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作者:紫依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文/紫依

朱一龍主演,以殡葬業為題材的電影《人生大事》定檔6月24日,點映獲得廣泛好評,也讓觀衆再一次正視這一行業。

可以說,這部電影實在太好哭了,把對殡葬業的不了解,從業人員生活的艱難,包括對小孩教育的影響,婚姻等人生大事的影響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小事,展現得淋漓盡緻。

今天我們借此機會,重溫一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

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納棺夫日記》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小說。因為這是以作者親身做納棺夫一職的經曆,記錄四十多年來的日記心得。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小說文筆凝練、句子優美、感情真實,出版後打動無數讀者,好評如潮。

16年後,由此書改編的影片《入殓師》于2008年在日本上映,次年便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亞洲電影,收攬其他獎項無數。

影片講述了一名入錯行的入殓師,從他的視角去觀察不同的逝者,以及圍繞在逝者周圍的親朋的态度,講述了一段從最初的抵觸,到最後人格升華蛻變曆程的故事。

此片上映後,社會上關于生與死、愛與恨的讨論久盛不衰,進而引出對人性的一番大讨論,間接影響一大部分人的生活及職業規劃。

當年因為種種原因,該片并沒有被中國大陸引進,确實讓人有點遺憾。

2021年10月,4K修複版被引進,并在中國内地上映。

這個所謂的修複版,僅是對13年前的電影技術問題進行部分的修複,對劇情沒有做任何删減。

這部電影在豆瓣高達8.6分,60萬人參與評分,位列豆瓣top105名,絕對的佳作。

據說,影片上映之初,有不少人對這一行業不太了解,甚至覺得它晦氣,可看過的人才知道,這是一種對死者的尊重。

“入殓師”一職在中國被稱為“殡葬師”。

因為這個職業忌諱較多,不用說中國,即使是東南亞的某些國家,這個職業也是屬于禁忌行業。

首先,這個職業的特殊性不符合漢文化的習俗,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大多隐姓埋名而且低調,對其工作内容三緘其口;

其次這個職業的定位尴尬,即使是從事這個職業,也僅是當作一個飯碗,更談不上什麼規劃與發展。

“入殓師”還因為職業特殊,行内還有着一些不成文的約定,比如:不參加喜、壽宴;不跟人握手;不說再見,慢走等。

也正是這個原因,這部影片在當年并未被引進中國,但這不妨礙它成為一部經典。

相對于《入殓師》這個題目,我個人更喜歡台灣的翻譯版本《送行者》,畢竟隐喻才是精髓。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關于日本,抛開這個民族的曆史問題不講,但以平民百姓來說,他們的感情是非常豐富和細膩的。同時也很善于把自己内心的感情,用多種語言表達出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或是音樂。

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最好的證明,更不用說音樂了,僅一個中島美雪就可以養活港台樂壇十餘年。

日本電影素來被認為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越是藝術性比較高的影片,他們傳統的特色就愈加明顯,文學、詩歌、音樂等不同載體在電影裡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與糅合。

《羅生門》、《影子武士》、《西鶴一代女》、《近松物語》等影片,都被公認為是具有濃郁日本民族特色的代表作品,在國際影壇都是有很高的評價。

同樣,《入殓師》這部電影,也是有着深深的社會寓意在裡面,單就藝術成就來說,不輸前幾部。

筆記認為,此部電影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立意頗深,堪稱經典,與大家探讨一番。

一、生死輪回觀

關于生與死的讨論,中國的儒、佛兩家對此有着不同的了解。

儒家認為:不必讨論死後問題,單就個人而言,人死是不能複生的。故儒家非常注重和講究對死者的哀思和喪祭。

例如:孔子的弟子顔淵死了,他就悲傷的喊道:“這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啊!”

孔子對待弟子尚且如此,可見儒家一直都注重生而喜、死而悲的情感。

而佛教則認為:死亡,僅是這一期生命形式的消失,同時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生命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回生死。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其文化深受中國的儒家及佛家影響,是以他們把生死問題一般看得很是重要。

因為他們相信人生有輪回,是以在死者入殓時,入殓師和死者家屬要把死者的身體擦拭幹淨,以此來送别死者,這就是“納棺夫”一職的由來。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是以,電影《入殓師》在整部劇中都在隐晦地講述人生輪回的觀念。

因為這是日本人對待生與死的一種看法,讓死者體面的、有尊嚴地離開,既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期望死者的下一段生活,有一個好的開始。

這個過程同時也寄托着生者對逝者的一種哀思。

盡管我們都知道,逝去的永遠就逝去了。

電影之是以能引起衆多觀衆的情感共鳴,原因就是在此。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二、文化價值觀

僅是按照喪葬的社會習俗來說,中日兩國相差不大。

隻是日本把很多的習俗社會化,根深蒂固,從未斷絕。

而作為起源國的中國,則近乎西化,這與那段災難性的十年反文化曆史是分不開的。

與日本喪葬文化相比,中國則更是以儒家理念為指引,更多地注重情理的表達,與輪回也有着深深的關聯。

在民間,我們更相信鬼魂和輪回之說,把酆都當作是靈魂的最後歸宿和輪回之地,由此衍生的鬼文化,已有兩千餘年之久。

如今的中國,更多是越來越簡化的祭拜儀式,甚至壓根就沒有。

這固然有政府幹預的存在,但長此以往,我們的後代恐怕連什麼是黃紙也不知道了,更别提整套的祭祀禮儀。

盡管社會對一些老舊習俗進行了限制,但在心裡,我們對親人逝者都是懷着一種深深的思念情感,直至老去。

逢年過節的香燭案供,僅是一種寬心的籍慰罷了。

三、投入的演員情感與态度

(1)本木雅弘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男主角本木雅弘在劇中表現出一種非常敬業和執着虔誠的态度。

在接到劇本後,他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不僅去學習大提琴和入殓的知識,并且親自做過入殓師的工作,在劇中的表現堪稱專業。

不僅是海報,在整部劇中,男主角的那個略帶憂郁的眼神,已經就能很好地诠釋了劇中人物的特質,此角非他莫屬。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試想一下,倘若此部劇是由大陸拍攝的,我相信大部分的演員是不敢嘗試做殡儀這個行業的,即使科班出身也是一樣。

當然,朱一龍還是勇敢地嘗試了,并且成功了。

而影片結局的那段獨奏,更是全片的點睛之筆。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與其說是表達思念,不如說是在孤寂中的精神升華,空闊的原野、寂寥的心情、或許也隻有音樂能給未來提供無限的精神寄托。

快樂隻是表象,了解才是化解孤獨的根源。

(2)廣末涼子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廣末涼子這個曾經被譽為“治愈系少女”,在影視、樂壇中都有不俗的表現。

但随着事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出現狀态下滑,以及各種負面消息。

在影片中的一些表現感覺真的是有點神經兮兮的,以至于讓人了解為是本色出演。

而事實上的确如此。

長期的工作壓力,及感情上的問題出現波折,讓她在精神上出現了一點問題,曾經的陽光少女曾一度頹廢得變成中年大嬸。

豆瓣60萬人打出8.9分,這部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太好哭了

但在影片拍完後,她竟然很好地調整了自己的心态,雖然再也回不到曾經的巅峰。

在劇中,她是否癡迷于劇情角色來體會現實的沖突,對生活心有不甘不得而知,但是一舉一動着實讓人感到理應如此,人之常情。

如此的表演是值得稱道的。

(3)獨特的配音及配樂

初識久石讓的音樂,是源自于那部《菊次郎的夏天》的一部電影。

劇情雖是一般老套,但是那段歡快的音樂,着實讓自己開心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久石讓的音樂一般不會讓觀衆失望,也是宮崎駿的禦用樂師。

從《風之谷》、《天空之城》到《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曲曲皆是精品,《入殓師》也是如此。

可也不必專門沖着音樂去看這部電影,因為本身的劇情已經足以讓人沉迷其中,音樂隻是錦上添花而已。

在本劇中的音樂韻律和畫面的搭配感很強,恰如其分地點到即止,很能渲染出影片的情感氛圍,讓人一聽就感到蒼涼廣闊,遐想無邊。

即使觀影結束,再聽幾遍劇中的音樂也不會感到任何的不适與違和感。

結語

當然,這部作品也不是所傳聞的那樣完美無暇,也存在部分劇情剪輯過大的問題,還好對主題沒有太大的幹擾。

個人覺得,應該是在修複時,對一些不合邏輯的地方進行了一定的删減,這是可以了解的。

《入殓師》這部電影值得一看,不僅有對社會倫理的思考,也有對人生的一段總結。

青春年華才剛開始,百年後又該是怎樣的告别,或許在這部電影中能尋求一個答案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