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滇,危局中的大智大勇(中)

作者:油泡

長期身處和平年代,極易使人在樂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氣躁、得過且過的狀态中慵懶倦怠,放松警惕,消弭鬥志,忘卻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擔當。作為負責任的網絡媒體,極有必要重複呐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入滇,危局中的大智大勇(中)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少将軍銜,博士生導師。是一位勤勉自強、才華橫溢、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的軍中俊傑、愛國學者。其作品以說理透徹、恢宏大氣、振聾發聩而著稱,獨具提神醒腦、救贖靈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警示當代、鼓舞民志,更為啟迪後世、昭告未來,迎接黨的二十大,将轉發并精讀該著作。

  三軍團政委楊尚昆晚年回憶說:

  那時候迂回曲折走得很苦,兩條腿都走痛了,有的人連爬都爬不動了。這段時間,紅軍的情緒是不高的,四渡赤水,今天過去,明天過來,部隊裡罵娘罵得很厲害。

  中央紅軍的生機,就是這樣獲得的。

  此期間,一、三軍團上司人發揮了重大作用。

  黔西南無法獲得後,三軍團上司人彭德懷、楊尚昆最先提出入滇作戰。

  4月13日,彭德懷、楊尚昆就中央紅軍的行動向朱德并中革軍委提出建議:迅速西渡北盤江,襲取平彜、盤縣,在滇黔邊與敵第三縱隊作戰。電文說:

  平彜、盤縣為黔滇咽喉,四向均可出擊,使敵封鎖困難。蔣介石迫我南走桂境,利用追剿機會解決西南,我軍渡過北盤江後,其企圖即告失敗。目前,隻有争取到時間,才能有空間。我軍往西,甚至入滇,隻要給滇敵一個較大的打擊,使我機動區域更大,則更能多得時間和空間,争取群衆,鞏固和擴大紅軍,在黔邊打開局面。

  此電的關鍵,在“甚至入滇”四字。

  彭、楊用十分謹慎的話語,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建議。

  入滇,對中共中央上司人來說,心情是沉重的。從江西出發那天起,紅軍一直在極力避免被敵人壓向經濟落後、消息閉塞、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陲。預定去湘西不可實作,便提出川西北。川西北不可行,又是川、滇、黔。雖然此時開始提到雲南,但中心一直是黔北。從1月20日中革軍委下達《關于渡江的作戰計劃》,到3月31日南渡烏江的四渡赤水作戰期間,在敵人重兵夾擊之中,中央紅軍徘徊于黔北川南70天不去,一直争取建立川、滇、黔新根據地,就是以免被壓向更偏更遠的區域。

  兩個月來,種種計劃都未實作。即使是黔北,離中國的心髒地帶也已經遠了。若再入滇,下一步目标是哪裡?如何東返?

  是以中共中央内部一直存在不願入滇的情緒,是毫不奇怪的。紅軍提過“川、滇、黔”,卻無人提出入滇作戰。這次彭、楊首次提出入滇,也隻有用“甚至入滇”、“在黔邊打開局面”等這些十分謹慎字眼。

  但問題畢竟提出了。隻要提出,就需要些勇氣。

  真理在大多數時候,并不是一輪光芒四射的紅日。更多的時候,它可能隻是黑夜中一道電閃,甚至是遙遠的前方一縷若明若暗的微光。

  發現真理,需要智慧。跟随真理,則需要勇氣。

  事實很明白,隻有入滇,才能擷取更大的機動。

  但承認事實也是需要勇氣的。

  三軍團彭、楊的建議,對于紅軍擺脫敵人重兵包圍、迅速西渡北盤江入滇作戰以争取更大機動,特别是對後來實作北渡金沙江的戰略意圖,有着重要意義。

  但所有意義,都是執行後才能顯現的。執行之前,一切仍然撲朔迷離。

  毛澤東再次迅速接受彭、楊建議。16日,中革軍委指令中央紅軍在17日完成北盤江架設浮橋任務,并開始分左、右兩路縱隊渡江。

  4月18日,中央紅軍主力全部渡過北盤江,連克縣城數座,打開入滇通路。

  4月24日,紅軍一、三、五軍團進入雲南。

  即使此時,中共中央上司人仍然沒有放棄争取在貴州立足的最後努力。

  4月25日,進入雲南第二天,中革軍委下達在白水、曲靖地區作戰的指令:“這一地區是戰略機動的樞紐,背靠西北天險,便利于我們向東及向南(包括黔邊及南盤江上遊)作戰。”

  同日,中共中央向前線指揮員發出訓示:

  最近時期将是我野戰軍同敵人決戰争取勝利以轉變戰局的緊急關頭,首先要在沾益、曲靖、白水地區内消滅滇敵安旅,以我們全部的精力與體力去消滅萬惡的敵人,一切犧牲為了目前決戰的勝利,是我野戰軍全體指戰員的唯一的鐵的意志。在這一意志之下,中央相信你們對于中央與軍委所提出的意見,決不會妨害我們内部的團結一緻與保障軍委指令的堅決執行。這種上下的團結一緻與軍委指令的堅決執行是我們争取決戰勝利的先決條件。中央堅信在目前的緊急關頭,你們必須充分發揚你們的果敢機動與布爾什維克的堅定性,上司全體紅色指戰員奮勇殺敵,并糾正部隊中一切不正确的傾向來完成中央與軍委所給予你們的神聖的任務。

  訓示中三次提到“決戰”,兩次提到“堅決執行”,兩次提到“緊急關頭”。

  從這份已經不為我們今天特别重視的訓示中,可以看出當時圍繞立足點問題,紅軍上司層内部出現的分歧和争論。可以感覺出來上上下下對長期找不到立足點、無根據地作戰的焦灼。

  這份訓示無法落實。當時條件下,追擊重兵陸續而來,立足未穩的紅軍要在滇東與敵人決戰以扭轉戰局,實際是不可能的。

  在滇東建立新根據地既不可能,回黔西之路又被堵住,哪裡是紅軍的落腳點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