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治沙人:创造世界奇迹,铸就骆驼精神

作者:科学人文在线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内地与西北交通大动脉建设,来自中科院、铁道部、林业部的科技工作者齐聚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地区,共同研究如何防治铁路沙害。谁也没料到,这项工作竟然持续了30多年,前后五代人驻守在沙坡头日以继夜地奋斗,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完美解决了铁路沙害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沙坡头治沙工程也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治沙奇迹”。陈舜瑶先生创作的《沙都散记》是记录这一历程的经典作品,影响广泛。该书第三版已纳入“大学科普丛书”第二辑正式出版,序言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原院长王涛研究员所作,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治沙人:创造世界奇迹,铸就骆驼精神

1988年9月的一个周日下午,陈舜瑶先生敲开了我的家门,这是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行政小院由仓库改建的供新近到职研究生家庭暂时居住的一间房子。陈先生说明了来意:她写的《沙都散记》基本脱稿了,稿件主要是记录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几代治沙人历经30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开展包头—兰州铁路沙害防治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其中的精神和理想。由赵兴梁先生、刘恕先生等建议,她希望了解年轻群体对沙坡头防沙工程和沙漠科学的认识。按陈先生的标准,刚博士毕业的我属于“第五代治沙人”。陈先生与我谈话一个半小时,特别提到她对前几代治沙人的敬佩。临别时对我说,你们年轻人赶上好时光,要向老同志们学习,为沙漠事业多做贡献。1999年7月,陈先生送我一本签名的《沙都散记》,并再次嘱咐说,希望能从几代治沙人的精神和业绩中获取信心和力量。我多次通读这本书,书中的许多前辈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年轻人言传身教,使我从中感悟到在艰苦环境中做艰苦的工作需要特别的精神和充实的理想,这也是指导、鼓励和帮助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以兰州为大本营,从事沙漠和沙漠化研究与实践的最好的教科书。

转眼又一个30年过去了,根据刘恕先生的提议,科学出版社将出版第三版《沙都散记》,希望更多的年轻读者从中了解铁路防沙的科学知识和勤奋创业的科学精神,了解中国沙漠科学从沙坡头起步的光荣历史和先驱人物,特别是要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之为“骆驼精神”——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前几代治沙人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满怀理想和热情,为祖国的防沙治沙事业、为沙漠科学的开拓发展,奉献了青春、智慧乃至生命,做出了可以彪炳史册的功绩,并使流沙固定理论和技术一直领先国际水平,使沙漠和沙漠化研究和实践位于世界前列。其中,有从东北来到西北指导工作的刘慎谔先生、朱济凡先生,有来自南方扎根西部的李鸣冈先生、赵性存先生等;有从苏联留学回国直接参加中科院治沙队的朱震达先生、刘恕先生和田裕钊先生;以及整个团队西迁至沙坡头和兰州安营扎寨的,如中国科学院原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生物组的刘媖心、黄兆华和陈隆亨等先生由东北来到沙坡头,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所朱震达先生带领沙漠研究室团队由北京来到兰州参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都散记》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对年轻群体是很好的教育和启迪,即:无论做什么事情,精神和理想是动力的源泉。

60多年来,在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学科领域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这一门科学。沙漠科学是将受风沙灾害的区域作为完整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体,开展防沙治沙和资源利用研究的一门科学;是一个有宏观地域性、学科综合性和应用实践性的学科领域。沙漠科学为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风沙灾害和沙漠化土地防治、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获得过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内的荣誉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数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草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大陆比较完整的沙漠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修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建成了一批长期野外观测试验研究站(点),为国家在有关沙漠资源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60多年来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技界和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

30年前,陈舜瑶先生写道:第五代治沙人是呛着迎面风沙走上沙丘的,他们有时被朔风吹得摇晃一下,或者被粉沙迷了眼,但终于鼓着勇气走上来。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高兴地向陈先生汇报:第五代治沙人和第六、第七代都“走上来”了,他们秉承前几代治沙人的精神,以前辈为榜样,继续战斗在祖国的风沙第一线。他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地球表层科学的理论框架下,围绕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开展沙漠环境与演变、风沙运动规律与风沙地貌、沙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风沙灾害与防沙治沙工程等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为西北风沙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沙都散记》成书于30年前,一方面是为前几代沙漠人的精神和业绩树立一座丰碑,另一方面是教育后来者要继承发扬这种“骆驼精神”。正如陈舜瑶先生所期望的:比起前几代,第五代治沙人也许是较幸运的,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多数是研究生和大学毕业生。他们适逢开放和改革的时代;他们有前辈人的指引和扶助,有几代奋斗所创下的业绩和基础,他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第五代治沙人和沙漠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漫长的科学之路正期待着他们去攀登,他们前程远大。在这里,我想代表第五、第六、第七代治沙人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地肩负着陈舜瑶先生的殷切期望,传承“骆驼精神”,努力和奉献,为大陆的沙漠科学的发展、沙漠化的防治、风沙灾害的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涛

2020年10月于兰州

本文摘编自《沙都散记》(陈舜瑶著)第三版序,序言作者为王涛,标题和内容有调整。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人文在线,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参与赠书活动,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今日好书推荐

中国治沙人:创造世界奇迹,铸就骆驼精神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内地与西北交通大动脉建设,来自中科院、铁道部、林业部的科技工作者齐聚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地区,共同研究如何防治铁路沙害。谁也没料到,这项工作竟然持续了30多年,前后五代人驻守在沙坡头日以继夜地奋斗,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完美解决了铁路沙害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沙坡头治沙工程也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治沙奇迹”。

本书作者深入沙坡头,忠实记录了治沙的曲折历程。全书反映了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知难而上的爱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突破创新的科学精神,总结了治沙经验和规律,传递了生态环保理念,对大陆环境保护与治理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适合社会公众阅读,也是生态环保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