、監測項目和分析方法、樣品采集管理、資料記錄與處理、結果檢測與評價、品質保證與品質控制,并按照《海洋監測條例》(GB17378.4), GB17378.7-2007)(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标準化管理總局)、《近岸水域環境監測條例》(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和《海洋養殖區監測技術規程》(國家海洋局,2002年)。在上述系統的實施中,雖然公司監測了相關名額的異常情況,但在2017年9月至10月進行的秋季庫存抽樣中,未發現庫存異常。根據曆史經驗、抽樣結果和生産經營資料,并在10-12月,餌料、水溫等環境名額有所改善,是以在年末盤點發現底蝦彜扇貝庫存異常,未發現底蝦彜扇貝庫存異常需要履行臨時公告義務,不存在"2017年11月發現庫存異常并要求員工不要漏出的情況"。

2、經自查後,公司事先披露的資訊是否真實、準确、完整、及時、公正,無重大遺漏或誤導性陳述

在年終盤點之前,公司并未發現對蝦扇貝庫存異常需要履行臨時公告義務。從2018年1月18日起,公司按照《底苗蝦扇貝庫存管理規定》,與海洋專家、年度評審機構一起啟動底投蝦易扇貝2017年年終盤點工作,1月18-20日庫存情況基本正常,1月21-26日受天氣未出海盤點,1月27日庫存開始發現異常情況。綜合累計庫存資料資訊發現大規模異常後,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事會秘書、首席财務官于1月29日晚與各方就庫存異常情況及後續庫存安排召開緊急電話會議,1月30日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停牌交易, 并按照相關規定及時披露相關公告。截至2018年1月31日,公司已履行相關事項合規的披露義務,并釋出了《2017年度業績通知修正通知》(公告号:2018-03)、《重大事項暫停通知》(公告号:2018-04)、3項重要事項進展公告(公告編号:2018-06、2018-07、2018-09), 《公司股票複牌複牌小貼士》(公告号:2018-08)、《2017年底蝦易扇貝最終庫存公告》(公告号:2018-10)、對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告第201号)8-11的答複、《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性公告》(公告号:2018-12、2018-17)、關于公司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的公告(公告号:2018-14), 關于公司及其進階管理層收到大連市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公告号:2018-15)、《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注信的回複》(公告号:2018-16)、《公告編号:2018-19》等相關公告的公告。請參閱Tide Information線上披露的公告。

<b> 五 </b>

2014年,受黃海北部冷水組異常變化的影響,貴公司部分海底蝦扇貝遭受重大損失,為此貴公司成立了海洋牧場研究中心,每年投資不少于1000萬元研究海洋生态環境風險防控。請說明迄今為止海洋牧場研究中心的投資、營運和基礎。

根據2014年12月3日召開的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九次會議決議《加強海洋生态環境風險研究與控制辦法》,2015年1月18日,公司出具函(發展5号)成立海洋牧場研究中心,每年投資不少于1000萬元,研究海洋生态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2015年3月2日,雁栖島海洋牧場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中國水産科學院黃海水研究所水産養殖生态研究室主任方建光被任命為主任,并任命了多名專家。自2014年以來,海洋牧場研究中心已投入3340萬元用于科技創新。

具體而言:2015年投資1030萬元用于生态漁業專項、海洋牧場風級保險、海洋牧場智能管理平台、海洋環境監測等,2016年投資1150萬元用于生态漁業專項、蝦夷扇貝收獲裝置開發、黃海海洋觀測網維護、水産養殖環境管理項目(EAG)、海洋牧場風級保險, 海洋環境監測等;智能水下機器人捕獲測試平台,生物多樣性監測,海洋環境監測等。

海洋牧場研究中心以公司"鑒定、規避、能力、标準、好種"的海洋牧場建設方針,推動海洋牧場從規模化向注重機關産出率、品質效率轉化為主攻線,通過海洋研究,努力為公司的海洋牧場建設提供科學支援和決策依據。具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溫度變化對蝦扇貝生理生态影響研究

關于溫度變化對蝦扇貝生理生态的影響,海洋牧場研究中心資助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生産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合作開展了類似的研究,相關文獻已經發表。工作組成員(高振軒等,2017)指出,為了探讨溫度波動對黃海水冷水組地表溫度對底苗扇貝的影響,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溫度波動對蝦拉斑扇貝生理免疫名額的影響。溫度範圍内的溫度波動也會導緻蝦扇貝不同程度的死亡。工作組成員(張繼紅等人,2017)指出,蝦扇貝的生長受到食物和水溫雙重限制的限制,長海有280d(9月10日至4月底)的360d食物比水溫更嚴格;蝦扇貝軟體的重量包括結構物質、生殖系統和儲存物質,對蝦被夷為平地的扇貝個體生長數值模型(DEB)表明,當長期饑餓導緻儲存能量密度低于結構物質維持能量(PM)時,生物個體将消耗儲存在腺體中的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 儲存在腺體中的能量将開始消耗結構物質,結構物質的體積将開始縮小,當儲存的能量可以提供比PM更少的可用能量時,生物個體就會死亡。(Liu Chao等人,2016)指出,扇貝心率在一定溫度範圍内随溫度而增加。達到一定溫度(Alenius點,ABT)後,心率開始逐漸下降,最終心髒失去節律并停止跳動。高溫對扇貝成活的影響具有滞後效應。而扇貝的年齡嚴重影響了扇貝适應高溫的能力:兩歲的贻貝适應高溫的能力不如一歲的贻貝。高溫對生物生存的影響主要通過其生理生化因素的影響來影響生物體的生存。

通過研究發現,溫度波動會對蝦扇貝的生理生态産生不利影響,據此,公司采取禁止籠養、沉船筏、确定高溫期間一歲贻貝收獲時間等管理措施,降低養殖風險。基于劇烈溫度波動對蝦扇貝生長的不利影響,公司在選擇基地時避開冷水團塊較大的區域。

(2)海洋牧場建設的風險評估及适用性管理

針對島上海洋牧場的管理和建設,海洋牧場研究中心提出了五項适應性管理措施:"回避、識别、容量、良好物種和标準"。本着"确定分類區,避免不适當的基地播種區,根據能力評估和規劃增殖規模,快速引進好苗種,精細化管理全過程"的原則,根據海水養殖能力和生态環境,放棄79萬畝不合适的蝦扇貝底播種面積;實行廢棄部分養殖條件差的海域,為便于生态恢複和産業可持續發展,水産養殖生産過程嚴格按照管理标準降低風險。

(1)确定海域并對海域進行分級

海洋生态環境是海洋生物生存的根本,海洋牧場研究中心通過組織公司技術人員進行實時、周期性、應急監測,擷取水溫、水質、浮遊植物、降水等海洋生态環境資料。每月環境調查報告每月形成,并在海洋牧場業務集團的月度業務會議上釋出。根據海底品質、水文環境、生物因素等條件,完成确定海域電子地圖,按類型劃分現有海域蝦夷為平地扇貝底苗種的适宜性。

(2) 避開不适合基播的區域

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年,燕子島群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部的子标簽資料證明,燕子島西部地區為冷暖流交彙前沿區域,調查發現該區域不适合蝦扇貝底播種和增殖, 2015年廢棄了上述西部地區79萬畝。

(3)尊重生态水産養殖的最大産能

專家研究表明,長海縣屬于養分貧瘠的海域,浮遊植物生長受營養鹽缺乏的限制,導緻适宜過濾貝類喂養微浮遊植物餌料不足,"生态漁業專項"在2017年對長海地區養殖能力進行監測,以及近年來長海地區蝦夷為平地扇貝的養殖效果分析, 目前長海縣約500萬畝蝦夷為平地扇貝的播種規模預報超過生态能力。

(4)堅持良好的種子發育,選擇合适的好種子

逐年,公司加大了好種子栽培的規模和強度,逐漸加大了好苗的覆寫率,提高了自耕的比例。根據黃海北海的特點,中國海洋大學育種研究團隊開展了蝦夷為平地扇貝的遺傳育種研究,因為抗性新産品的研究至少需要4代8年,而這項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

(5)部分産品全過程标準可追溯性

通過對海洋牧場的規劃和更新以及技術創新和進步,公司建立了統一的控制标準、技術标準、生産标準和操作标準。對部分核心産品的品質追溯系統進行管理。

目前,公司根據海洋牧場《回避、鑒定、産能、好種子、标準》五項适應性管理措施,完成了《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規劃》。根據海水養殖能力和生态環境,79萬畝不合适的蝦扇貝底播種增殖區,剩餘海洋牧場養殖區将在海域進行分級,核心海域将實施生産與休耕有機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此外,該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通過為海洋牧場提供風力指數保險,降低了海洋牧場的自然風險。

(三) 篩選和篩選适宜的海域

2015年,集團與挪威海洋研究所和黃海水生産研究所合作,參與了水産養殖環境管理項目(EAG)。該項目于2015年完成了黃海高精度(1公裡)水動力模型(資料來自國際公共資料庫),并于2016年至2017年連續兩年驗證了該模型。該模型可以模拟島嶼底部播種區水動力的變化,模拟顆粒随水的漂移路徑,為海洋牧場的科學規劃提供基礎支撐。

(1)海洋牧場底部種植面積水動力模拟

在2016年和2017年8月冷水群形成的時間範圍内,在島上放置了兩套監測裝置,觀察了40天的資料,并用模型模拟資料進行了驗證,實測資料與模型一緻。該模型可以記錄一個騾子島底層水域每小時的目前資料,結果表明該島位于黃海的季節性環流區域,底層洋流活躍。

(2)顆粒與水的漂移路徑

在模拟海域的每個網格處放置粒子,讓粒子随底流漂移10天,粒子可以模拟物質的漂移(誘餌、寶貝、疾病傳播等)、營養和浮遊生物、污染擴散。離島附近的礁石越近,停留的顆粒就越少,顆粒在島的東南部和西北部就越集中。沒有或沒有少量紅色顆粒的區域代表海水的全流量,餌料和營養鹽的交換越快,模拟結果表明,木子島附近礁石周圍的水流和餌料交換速度更快,更适合觸底,而木子島東南和西北的流動交換相對較小。

根據公司2017年底對蝦夷為平地扇貝庫存結果,表明該庫存的庫存相對穩定面積與2009年燕子島深水開發前黃海水動力模型的核心定點對地、穩定産區和适宜養殖區基本相同。是以,合适的選區對于底種蝦扇貝的生存至關重要,分析的初步結果為海洋牧場規劃的下一步提供了技術支援,如下所示:

顆粒漂移位置及貝類調查生存穩定區,木子島前2009年開發深水實權分集區疊加層

(表示此庫存相對穩定的庫存區域)

<b>(四)黃海北部生态能力評價</b>

北黃海生态能力評價由海洋牧場研究中心資助,受中國水産科學院黃海生産研究所委托,就"生态漁業專項"橫向課題開展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公布。工作組成員(張繼紅等,2017)指出,9月15日至次年6月20日海域變化,食物限制強于水溫限制,并得出結論,長海蝦扇貝養殖密度過大,可能超過海域養殖能力。

工作組成員(吳文光等,2018年)指出,總葉綠素A和三種顆粒狀浮遊植物濃度表,底部空間分布趨勢相似,高價值區域在五餘島的海域,低值區在島南海域, 而水面高于海底,武餘島海域位置北,其溫度和養分鹽位高于該島,導緻其浮遊植物濃度高于該島。結果表明,溫度和養分鹽是影響該島及鄰近水域浮遊植物粒度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

關于北黃海生态容量評估,預測黃海500萬畝底播種海域可能超過生态容量。考慮到營養鹽和餌料的生物因素,島周圍的海域狀況優于其他海域,建議保留蝦扇貝的繁殖區。

總而言之

海洋牧場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目前,基于生态系統層面建設的模式和标準尚處于勘探階段,海洋基礎科學遠遠落後于陸地農業科學,無法支撐100%或較大比例的海洋牧場開發經營的成功,需要不斷開展創新勘探和産業實踐。

海洋牧場建設的風險評估和适用性管理也将伴随海洋牧場建設的全過程。生态環境資料的采集和分析是作為扇貝等養殖生物外部環境的認知方式,但底層播種這種生産方式受外部生态環境依賴,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滞後效應、海溫升高等大生态環境影響,北黃海貝類養殖區降水減少, 營養鹽分低,浮遊植物異常現象少。海洋生态環境風險識别與防控仍是一項巨大的創新工程,公司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風險防控措施,提高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水準,逐漸建立和完善海洋牧場管理标準。

<b> 六 </b>

媒體報道稱,貴公司的"員工自衛自竹,公司資産嚴重流失"。請說明貴公司是否在采購業務、資産管理、銷售業務等方面建立了相應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上述制度的具體實施情況和有效性,并檢查貴公司是否有媒體稱員工A錢公司财産,并給予詳細說明。

<b>答</b>

在采購方面,公司制定了采購管理制度,包括供應商管理控制程式、采購管理控制程式、供應商稽核管理規定、海洋牧場業務集團種子采購管理規定和驗收标準,并規範了請購、核準、采購、驗收、付款、采購後評價等各方面的職責和審批權限的資産管理 系統,包括資産管理體系,規範了資産在請購、入庫、收款、日用管理等領域的職責和審批權限,并采取職責分工、實物定期盤點、财産記錄、賬目對賬、減值确認、财産保險等方式的銷售業務體系,包括客戶管理控制程式, 産品可追溯性和召回管理控制程式等,明确了銷售業務中涉及的組織和人員的定價原則、客戶管理、信用标準和條件、收款方法和職責權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