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作者:大佬日志

1805年,清乾隆朝大臣劉墉在家裡去世,享年85歲。

在一個人均隻有45歲的時代,劉墉能夠活到85歲,可見他的能耐.劉墉去世後,入祀賢良祠,上谕祭葬,從這一方面來說,劉墉最終是做到了壽終正寝、功德圓滿。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墉

能夠位極人臣,獲得善終,劉墉靠的是什麼?第一個是忠心,第二個就是懂得變通。

所謂的變通,是指在當時的條件限制下,面對帝王的“圓滑”智慧。

如果想到了解劉墉的“智慧”,從一個問題上就能看出一二。

有一次,閑來無事的乾隆問劉墉:“大清朝一年死多少人,生多少人?”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乾隆

乾隆本以為能難住劉墉,可是劉墉連考慮的時間都沒有,開口便答,乾隆聽後更是目瞪口呆,不得不服,劉墉也是以逃過一劫。

那麼,劉墉回答的内容,到底是什麼呢?

宋朝“包拯”,愛玩的乾隆

劉墉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劉統勳,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曾任首席軍機大臣,他的爺爺劉棨是康熙年間的進士,生前曾任四川布政使。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統勳

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劉墉自然從小便懂得為人處世的“智慧”。

年輕時候,劉墉是一個比較有追求的人,在擔任太原知府,江西鹽驿道,陝西按察使時,他為老百姓确實是做了許多好事,因而老百姓對他的評價頗高,而且劉墉為官清廉,是以有的老百姓甚至将他稱為宋朝的“包拯”

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對于當時的劉墉來說,也是名副其實。

可是後來,劉墉變了,他将自己的智慧,用在了“阿谀奉承”上,劉墉的轉變,其實也是源于乾隆皇帝。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墉

雍正去世後,24歲的乾隆繼任皇帝,上任以後,乾隆為國家做了不少的好事,譬如大赦天下,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免稅,平叛邊疆,維護國家統一等等。

在乾隆的統治下,清朝的綜合國力達到了頂峰,後世因而将康熙與乾隆時期稱之為“康乾盛世”

乾隆即位時才20多歲,他自己又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強的統治能力?實際上,乾隆能夠得到非常高的成就,完全是因為他的爺爺康熙和老爹雍正早已把基礎打得結結實實。

有人說,雍正在位13年,是個勞碌命,沒享過一天的福,确實如此。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雍正

雍正辛苦,乾隆上位後,隻剩下幸福,當然,這并不意味着乾隆沒有任何能力,如果乾隆沒有什麼能力,他就不可能當63年的皇帝,而且還當了4年的太上皇。

乾隆年輕時,為人肯幹,帶領大清走向了一個又一個巅峰,可是到後來,他變了。

乾隆和父親雍正最根本的差別就是,乾隆知道辛苦,也知道享福,這才有了乾隆七下江南的故事,說是去視察工作,其實,不過就是遊山玩水,享樂罷了。

乾隆除了喜歡玩,還比較喜歡賣弄自己的博學和智慧,他經常會找到一些腦洞大開的問題,去詢問大臣,如果大臣答不出來,他就以此為樂。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乾隆

俗話說的好:“伴君如伴虎”,對于大臣來說,乾隆的這個興趣,對他們太不友好,一旦答不上來,很有可能命都沒了。

不過,乾隆也不是一個喜歡欺負“弱小”的人,他腦子裡想出來的腦洞大開的問題,一般問的,都是聰明人。

當時在乾隆身邊的聰明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劉墉。

有人問,為什麼不是和珅,原因很簡單,和珅比劉墉小30歲,劉墉1720年出生,和珅卻是1750年出生,也就是說,當和珅23歲當乾隆的侍衛時,劉墉此時已經是内閣學士了。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和珅

從年齡上來說,将劉墉視為乾隆身邊的第一位“聰明人”,其實是名副其實的。

做官的智慧,懂得變通

有一次,乾隆就問了劉墉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

當時上朝結束,劉墉正要施禮離開,乾隆突然開口:“劉愛卿,請留步。”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墉乖乖地停了下來。

乾隆:“朕一直有個疑惑不清楚,劉愛卿是否能給朕解惑?”

走得慢的大臣聽到乾隆的話,就知道一場好戲即将開場,不少人當即停下腳步

,乾隆看到,也沒生氣,而是直勾勾地看着劉墉。

劉墉:“皇上請教,臣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劉墉的态度讓乾隆很滿意,乾隆緩緩開口:“愛卿你說,這北京城的九門,每天來回出去得有多少人?”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乾隆

乾隆的問題很刁鑽,首先在清朝,沒有針對這方面的記錄,其次,出門的時間沒有固定,有急事了,半夜,淩晨出門都很正常,不可能會有人專門會記錄次數。

提完問題,乾隆心滿意足地看着劉墉,看他如何解答。

劉墉想都沒想,脫口而出:“有兩人。”

劉墉話剛出口,乾隆就瞪大了雙眼,台下的大臣同僚也很驚訝,有人開口:“劉大人,這天下太平,京城每天是車水馬龍,來往的人無數,怎麼會隻有兩人?”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乾隆聽到有人開口,就停了下來,看劉墉怎麼回答。

劉墉根本不搭理這個大臣,而是看着乾隆說:“皇上,臣說的兩人,不是兩個人,而是兩種人,男人和女人。”

聽完劉墉的回答,乾隆哈哈大笑,乾隆萬萬沒想到,自己苦思出來的難題,竟讓劉墉如此輕而易舉就解決了。

接着,乾隆停止笑容,又别出心裁地問了劉墉一個問題:“劉愛卿,朕再考考你,你說,大清朝每年要死多少人,生多少人?”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這次,劉墉沒有脫口便回答,可實際上他心裡早已有了答案,但是他看得出來,乾隆這是有意在難為他,因而劉墉就決定裝作問題很難的樣子,他在大殿裡來回踱步。

乾隆看到,心生暗喜,都說劉墉是個聰明人,看樣子确實是為難他了。

劉墉也知道,不能讓乾隆等太久,突然,他停下了腳步。

劉墉開口:“皇上,臣有答案了。”

乾隆笑道:“這次,你可不能再說是兩人,男人女人了。”

劉墉:“當然不會,臣認為,大清朝每年死12人,生1人。”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乾隆聽到這個答案,有些不解甚至是生氣,旁邊的大臣更是吓了一跳:“怎麼可能一年隻有一個人出生?”

乾隆:“照你這個說法,豈不是沒多少年,我大清就沒人了嗎?”

劉墉趕忙跪下:“臣不是這個意思,臣的意思是說,如果按照屬相來說的話,大清朝每年死的人,12個屬相都有,因而是12個人,但是每一年隻有一個屬相,也就是說,出生的人,也隻有1人,這個1人,指的是屬相都是一個。”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墉巧妙地回答,讓乾隆啞口無言,旁邊的大臣不免喃喃道:“這個答案太絕了。”

乾隆是一個自負的人,但是他的心胸還是比較寬廣的,大清朝有劉墉這個聰明人,也算是大清朝的福分,因而這次答題後,乾隆沒有再為難劉墉,還賞給他銀子。

劉墉千恩萬謝後,離開了皇宮。

實際上,從這一個問題中,我們足以看出劉墉的智慧,他的這種智慧,更多的屬于“變通”,當然,這并不是一個貶義詞,伴君如伴虎,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墉的聰明,在于他既沒有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又卓爾有效地保護了自己,甚至為此還得到乾隆的賞賜,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劉墉有“聰明人”這個稱号,都是名副其實的。

當然,乾隆一生最愛的事,就是玩,他豈會這麼輕易地放過劉墉?

祝壽送竹筒,寓意“一統江山”

有一年,乾隆來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遊玩,劉墉随身陪同,在承德,劉墉沒有住的地方,乾隆大手一揮,派人給劉墉做了一間耳房,禦筆賜名“一代廉吏”。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從此,每當劉墉來承德時,都會住在這裡。

一天,乾隆在蘋香沜遊玩時,要劉墉陪同自己登船觀光,劉墉當然願意,此時岸邊風光無數,湖裡野鴨戲水,不免讓人有些心曠神怡。

劉墉知道,這一趟登船遊玩,并不簡單,沒過一會兒,乾隆果然變了臉色。

乾隆闆着臉,轉過頭看着劉墉:“愛卿,你說什麼是忠,什麼是孝呢?”

劉墉正經地回答:“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這叫忠,父讓子亡,子不敢不亡,這叫孝。”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對于劉墉的回答,乾隆是意料之中的,他并不意外。

接着,乾隆饒有興趣地繼續問道:“愛卿,那你覺得自己做得如何呢?”

劉墉也做好了準備:“臣一貫忠孝,蒼天可鑒。”

乾隆自然是不信的,皇帝的另一個稱謂有個叫“孤”,所謂的孤,指的就是皇帝永遠都是一個人,永遠孤獨,充滿了多疑。

乾隆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他笑着說:“愛卿,若朕此刻讓你去死,你會怎麼辦?”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墉心裡一驚,帝王之心還真難測,他硬着頭皮,慨然回答:“皇上讓臣死,臣肯定去死,不知道的是,皇上要臣如何去死?”

乾隆看着眼前的美景,索然無味地說:“你投湖去吧。”

劉墉拱手,轉身向船尾走過去,在船尾,他待了一會兒,又走了回來。

乾隆當然也不是真的要讓劉墉去死,他不過是想捉弄這位“聰明人”罷了,劉墉也不傻,他知道乾隆是捉弄自己,當然了,他敢回來,也就是說他已經找到了應對的辦法。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看到劉墉回來,乾隆疑惑地問:“愛卿怎麼沒有投湖?”

劉墉:“皇上,臣剛想要投湖時,忽然被三闾大夫勸住了,他對臣說了一些話”

乾隆一聽,腦袋一嗡,三闾大夫他當然知道是誰,正是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屈原。

乾隆趕忙問道:“三闾大夫和你說了啥話?”

劉墉開口:“三闾大夫對臣說,劉墉呀劉墉,我投湖而死,是因為楚懷王昏君,我為國而死,當今天子是明君,大清朝蒸蒸日上,你還可以繼續為朝廷做更多的事。皇上,這是三闾大夫和我說的話,您說我死不死?”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乾隆笑了:“劉墉啊劉墉,你可真是聰明人”。

俗話說得好,“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劉墉的聰明,在這個問題上,實際上也是達到了極緻,這種“變通”,不僅讓他保住了性命,還獲得了乾隆的好感。

乾隆也不是真心想要劉墉投湖,而劉墉這一番話,也是正巧對着他的心裡,這一件事,在君臣兩人對視的哈哈大笑中逐漸忘記。

劉墉能夠善終,靠的就是這個“聰明”,還有一件趣事,更是将劉墉的智慧展現得淋漓盡緻。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有一年,乾隆在避暑山莊過生日, 群臣趕來,一個個恨不得拿着自己的家底給乾隆賀壽,劉墉為官清廉,要比身家,自然是比不過那些同僚,當然,他比同僚多的東西,便是智慧。

劉墉來祝壽,隻帶了一個木筒。

乾隆作為皇帝,天下奇聞,金石字畫什麼沒見過,劉墉帶的筆筒,自然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乾隆心生不悅:“就算你是個再清廉的官,朕過生日,你也不能就隻拿個筆筒吧?”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劉墉早有對策,他先是跪拜在乾隆面前,接着開口:“恰逢聖上壽辰,臣奉上這筆筒,正是象征着我們大清朝在聖上的帶領下,一統(筒)江山。”

聽聞劉墉的話,群臣無言以對,個個心生嫉妒:“你小子沒錢就沒錢,還搞得花裡胡哨。”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乾隆聽後,自然不能再說劉墉這個筆筒簡陋,因為人家的寓意是非常好的,他隻好笑着說:“劉愛卿,你的禮物别出心裁,朕倒是十分喜歡。”

劉墉的智慧,在這個時候,達到了巅峰,也正是憑借着這種智慧,劉墉位極人臣,深受乾隆信任,後來和珅作為權臣,深受乾隆信任,盡管如此,劉墉也敢于和他針鋒相對而無事,這一切,都是源于他的“變通”,也就是他為官的聰明。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如何回答?

聰明人做聰明事,當然,劉墉能夠善終,除了他本身的聰明外,和乾隆也有關系,畢竟“伴君如伴虎”,乾隆的寬容也是劉墉能夠善終最大的原因之一。

不過無論怎麼說,我們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是,為人要“懂得變通”,這絕對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變通的同時,也要有個度,最重要的是,要學會适可而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