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治沙人:創造世界奇迹,鑄就駱駝精神

作者:科學人文線上

20世紀50年代,為配合内地與西北交通大動脈建設,來自中科院、鐵道部、林業部的科技工作者齊聚甯夏中衛縣沙坡頭地區,共同研究如何防治鐵路沙害。誰也沒料到,這項工作竟然持續了30多年,前後五代人駐守在沙坡頭日以繼夜地奮鬥,最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完美解決了鐵路沙害這一令人生畏的難題。沙坡頭治沙工程也成為世界公認的“人類治沙奇迹”。陳舜瑤先生創作的《沙都散記》是記錄這一曆程的經典作品,影響廣泛。該書第三版已納入“大學科普叢書”第二輯正式出版,序言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原院長王濤研究員所作,摘編如下,以飨讀者。

中國治沙人:創造世界奇迹,鑄就駱駝精神

1988年9月的一個周日下午,陳舜瑤先生敲開了我的家門,這是在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行政小院由倉庫改建的供新近到職研究所學生家庭暫時居住的一間房子。陳先生說明了來意:她寫的《沙都散記》基本脫稿了,稿件主要是記錄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幾代治沙人曆經30年,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的沙坡頭地區,開展標頭—蘭州鐵路沙害防治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成果,以及其中的精神和理想。由趙興梁先生、劉恕先生等建議,她希望了解年輕群體對沙坡頭防沙工程和沙漠科學的認識。按陳先生的标準,剛博士畢業的我屬于“第五代治沙人”。陳先生與我談話一個半小時,特别提到她對前幾代治沙人的敬佩。臨别時對我說,你們年輕人趕上好時光,要向老同志們學習,為沙漠事業多做貢獻。1999年7月,陳先生送我一本簽名的《沙都散記》,并再次囑咐說,希望能從幾代治沙人的精神和業績中擷取信心和力量。我多次通讀這本書,書中的許多前輩在現實生活中對我們年輕人言傳身教,使我從中感悟到在艱苦環境中做艱苦的工作需要特别的精神和充實的理想,這也是指導、鼓勵和幫助我博士研究所學生畢業後一直以蘭州為大學營,從事沙漠和沙漠化研究與實踐的最好的教科書。

轉眼又一個30年過去了,根據劉恕先生的提議,科學出版社将出版第三版《沙都散記》,希望更多的年輕讀者從中了解鐵路防沙的科學知識和勤奮創業的科學精神,了解中國沙漠科學從沙坡頭起步的光榮曆史和先驅人物,特别是要将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可以稱之為“駱駝精神”——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

前幾代治沙人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響應黨的号召,到邊疆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們滿懷理想和熱情,為祖國的防沙治沙事業、為沙漠科學的開拓發展,奉獻了青春、智慧乃至生命,做出了可以彪炳史冊的功績,并使流沙固定理論和技術一直領先國際水準,使沙漠和沙漠化研究和實踐位于世界前列。其中,有從東北來到西北指導工作的劉慎谔先生、朱濟凡先生,有來自南方紮根西部的李鳴岡先生、趙性存先生等;有從蘇聯留學回國直接參加中科院治沙隊的朱震達先生、劉恕先生和田裕钊先生;以及整個團隊西遷至沙坡頭和蘭州安營紮寨的,如中國科學院原沈陽林業土壤研究所生物組的劉媖心、黃兆華和陳隆亨等先生由東北來到沙坡頭,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理所朱震達先生帶領沙漠研究室團隊由北京來到蘭州參與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沙都散記》中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總結,對年輕群體是很好的教育和啟迪,即:無論做什麼事情,精神和理想是動力的源泉。

60多年來,在幾代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中國沙漠科學從無到有,在填補學科領域空白并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創新性和系統性的理論進展以及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實踐成果,極大地充實了這一門科學。沙漠科學是将受風沙災害的區域作為完整的生态環境社會經濟綜合體,開展防沙治沙和資源利用研究的一門科學;是一個有宏觀地域性、學科綜合性和應用實踐性的學科領域。沙漠科學為西部地區水、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風沙災害和沙漠化土地防治、經濟社會建設和生态環境修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了獲得過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在内的榮譽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數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林草局有關研究所為主體的國家級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機構,彙集了一批優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學家,建立了大陸比較完整的沙漠科學及其研究體系,在風沙實體與沙漠環境、沙漠形成演變與全球變化、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沙區資源利用、生态環境修複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和資料。在全國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區建成了一批長期野外觀測試驗研究站(點),為國家在有關沙漠資源開發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決策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60多年來沙漠與沙漠化科學研究和實踐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群眾、科技界和國際同行的普遍認可。

30年前,陳舜瑤先生寫道:第五代治沙人是嗆着迎面風沙走上沙丘的,他們有時被朔風吹得搖晃一下,或者被粉沙迷了眼,但終于鼓着勇氣走上來。30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高興地向陳先生彙報:第五代治沙人和第六、第七代都“走上來”了,他們秉承前幾代治沙人的精神,以前輩為榜樣,繼續戰鬥在祖國的風沙第一線。他們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在地球表層科學的理論架構下,圍繞幹旱、半幹旱風沙區生态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開展沙漠環境與演變、風沙運動規律與風沙地貌、沙區生态環境與資源開發利用、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風沙災害與防沙治沙工程等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為西北風沙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态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沙都散記》成書于30年前,一方面是為前幾代沙漠人的精神和業績樹立一座豐碑,另一方面是教育後來者要繼承發揚這種“駱駝精神”。正如陳舜瑤先生所期望的:比起前幾代,第五代治沙人也許是較幸運的,他們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多數是研究所學生和大學畢業生。他們适逢開放和改革的時代;他們有前輩人的指引和扶助,有幾代奮鬥所創下的業績和基礎,他們可以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向更高的目标邁進。第五代治沙人和沙漠學工作者任重道遠,漫長的科學之路正期待着他們去攀登,他們前程遠大。在這裡,我想代表第五、第六、第七代治沙人表示,我們非常榮幸地肩負着陳舜瑤先生的殷切期望,傳承“駱駝精神”,努力和奉獻,為大陸的沙漠科學的發展、沙漠化的防治、風沙災害的治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王濤

2020年10月于蘭州

本文摘編自《沙都散記》(陳舜瑤著)第三版序,序言作者為王濤,标題和内容有調整。科學創造未來,人文溫暖世界。在科技引領發展的時代,與您共同關注科技史、科技哲學、科技前沿與科學傳播,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人文線上,創造有價值的閱讀!歡迎關注、點贊、留言、轉發、參與贈書活動,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今日好書推薦

中國治沙人:創造世界奇迹,鑄就駱駝精神

20世紀50年代,為配合内地與西北交通大動脈建設,來自中科院、鐵道部、林業部的科技工作者齊聚甯夏中衛縣沙坡頭地區,共同研究如何防治鐵路沙害。誰也沒料到,這項工作竟然持續了30多年,前後五代人駐守在沙坡頭日以繼夜地奮鬥,最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完美解決了鐵路沙害這一令人生畏的難題。沙坡頭治沙工程也成為世界公認的“人類治沙奇迹”。

本書作者深入沙坡頭,忠實記錄了治沙的曲折曆程。全書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義無反顧知難而上的愛國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突破創新的科學精神,總結了治沙經驗和規律,傳遞了生态環保理念,對大陸環境保護與治理乃至“生态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适合社會公衆閱讀,也是生态環保工作者的參考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