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作者:王有藥

乾隆皇帝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可是這個豬肘子被一些官員給扔了。這件事在正史裡沒有記載,而是出自一些野史。當然,既然野史有這方面的記載,自然不是空穴來風。按照我自身的經曆,結合當時的曆史情況,我想這件事的原因應該是滿漢民族風俗差異造成的。當然,也跟當時物質繁榮有關。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一、喜歡吃豬肉的滿族人。

就我個人來說,我最喜歡吃豬肘子。一般宴席上的豬肘子是我不會放過的。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愛好,在酒席上,女賓席不吃的豬肘子都會送到我所在的桌上,我是來者不拒。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會隔三差五地買個肘子自己煮着吃。豬肘子要那種帶骨頭的,這樣煮着才有味道。

我喜歡吃豬肉,尤其喜歡吃肘子,是因為我生長在一個滿族家庭。雖然我是漢民,不過也沾染上了滿族人的一些習氣。比如說說話做事豪爽,北京話裡帶着東北腔,吃肉自然也随着他們。能吃豬肉是滿族人的一項傳統,也是判别人身體好壞的标準。久而久之,我認為豬肘子的味道最好吃,也喜歡上了吃它。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一般在過年的時候,滿族人的桌子上必須有肉。但是,這也是我最頭疼過年的原因。因為滿族人最隆重的菜就是白切肉。這種肉是白煮出來的,放涼後切成大塊。而且這種肉肥多瘦少,那味道比起肥而不膩的肘子簡直是天壤之别。但是,正是這種肉,大家還搶着吃。這是因為這種肉,代表着來年的福氣。吃得越多,這個人來年的運氣越好。

說句老實話,我是吃不慣這種肉的。如果用這種肉卷上餅,再加上别的菜提提味道,我還是能吃幾塊。可是像滿族人那樣大吃大嚼,不用作料就吃下大塊的白煮肥肉,我是甘拜下風。這也許是我對吃肘子情有獨鐘的一個原因吧。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二、滿族人吃白煮肉的習俗。

其實,滿族人對過年的風俗是很尊重的。在過年的時候,有條件的人家,對于用來祭祖的豬肉十分重視。他們不但用煮好的豬肉供奉先祖,還不忘給外頭的烏鴉留出吃食。這是因為傳說烏鴉曾經救過努爾哈赤的原因。

在皇族中更是講究,一般以皇帝為首,招待皇親貴族過年聚餐。這其中的菜就少不了白煮肉。在皇帝面前,這些皇親貴族陪着一起吃肉,這是一種無上的光榮。不過,這些皇親貴族平日裡養尊處優,吃這種沒有任何調料的白煮肉也是難以下咽的。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于是,他們就準備好銀子,偷偷塞給伺候得太監。這些太監就把滲透醬油的紙放在他們的碗裡,再澆上肉湯,做成料碗。這樣,這些皇親貴族才沾着湯料勉強下咽。當然,皇帝也心知肚明,隻是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在吃完飯後,皇帝還會把吃剩下的肉散發下去。這在滿族人的說法謂之散福,是讓更多的人沾染祖上的福氣。至于說漢人官員得到豬肘子的說法,可能就源自于此。不過,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豬肘子的漢臣估計不會多。是以,把皇上賞賜的豬肘子扔掉,應該不是普遍現象。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三、漢人與滿族人對待胙肉的态度。

在中國曆史上,自古以來,都對祭祀十分重視。我們看孔子的《論語》,就會看到好幾處談及胙肉的地方。當年孔子在魯國施政,被齊國設計擾亂。他的弟子認為魯國已經沒有希望,勸孔子出走。孔子還抱有最後一線希望,看國君對即将到來的祭祀儀式還是否尊重。結果國君在祭祀後,連胙肉都沒有分發就趕快去享樂了。孔子是以才徹底死心,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曆程。

是以,在這個的曆史上,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漢臣,是十分重視胙肉的。這不但代表着身份,也代表着信仰。是以,丢掉乾隆皇帝賞賜的豬肘子,這種事情是極不可能發生的。但是,野史中說的現象也不是空穴來風。那麼,發生丢掉豬肘子這件事,就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漢人與滿人習俗的差異。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在滿人家庭中,祭祖的肉是不可能浪費的。一是滿人喜歡吃肉,二是有散福的習俗。将吃剩下的肉賞給手下,讓大家分散着吃,沾染先祖的福氣。這樣,雖然皇親貴族吃不了多少肉,他的手下就将剩下的肉給吃光了。畢竟,下面的人不是天天都能夠吃上肉的。

關于散福吃肉,還有一個小故事。那就是這個習俗,催生了北京的一個著名的飯店“砂鍋居”。這個開張于乾隆六年的飯店,就是王府更夫開的。這些更夫在有一年吃到了散福的肉,突發奇想,想要開個飯店來賣這種肉。于是他們串通了王府的一位廚師,白天煮肉賣,晚上去打更。結果買賣越做越大,他們又從王府弄來一口大砂鍋,正好能夠煮一頭豬。就這樣,這個飯店以“砂鍋居”為名,一直流傳到現在。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滿人的習俗,是不可能丢掉豬肘子的。那麼,丢豬肘子的事,就隻有漢臣能夠做得出來了。可是,依照漢臣的習俗,出于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們對胙肉十分重視,怎麼會把肉丢掉呢?

問題就出在重視兩個字上。這是因為漢臣絕對不可能将皇帝賞賜的豬肘子與下人分享的。我們知道,本身滿人煮肉就是白煮,沒有作料,這種肉連生活條件好的滿人都難以下咽。可想而知,那些得到這種白煮的豬肘子的漢臣,更是無法下箸。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而皇帝賞賜的胙肉代表着榮耀,在漢臣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隻能有身份的人才能享用。那些身份不夠的人,是沒有資格吃的。是以,漢臣是不會像滿人那樣,把這個豬肘子分發賞賜給下人的。這樣,有資格吃的人吃不下,能吃下的人沒資格吃,這個豬肘子就隻有剩下了。最終,這個放壞的豬肘子也就隻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扔掉。當然,這種行為也是背着人做出的,不是那麼明目張膽做的。

結語:

在野史上說的乾隆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但是有些大臣一出宮門就丢棄了。這種故事是極少發生的。不過,既然野史有這樣的記載,估計也不是空穴來風。這個原因其實是出在漢臣與滿人的認知沖突上。

傳說乾隆賞賜臣子豬肘子,卻被一些人扔掉,原因可能是認知的不同

滿人對于胙肉是不會浪費的,由于有散福的習俗,他們會将剩下的肉分發給下人一起分享。而漢臣則對胙肉十分重視,在他們心中,這種肉不僅代表着榮耀,也代表着信仰。是以,他們是不會把這種難吃的肉讓下人吃。是以,這種肉就隻有放壞,最終被扔掉了。

不過,做這種事也不會明目張膽,也是偷偷扔掉。如果一出宮就扔掉,被人告發來個大不敬的罪名,那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事。野史的說法,就有些誇張了。不過,這從側面也顯示出當時物質已經十分豐富,有身份的人對吃肉已經習以為常了,這也是他們吃不下這種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