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妻舅我的憶——謹以此文獻給妻舅王初頌辭世六周年

作者:GBZ博雅達觀

我的妻舅我的憶

——謹以此文獻給妻舅王初頌辭世六周年

郭炳中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轉瞬間,曾經睿智仁慈、光明磊落、秉節持重的妻舅王初頌已辭别人世間六個年頭了。

六年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依然曆曆在目,點撥教誨記憶猶新,可謂身猶在旁,言猶在耳。

4月9日早晨,正在鳳山公園和球友們激烈對陣羽毛球賽事的時候,表兄晉平一陣急促的來電手機鈴聲響起,肯切坦誠的言語,中斷了“雷打不動”的運動。“表弟你好,中午鹹亨酒店商議給老爺子著書立說的事,請盡量到場。” 不由分說地答應後,如夢初醒的我,終于意識到“再也沒有推頭了,再不動筆恩情都快黃了!”

撷取二三事,尺幅難千裡。庸庸才思,寥寥數語,權洩惦念之苦,且譴追憶之郁。

一條撕心訊

2016年5月,雖然已是夏日節令,但天氣還是十分反常,氣溫或涼或熱跌宕起伏。

28日下午,離石城區的頭頂濃雲密布,狂風大作,大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迹象。5時許,愈發陰沉壓抑的天氣,讓傍晚時分來得比平時早了一些,街頭盡是行色匆匆的趕路人。

在機關碼字的我,突然接到妻子打來的電話,手機那頭低沉撕裂、泣不成聲的語調,讓我頓生不祥之兆,想方設法穩住情緒後,妻子說出了舅父辭世的消息。

猝不及防的噩耗傳來,無異于當頭一棒,讓我瞬間懵圈找不着北,“太突然了,怎麼前幾日還好好的在北京看病,說走就走了啊?!”我二話沒說扔下手中的工作,三步并作兩步,徑直跑向表兄晉平設立在市商務局家屬樓上的辦事處。

臨時成立的治喪小組已經在那裡善後議事了,目之所及,個個都是市直機關興縣籍的“頭頭點點”,人人表情凝重。見此情景,我早已欲語淚先流,默不作聲躲到另一面等待“安排任務”了。

一句暖心話

憶妻舅,最憶是寬厚。窮民富人無“先後”,鄉下城裡不“折扣”。

妻舅膝下育有齊頭并進的三個兒子,一直心心念念有一個女兒圍繞身邊。

兄妹情深的嶽母,是農村中少有的聰慧型女人,家裡家外起碼能頂多半邊天,勤勞緻富不在話下,堪稱周邊的“女強人”。看破了兄長的心思後,從讀高中開始便把小女兒呂玉珍,托付給在離石工作的兄長照顧培養。

妻舅自然十分喜歡這個懂事的外甥女,關愛有加,視如己出。

印象最深,也讓我終生感動的是,當初與他的外甥女呂玉珍,找對象來往時,其時尚在方山縣委書記任上的他,了解到我家境一般,在離石貧無立錐之地,但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情況時,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外甥女的立場上,堅決支援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我們,盡快談婚論嫁喜結連理。

“嫁人嫁心不嫁财,交友交心不交利。炳中這後生,條件一般,但文質彬彬,有志氣,肯吃苦,努力工作,‘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有志者事競成,嫁給他保準會得到幸福的!” 直到現在,那時他曾經說過的,胸懷寬廣豁達大度,閃爍着智慧光芒,蘊藏着人生哲理的話語,依然時時萦繞盤旋在耳畔。

把外甥女視為“掌上明珠”的妻舅,在涉及外甥女的談婚論嫁上,能夠做到“一錘定音”果斷拍闆,足見其胸襟和眼力非同一般。(在事關外甥女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上,讓他這個當舅舅的人參考“做主”,實在是“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怎一個“難”字了得!)

現在想來,我和妻子結婚二十四年,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生兒育女同心同德,經營着平安和順溫馨如意的生活,也算給妻舅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碗紅燒肉

剛結婚時,我們的條件比較差,粗衣粝食,清湯寡水,雖然沒有到了“思食則不能飽其饑,思衣則不能蔽其體”的地步,但“吃香的喝辣的穿好的戴貴的”,對于我們還是奢望。

向來有“扶上馬送一程”情懷的妻舅和妗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每到逢年過節,再忙也要招呼我們去吃頓飯,其實則是給我們改善生活。與其說是家常便飯,不如說是精心張羅的一桌好飯,說是葷素搭配,實則大魚大肉,有碗有碟,既講數量,更求品質。

當然了,一碗紅燒肉是鐵定的選項!其用心良苦,真誠相待之情,可見一斑。 “炳中,你人高馬大,酒量飯量都大,專門給你做了一碗老家的紅燒肉,一定要吃好喝好!”娓娓道來掏心掏肺的話,“餘音繞梁,不絕于耳”。

飯中,怕我因是“新上門的戚”,而感到拘謹,細緻入微的妻舅和妗子,總是主動地提起幽默風趣的話題,不時地問長問短,詢問我的工作生活情況,并不住地往我碗碟裡添菜夾肉。

一頓飯下來,僅僅是深深的關愛、濃濃的親情,就能讓肚子滿滿當當。

一個“可理可不理”的外甥女婿,一位“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市級上司,一碗盛滿親情的紅燒肉,一片赤誠待人的玉壺冰心,師者風骨、長者風範令人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一方菜園子

“咱是農民出身,咱家祖祖輩輩也都是農民,務地種糧咱是老手,條件再好也不能自廢武功。現在休息了,有時間了,拾掇拾掇菜園子,品味品味勞動果實,這也叫憶苦思甜不忘本嘛”

“白首卧松雲”的妻舅,從上司崗位上退下後,開始了他“歸園田居”般的生活。

他的小小院落,成了他的發揮餘熱的“主戰場”。不大的院子,菜園子就占了一大半,鞠一捧故鄉的泥土,搬一袋老家的農家肥,翻地、整畦、育苗、澆水、施肥、采摘......,春夏秋三季,全流程親曆親為,滿頭大汗,樂此不疲。

每到夏秋之交,偌大的市委家屬院,“風景這邊獨好”,青菜滴翠,果實滿園,怡然自得,嫣然世外桃園。

“舒展舒展老胳膊老腿,回憶回憶在土地裡刨食的日子,這也是一種解甲歸田,告老還鄉的感覺嘛!”“捧起黑黑的家鄉泥土,仿佛捧起理想的希冀。”妻舅一生執念的“三農”情結,注定了他一生“我深深地愛着你,這片多情的土地。”

多年來,他的足迹遍布呂梁的田間地頭,農家民宅。特别是,始終牽挂着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高家村父老鄉親受益的老棗樹改良,新棗樹栽植,紅棗烤房項目等等,就是他嘔心瀝血,大聲疾呼争取投資的結果。

一片好名聲

人民情懷,百姓視覺,和群衆打成一片,是妻舅一生做官為人的鮮明個性和耀眼标簽,但性格養成卻來自于積德行善明禮知恥的祖傳教化。

妻舅出身農村,從小吃苦耐勞,練就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性格。

可以說是,挑水擔糞種莊稼,樣樣都會;澆地鋤草栽棗樹,門門精通。

生于“名門望族”的妻舅天賦異禀,智商甚高,學習刻苦勤奮,成績名列前茅,青年時代便一舉考入當時号稱晉西北的黃浦軍校—五寨師範。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妻舅從高家村公社的普通幹部做起,先後擔任過公社書記、副縣長、縣長、縣委書記、呂梁行署顧問,一路走來、風雨兼程,邊學邊幹、邊幹邊學,飽經滄桑、曆盡艱辛,走遍呂梁、閱人無數,知人識人的名聲早有耳聞,在治家教子上樹家規、嚴家教、傳家風,堅持高标準、硬要求的說法也廣為流傳。

“從農村來,到農村去”是妻舅一輩子的工作生活寫照。

在位時,關注的農業最多,關心的農村最多,關愛的農民也最多,直至從市級分管農業的上司崗位上退休。農民出身,一步步“萬丈高樓平地起”,幹成呂梁響當當大人物的妻舅,與生俱來就有“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

一生存仁愛之心、寬厚待人的高尚品格,為世人所稱道。尤為感動的是,一直把我這樣“三十功名塵與土”别無長物的外戚當作他家的“座上賓”。

政聲人去後,民意閑談中。妻舅做了大半輩子官,堅持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準則,胸懷大局,敢作敢當,正值正念正能量,令人肅然起敬!

大境界才有大氣象,大格局才能有大作為。由于職業的原因,本人這麼多年“浪迹天涯”,未曾風聞過妻舅的半點負面影響,相反聽到最多的是,“老王公道正派,心裡裝着老百姓,眼裡全是幹不完的事,真是一個難得的好官好人啊。”

正所謂:“朗朗乾坤存正氣,浩浩青史留美名。”

一世未了情

躺子也中槍!最近幾天,因為清徐的韻達快遞員感染新冠肺炎,且疫情大有擴散蔓延的勢頭,全省各地風聲鶴唳聞令而動。

“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本人(4月12日收到韻達快遞)也遭“連坐”,按照政府指令,被要求“7+5”居家隔離。

凡事辯證地看,都有兩面性,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有時看似壞事,也能變成好事。所謂“禍兮,福之所倚”,道理其實一樣。

平日裡象“風車車”不停轉的我,被強制按下“暫停鍵”後,反倒有了“我的時間我做主”的感覺。心如止水,氣定神閑,有了思考人生、回憶往事的“空窗期”,正好“添齊補平”遲來的“追思”。

說實話,早就應該,也早有寫點東西,紀念他老人家擡愛扶助之恩的想法了,隻是惰性使然“空令歲月易蹉跎”,遲遲沒有動筆而已。

原因在于,一是自己雖長年舞文弄墨,有資深記者之名,但要把他老人家生前顧全大局的高風亮節,克己奉公的赫赫之光,鬥重山齊關心提攜後輩成長的光輝形象,生動具體真切地表現出來,水準實在有限,文筆尚還粗淺,生怕力不從心辱沒了他“德高望重聲名遠,品正行端美譽傳”的好名聲;二是生命之中,盡管與妻舅的交集有十八年之久,但真正走進妻舅生活中的時間和事情,還是少之又少極其有限。且大多是些家長裡短,人情世故方面的事。

更主要的是,和他有關聯的時候,他用人格、智慧、膽識、擔當鑄就的對黨忠誠、執政為民的政治生涯行将結束,用真誠、坦蕩、樸實、厚道寫就的人生精彩華章已近尾聲,擔心“下半場”裡沒“重頭戲”,還原不了他老人家仁愛慈祥,助人為樂,勞苦功高的凡人品質,動筆的念頭在誠惶誠恐惴惴不安中,一再“擱淺”。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斯人已去、不複可遇,美德常駐、精神永存,長歌當哭、恩情未了......

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日星期三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