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開船喽!6月24日,承載市民、建設者的通州、香河船隻相向緩緩駛過楊窪船閘,标志着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裡實作通航。在疫情防控條件允許後,市民乘遊船到河北的願望将得以實作。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建有甘棠、榆林莊和楊窪三個船閘。2019年10月3日,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正式實作旅遊通航。2021年6月,甘棠閘至市界28.7公裡河道實作旅遊通航。如今,随着沿線船閘、碼頭建設、5A景區建立、跨省際水運啟動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等推進,京杭大運河京冀遊船互聯互通的目标也如期完成。
作為京冀交界處的重要水利設施,楊窪船閘的建成打通了大運河京冀段水路運輸最後一個斷點。從位置上看,楊窪船閘位于京冀交界處,楊窪船閘以下至市界為北京市、河北省界河,左岸為北京、右岸為河北,是名副其實的“京畿水上門戶”。
北京市水務局一級巡視員張世清介紹,随着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全面完成,甘棠船閘、榆林莊船閘、楊窪船閘等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大運河北京段下遊28.7公裡的兩岸“顔值”再更新,“一軸、兩帶、兩山、十三節點”的運河風景線逐漸形成,築山造景、山水相望的田園風光成為大運河畔的又一處網紅“打卡點”。
大運河通航,給京冀兩地水上交通運輸業帶來新要求。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水路運輸管理處副處長袁永軍介紹,大運河京冀遊船互聯互通,标志着北京市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航道,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水上旅遊運輸。
未來,京冀兩地将整合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河北香河潮白河大運河國家濕地公園等優質資源,以大運河為主線,輻射沿線各地,共同開發包括水上觀景、船上商務、岸上漫步、非遺展示、沿途采摘、營地休憩、沿河騎行等“運河遊船+”主題遊線路,建構大運河(京冀段)旅遊帶。閱讀全文>>>
北京中考首日考試已結束,在緊張、有序的考試現場,留下了許多暖心瞬間。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多個考點在做足防疫安排的同時,也針對學生特殊情況提供暖心舉措;送考老師、交警等“陪考團”在烈日下堅守,陪伴着考生們踏上“戰場”。
記者在東直門中學考點現場見到,一名拄着拐杖的考生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考點,東直門中學老師王博接過該考生書包,送她進入考場。
“班主任已經跟我們溝通好了。”東直門中學考點的老師介紹,大約一周前,該名考生在家不小心受傷,今天到達考場後,老師王博帶受傷考生去備用考場存包,然後由校醫“接棒”,單獨走綠色通道,減少停留。
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學考點門口,記者看到,在距離校門口100米左右的地方,學校設定了考生專用通道和真空區,隻允許考生進入。學校附近道路還有交警現場維持秩序。在通道内側,學校設定了考場布置圖和學校平面圖展闆,友善學生檢視。
“沉着冷靜,馬到成功。”在校門口處,文彙中學多名教師身穿紅色短袖,手舉“開門紅”“逐夢之路所向披靡”“旗開得勝金榜題名”等智語。每當有學生進入考場,校門口的教師便會高喊“加油”“文彙學子開門紅”,并比出加油的姿勢,為考生們加油鼓勁。
在第十一中學考點現場,有不少前來送考的家長,也有考生騎着共享單車獨自來到考點考試。送考的李女士身穿一襲紅色旗袍,她表示,“對孩子沒什麼要求,就保持好心态,正常發揮。”閱讀全文>>>
△北京東城區夕照寺街,交警和輔警在北京市第五十中學考點外執勤,一位家長向交警道謝,交警敬禮回應
△北京市第五十中學考點外,送考老師囑咐學生“放松心态”
△北京市第十七中學賽洛城校區考點,老師在烈日下指揮考生進入考場
丹東一女子駕車帶父親外出拿藥,因健康碼黃碼被攔,隻女子一人有社群開具的證明。父女二人和民警發生沖突,随後該女子被行拘10日,其父因涉嫌襲警罪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此事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涉事父女未服從防疫要求”和“此事件涉嫌防疫加碼”的不同觀點發生碰撞,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其實,深究此事細節便可知,這樣的事情原本不應該發生。社群可以為涉事女子開證明,且表明對其情況很了解,顯然也完全可以給其父親開具同樣的證明。事實卻是,沒有開。這個過程,無論是社群的疏忽 ,還是涉事女子的大意,都表明防疫的一些細節要求,可能在很多人腦海裡并沒有統一認識到位。
此事的另一個細節,同樣值得深思。涉事女子帶着沒有社群證明且健康碼為黃碼的父親,到了第三個卡口才被攔截。這說明不同卡口的執勤人員,對防疫規定的把握尺度并不統一。有的“松”一些,就過去, 有的“嚴”一些就擋住了。到底哪個是對的,到了現實當中和基層具體的執法人員那裡,也還是存在标準不統一的問題。
關鍵時候,讓人順利拿藥看病,不耽誤治療,是防疫該有的溫度;嚴格執行防疫規定,堵住防疫漏洞,也是執勤人員盡責的展現。這裡并無好壞之論,重要的是,如果各個環節的相關人員對防疫規定了解、認識不統一,就會由此造成防疫風險以及沖突沖突的産生。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警示,一些防疫規定、相關防疫舉措,在具體制定環節,還需有更細緻的表述,更具細節的安排,切忌規定“大而化之”,舉措“粗線條”,以細密嚴謹的防疫安排,周到周全的防疫規定,給大家明确的預期,如此才能防止一張社群證明開與不開帶來的後續諸多問題。
說到底,防疫的任何細節都不應忽略,一處不到位,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細節裡有魔鬼,細節裡有漏洞,而我們防控好疫情,保持平穩如常的社會生活的密鑰也藏在細節裡。瞪大眼睛,做好細節功夫,才能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閱讀全文>>>
歐洲理事會已決定給予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歐盟候選成員國地位。這一行為意味着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倒向“西方”的選擇,初步獲得了“西方”的認可。但即使被确認為候選國,這兩個國家最終能否入盟還未可知。新的“陣營化”或許正在歐洲崛起。
根據歐盟的入盟流程,被确認為候選國,隻是入盟的第一步,最終能否入盟,以及何時入盟依然是不得而知的未來。畢竟此前已經獲得候選國資格的國家已經有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和土耳其。這5個國家已等待多年,仍未成為歐盟正式成員。
其實,此事更具地緣政治意義的是,歐盟的立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重新開機入盟程式,願意接納新的候選國。
自2013年克羅地亞入盟以來,歐盟就基本停止了接納新成員的程序。是以,歐盟接納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兩國成為候選成員的地緣政治意義,值得“多看一眼”——無論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最終是否以及多久入盟,成為候選國本身意味着歐盟不再顧及俄羅斯的利益和安全考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幾乎同一時期提出入盟申請的國家還有格魯吉亞,但是未能獲得歐盟候選國身份。格魯吉亞國内的政治經濟改革未能獲得歐盟的滿意。同時,格魯吉亞與任何一個歐盟成員都不接壤的現實,顯然令其更處于俄羅斯的引力範圍内,對歐盟隻能隔海相望。接納格魯吉亞入盟,則會讓歐盟背負上難以承受的政治、經濟與外交代價。
烏克蘭、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今年同時申請加入歐盟,是國際政治上的大事件,是地緣政治格局變動的突出表現。這表明,新的“陣營化”正在歐洲崛起,緩沖區、灰色地帶等為大國外交轉圜的地理空間正在逐漸消失。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閱讀全文>>>
SPP是由美國國民警衛隊和外國合作夥伴間就應對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進行交流合作的計劃,實際卻成了美國政府介入他國事務、拓展區域霸權的便利工具。最近,尼泊爾宣布停止推進與該計劃的合作,預示着美國的“鬼鬼祟祟”把這碗“熱豆腐”搞砸了。
由于“山高水遠”,且SPP是個表面上看起來“人畜無害”、又早已運作多年的舊架構——其自2015年至今,長達六七年的“水下推動”并沒有引起方方面面過多關注。甚至,直到中美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美國“印太戰略”博弈加劇,尼泊爾方向的競争受到重視,多數人也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國主導的“千年挑戰計劃”(MCC)上。
然而,或許是被2月27日尼泊爾國會輕而易舉通過MCC的“勝利”所鼓舞,此後幾個月間美國政要便“着魔一般”魚貫到訪,并過于殷勤地推銷SPP,焦急之态溢于言表,且作出了越來越多足以引起尼泊爾朝野警惕和相關各方關注的“小動作”。
“草案文本”洩露後,許多尼泊爾人更是一下聯想起“冷戰”期間美國中情局(CIA)等機構在尼泊爾境内大搞“國中之國”,支援、庇護、資助和訓練“藏獨”分子,利用尼泊爾為反華基地,給該國造成的巨大損失和屈辱。這也是導緻尼泊爾國内反SPP情緒在短時間内席卷社會各界、朝野各黨乃至軍政各部門的根本原因。
而今,深刻體會到國内反對SPP情緒之高漲的政府和總理,急于将推動SPP的責任推給前總理奧利。一名尼泊爾國會辦公室匿名負責人則透露,鑒于11月議會選舉前的嚴峻形勢,政治顧問們已要求總理和閣員在此之前“謹言慎行”,不要“為了一項有争議的協定損害選舉前景”。
在此情勢下,把一碗“熱豆腐”搞砸了的美國,也隻能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咽:6月23日美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發表聲明,稱“任何國家都有權自己選擇加入或不加入SPP,隻消知會一聲就好了”。閱讀全文>>>
編輯 李佳蓉 設計 甲晨晨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