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周 洋 牛小曼 邵群玉】編者按:25年前的今天,香港下着雨。從小在灣仔長大的任達華和惠英紅這天沒開工,而是守在電視機前看回歸儀式直播。“看到國旗升起來時,我真的哭了”,惠英紅依然記得當時自己激動的心情。另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演員李若彤,當時也正忙着TVB回歸盛典吊鋼絲表演。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環球時報》聯合微網誌、新浪娛樂發起“香港印象”主題活動,趙雅芝、任達華、惠英紅、林保怡、李若彤、袁詠儀、張智霖、趙文卓、佘詩曼、胡杏兒、王一博等藝人參與。近日,任達華、惠英紅、李若彤三位資深香港演員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分享了各自的香港故事。
惠英紅:看回歸直播,我哭了
環球時報:25年前的香港影視行業是什麼景象?
惠英紅:25年前到30年前,香港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第一,大家很投入到這個行業;第二,這個行業有一班精英,光是一個邵氏(電影公司)每年就能生産200到300部電影。當時有很多香港演員在國内外都很受歡迎。雖然我沒有上戲劇學校,但在現場學了很多,比如攝影、場記、置景、燈光等,全部都要學,感覺那時候出來的演員基本上都可以去當導演。
現在平台比較多,很多人是戲劇專業學校出身,讀書很厲害。不過那是理論,當你要去拍“活”的東西時,内心必須要有真實的感受,才可以把它靈活地演出來。
環球時報:最近很多觀衆懷念起香港影視“黃金年代”。您覺得那個年代的最大魅力是什麼?
惠英紅:我也是“複古潮”中的一分子。(最大魅力)應該是說整體——包括電影、電視,甚至整個文藝界。那個年代所有人都有一顆奮鬥的心。我今年62歲,我們這批人當時是最抓機會、最創機會的。我蠻自豪自己貢獻了一份力。
環球時報:對1997年7月1日那天有什麼印象?
惠英紅:其實我們這一代人非常渴望趕緊回歸,一直在等。不說太遠,就說1997年7月1日之前的6月,都已經很激動。那段時間我在拍TVB的劇,但那天我沒開工,在家看直播,當看到國旗升起來時,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知道自己是真真正正的中國人了,我有家了。
環球時報:回歸22年後,您在《我和我的祖國》中飾演一名香港警察。參演這部作品時有何感觸?
惠英紅:導演找到我時,我激動得不行。當時她還沒給我看故事大綱,我就跟導演說,“演啥我都願意”。第一天在金紫荊廣場拍換帽徽那場戲,現場有當時的那些警察教我們。那是我本人的曆史,也是時代的曆史,對我來說不是在演,真的是把當時我的感覺表現出來。
環球時報:對于外界稱您為“拼命三娘”有什麼想法?
惠英紅:我剛出道就是拍打戲,受了很多傷,是以那時候我獲得的一切真的是用健康換來的。我不怕吃苦,但後面沒有體力去拍打戲了。我相信除了武打片,我也可以演好其他類型的角色。
電影《我愛你!》6月2日剛殺青,馬上飛到海南拍了另一部電影,這幾天又來深圳拍張末導演的《拯救嫌疑人》。我去年3月底從香港回深圳,這一年半沒有休息超過一個禮拜。
環球時報:下個25年,給香港的影視發展許個願吧。
惠英紅:未來我希望香港與内地的影視能夠真正地融合,不要分成“香港電影”“内地電影”。當然,每個地方的味道不能丢掉,但有些東西是可以融在一起的。未來希望中國電影可以薪火相傳,我們的電影行業越來越好。
任達華:團結是香港電影精神
環球時報:“黃金年代”的香港影視行業是什麼樣?
任達華:就像電影《PTU》裡面的對白,“穿上制服就是自己人”。所有從業人員和演員就像一家人一樣,很團結,這是香港電影的一種精神。以前我們都希望能拍吃飯的戲,特别是打邊爐(港式火鍋)——大家圍成一個圈,互相夾菜。香港很熱又潮濕,邊出汗邊打邊爐,通過鏡頭呈現出來的氛圍更濃。
環球時報:那個年代還有哪些魅力?
任達華:人跟人之間的感情。香港地方小,基本上每個區的人大家都認識。電影也是這樣,好的作品必須從感情出發。
環球時報:如何在競争激烈的香港影視圈堅持下來?
任達華:用心拍戲,這是最基本的。很多演員演得比我好,我就學習他們,然後磨練自己的另外一面。我一直在學習,最近在找老師學習舞台劇的演法。
環球時報:出身警察世家對您演警匪片有幫助嗎?
任達華:爸爸是警察,他對工作有一份執着、堅持和信念。小時候看他每天穿戴整齊準時上班,當時我就想,将來要像爸爸一樣,工作準時、兢兢業業。我常常觀察很多人,這對我演不同角色有幫助。
環球時報:對1997年7月1日那天有哪些印象?
任達華:那天香港下大雨。我在家,都好感動。五星紅旗慢慢升起的那一刻,我終于安心了。大家說“雨後見彩虹”,中國人很看重一家人整整齊齊、平平安安回家一起吃飯。
環球時報:對《我和我的祖國》哪句台詞印象最深刻?
任達華:看到電影成片時,就像九七回歸那天一樣(激動)。那句台詞“一秒都不能差”,太重要了。我平常也很準時,工作不會遲到。
環球時報:對内地的最初記憶是什麼?有哪些比較喜歡的城市和美食?
任達華:我小時候看過一幅畫面,畫的是(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當時我就想以後有機會一定要住在上海,現在夢想成真。我到處跑,九寨溝和青海湖去過很多次,還去過内蒙古和東北。我很喜歡哈爾濱,紅腸很好吃。
環球時報:對内地影視作品有何印象?對年輕的影視從業者有哪些期望?
任達華:我最近看的劇是《破冰行動》,孫紅雷的《潛伏》也很好看。(内地影視行業)進步太快了,跟他們合作很開心,特别是一些新人導演總會有新角度,給我們這些老演員帶來活力和新想法。
(期望就是)一定要對電影保有信念,這個信念就是,明天會更好。
環球時報:下個25年,希望香港影視行業有怎樣的未來?
任達華:繼續拍戲。不管是來自香港、澳門還是深圳,拍完戲後最重要的就是能一起吃飯,團團圓圓。
李若彤:為香港的明天一起努力
“很多時候我會直接Cue(提示)大家,叫我‘姑姑’就可以呀……”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李若彤坦言現在依然很喜歡自己飾演的小龍女一角。
“一開始大家很喜歡這個角色,是以叫我‘姑姑’。不過作為演員,怕大家隻記着‘姑姑’,我的(演戲)空間就變小了。但後來我又站在觀衆的角度去想:自己喜歡的偶像哪怕他/她之後有很多好作品,但還是最喜歡一開始的那個角色,這也是情懷。我想明白了,就覺得完全不介意,反而很高興。”
1995年,李若彤與古天樂主演的《神雕俠侶》在香港TVB電視台首播。與現在開朗的性格相比,李若彤坦言,自己當年的性格更像小龍女。“剛拍完時自己不停地回想劇裡面所有橋段,大部分都是兩個人(楊過與小龍女)不開心的橋段,就好像自己也經曆過。”當時,李若彤兩點一線地沉浸在小龍女這個角色中,完全脫離朋友和父母,“現在我比較成熟,哪怕是不開心的劇情,導演說停後我就能抽離出角色”。
除了小龍女,李若彤還在《天龍八部》中飾演王語嫣,《楊門女将》中演過楊八妹。她也經曆過低谷,2005年至2012年推掉了所有的戲。最近幾年重回公衆視野的“神仙姐姐”,有了更多标簽:健身達人、凍齡女神。李若彤從小喜歡運動,真正系統性健身是從2000年34歲時開始,近3年來還通過社交平台分享健康生活方式。“以前我有一段低谷期情緒不太好,也是靠運動過來了。”當健身變成習慣,李若彤在飲食方面也不忌口。“去年在上海,今年又住杭州,上海菜和杭州菜都喜歡,還喜歡東北菜和蘭州拉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香港影視“黃金時代”,李若彤是其中一員。在她看來,當時香港影視行業的最大特點可以概括為“夠拼”:“不同類型和題材都有人敢于嘗試。大家都很忙,太多戲一起開拍,從業人員都不夠。”前幾日,一名粉絲給“姑姑”發來一張照片,那是1997年7月1日前夕,李若彤與關詠荷、黎姿為TVB回歸盛典直播彩排,“當時我們三個女孩子在紅磡(體育館)吊威亞,男生還有鄭伊健。這個回歸盛典現在想起來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外國人會覺得這個吊鋼絲技巧非常厲害。”
25年來,李若彤和香港都在變。2020年,李若彤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好好過》,去年還當節目策劃人。今年,李若彤在古裝劇《且試天下》中嘗試反派角色,最近正為自己參演的電影《神探大戰》忙碌。“但有一點沒變,就是對工作的态度。拍戲前一天睡覺之前,我會把劇本背下來——不是過一遍,而是全部背下來,我才敢睡覺。這個習慣到現在我都沒變過。”
堅持這樣工作态度的不隻有李若彤。“希望未來的25年,香港人能繼續抱有那份勤奮和拼勁,團結在祖國的懷抱,為每一個美好的明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