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

何俊志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香港。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也是在新選制下産生的新一屆特區政府班子正式履職的日子。香港發展的新篇章即将開啟,很多人都在期待香港的未來。

日前,香港特别行政區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五年是香港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我會全力以赴,把所有的工作做到最好,努力建設一個關愛共融、多元發展的香港。”

香港最大的成就是逐漸融入了國家發展新格局

香港回歸以來,取得了不少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過去25年裡,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一國兩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

從國家的發展曆程來看,在香港的25年實踐中,在“一國兩制”原則下,根據憲法和基本法而建立起來的一套以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為基礎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其中,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的出台,首要作用就是填補了制度漏洞,明顯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為香港由亂到治奠定了基礎。

同時,這兩個制度的出台建起了香港基本制度設計的格局和架構,奠定了“愛國者治港”的整體原則和制度基礎。同時,這也為香港特區政府下一步治理變革提供了基礎。

從香港的角度來看,25年來,香港的經濟處于持續發展的狀态,香港的營商環境、國際競争力、治理指數等在國際上一直排在前列。

這25年來,香港最大的變化就是逐漸融入國家發展的新格局中,内地與香港的交流程度越來越深,多種元素在内地和香港之間流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勢。

然而,這一互動的過程也被有的人貼上了香港越來越“内地化”的标簽,這無非源自兩方面的誤解:一是從政治角度出發,誣蔑香港正在由“一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

此前,習近平主席在聽取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述職報告時強調,香港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再次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確定“一國兩制”實踐行穩緻遠,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

目前,香港“一國兩制”的基本架構正在健康發展,“一國一制”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二是從經濟角度出發,内地企業在香港投資變得越來越活躍,尤其是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占比越來越高,有人将此作為香港“内地化”的依據。把視野放到香港全局,可以看到,内地企業主要在香港的金融、基本民生保障所需的淡水和鮮活食品兩個領域較為活躍,而在其他領域,内地的企業介入較少。

為下一個時代探索全球貿易的新規則

今年,無論是對香港,還是整個大灣區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新起點。

香港回歸25周年,遇上《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架構協定》簽署5周年,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3周年。幾個重要的節點相撞,将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對香港來說将有怎樣的機遇?

大灣區建設作為一項國家重大戰略正式提出的時間并不長,政策密集出台之下,支援力度很大。6月中旬,國務院釋出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支援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這是繼去年出台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方案以後,黨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部署。其中,既包括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等“硬聯通”,也涉及讓在内地的港澳居民享受“市民待遇”等制度規則的“軟聯通”。

讓大灣區建設更好地利港益民,這需要粵港澳發揮合力。三地需要深化政府間的合作模式,進而進一步推進三地民間的交流與合作的深入,提升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整體品質。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建構大灣區的建設,要求三地必須實作規則的銜接,這對大灣區戰略進一步實施非常關鍵。同時,還要将國際上一些優秀的商事規則和民事規則引進來,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經濟的整體層次,進而加快實作國家戰略走出去。我們希望通過規則的對接和銜接,為複雜的全球化相交織的下一個時代,為全世界探索新的貿易規則。

随着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化,對香港的定位十分明晰,即“八大中心”,其中既包括進一步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等4個傳統中心,也包括支援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4個新中心。

大灣區有大未來。“回顧這五年工作,最令人興奮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林鄭月娥日前表示,“香港的未來發展,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首要任務便是将粵港澳三地的創新鍊、産業鍊連接配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鍊條。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新的生産要素,将提高大灣區産業發展的含金量,進而推動實作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的目标。那麼,在創科中心和高端制造業雙重“加持”之下,未來的大灣區将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甚至成為世界人才聚集的高地,到那時,大灣區也将成為世界級大灣區。

瞄準全球人才高地 打通青年上升空間

縱觀香港25年來的發展,有一些領域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從香港回歸伊始,香港特區政府就在謀劃提升香港經濟層次,實作産業轉型和更新。然而,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香港的經濟越來越“空心化”,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出現了明顯分化,部分群體向上流動的通道不暢,展現在香港再配置設定體系存在一定問題。具體來看,以住房為代表的一系列民生問題在香港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香港不成功的一面。

在多元沖擊之下,個别香港的年輕人認知出現了偏差。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是,有一小部分年齡較小的香港青年參與了香港的幾次社會運動。

個體的政治認同與多重因素相關,并一直處于變化中。首先,這與物質基礎存在一定關系,經濟“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導緻年輕人向上發展的空間縮小,個人奮鬥努力與收益比例不能完全比對上。同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年輕人接收到的資訊泥沙俱下,加上年輕人眼界受限,容易被影響。

要增強香港年輕人對祖國的認同感需要“兩手抓”。一是在物質層面,香港需要暢通青年向上流動的通道,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在治理環節,香港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落實“愛國者治港”,讓更多愛國愛港人才能夠在各個崗位上充分發揮才能,以及培養更多愛國愛港的人才,進而促進香港進一步發展。

無論是改變香港經濟“空心化”的問題,還是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香港發展需要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特區政府需要進行治理體系改革,建立起能夠适應新形勢、滿足“八個中心”建設的需求和大灣區戰略需求的一套新的治理體系。

二是把香港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提升香港的經濟層次,調動本地力量至關重要,讓他們來探索香港的配置設定方案,改善香港的民生體系。同時,調動粵港澳三地企業攜手發展,發揮香港“超級聯系人”的優勢,讓三地的企業共同開發和建設大灣區,并走出大灣區,走向全世界。(作者為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麗梅 林潔 采訪整理)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