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作者:蘆雨曆史故事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時代,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實屬當時世界第一大國,直至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大唐氣數由盛轉衰。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安祿山此人野心勃勃,作為玄宗之時最有實力的藩将,憑借一己之力耗盡大唐氣運,确實是非平常人可以成就,但若是不幸遇到這一位名将,安祿山絕不敢反,此人就是唐朝第一名将:王忠嗣。

忠良之後,年少成名

唐朝名将荟萃,熟知的十大名将中有衛國公李靖、“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王忠嗣此人卻并未頻繁出現在我們視野當中。然而依照實力而言,王忠嗣卻是唯一一個可以震懾住藩将安祿山的一員虎将。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王忠嗣本人是忠良之後,其父王海賓以骁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至王忠嗣九歲時,戰死于吐蕃松州保衛戰中,唐玄宗念在其父的忠烈之舉,命人将他接入宮中撫養,收為假子。

玄宗曾言道,“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将之。”坦言将其看做漢将霍去病遺孤,承諾成年之後給他封将,同時賜名為忠嗣。與當時還是忠王的李亨交好,這也為他後來的結局埋下了隐患。

漸漸地王忠嗣長大了,也繼承了其父的軍事才能,在軍事上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常與玄宗談及兵法時,雖沉默寡言卻也應對流暢自如,滔滔不絕,一語中的,直擊要害,唐玄宗直言:“爾後必為良将”。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唐玄宗在早年期間也是一位知人善用的明君,事實證明,他的确沒有看錯人,王忠嗣骁勇善戰,膽識過人,小小年紀便有名将之風。

公元733年,王忠嗣參加了他戎馬生涯的首場惡戰,僅率三百騎兵發動奇襲,率先提槍入陣,将數千敵軍斬殺于馬前,吐蕃衆軍倉皇逃竄,自此一戰成名。

又于公元738年,王忠嗣在唐軍寡不敵衆時,二戰吐蕃,單槍匹馬,身先士卒,“以所都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衆遂亂”,自此,唐軍士氣大振,吐蕃遂敗。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而後王忠嗣就如同利刃出鞘一般,勢如破竹,屢建奇功。戰吐蕃,震契丹,滅突厥,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公元746年,王忠嗣達到了他職業生涯的頂峰。

他同時兼任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方節度使,一人佩四方将印,從朔方到雲中,管理數千裡的邊境線,真正的封疆大吏,這即使是在唐朝曆史上諸多名将的前提下,也是極其少有的事情。

心系家國,無愧于心

不僅戰功赫赫,王忠嗣的為人也是首屈一指,王忠嗣年少時勇敢自負,奉行“将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等做了将領,卻能做事穩重,使邊境安甯,不無事生非。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曾對人說:“國家升平之時,為将者在撫其衆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意思是說:在國泰民安之時,作為一方将領首要職責隻是管理軍隊罷了,我不想借着國家的力量隻是為了牟取功名。

同時他治下嚴明,上司有方。每次出兵前,命人分發兵器給每一位兵士,寫上用者姓名,戰後收回,若遺失,可憑借此驗明身份進而治罪,是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因而他的軍隊總是士氣充盈,戰意盎然。

他愛護将領,謙卑自持,骁勇善戰,戎馬一生,從不以功勞自居,不以身份為傲,實乃一代良将,然而命運好像就是喜歡捉弄人,這樣一位驚才絕豔的名将之才,竟被唐玄宗活活逼死了。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帝王疑心,天妒英才

帝王大概是最難以琢磨的職位了,在壯年之時,總是寬以待人的,但随着年華老去,看着越來越優秀的皇子們、各懷鬼胎的權臣、虎視眈眈的藩将,帝王之心,也在漸漸發生變化。

唐玄宗也不例外,盡管作為開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他卻依舊沿襲了帝王的通病:偏執和疑心。被他疼愛重用幾十年的假子王忠嗣也終于觸到了這位“君父”的逆鱗。

公元747年,石堡城一戰是王忠嗣命運的轉折點。此時的玄宗已陷入帝王控制欲最強的時候,自負和疑心占據了他晚年的生活,王忠嗣和唐玄宗發生了首次龃龉。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玄宗命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石堡城,然而王忠嗣卻說石堡城是吐蕃重兵要塞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執意強攻,恐怕會損失慘重,建議玄宗先不要強攻,可以等待時機,巧取石堡城。

玄宗卻因為王忠嗣的“忤逆”震怒,并未聽取建議,轉而聽取了另一位将領董延光的攻城之法,命王忠嗣接應配合,王忠嗣明知此時攻城,無論是誰都是送死,然而皇命不可違,迫于無奈還是接下了軍令。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果然如王忠嗣所料,董延光首戰失利,損失慘重,卻将責任推卸到王忠嗣頭上,直言是他再三阻撓,延誤軍機,玄宗也認為此戰事敗北是王忠嗣的固執己見,第一次玄宗對這個優秀的假子産生了強烈的不滿。

看着玄宗的盛怒,王忠嗣明白,他與這位君父,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此事之後,王忠嗣的“好運”似乎也到了頭,倒黴事一件接着一件。

讒言加身,英年早逝

在王忠嗣任四方節度使時引起了另一個人的注意,宰相李林甫見王忠嗣膽識過人,本事過硬,害怕玄宗過于重用王忠嗣危害到自己的地位,同時王忠嗣又是玄宗假子,關系非同尋常,因而十分忌憚。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李林甫借石堡城玄宗對其的不滿,乘機進讒言,誣告王忠嗣勾結太子意圖謀反,甚至說王忠嗣在太子還是忠王時曾說:“吾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三司會審後将其定為死罪。

所幸其部下哥舒翰拼死向玄宗請罪,極力懇求,聲淚俱下,玄宗這才将其貶為漢陽太守,然而在草原上奔馳的烈馬怎能安心守在一隅享受安樂呢,不久之後王忠嗣終日抑郁,年僅四十五歲,便郁郁而終。

一代名将,幾十年的戎馬生涯抵不過帝王猜忌,抵不過官場的爾虞我詐。年少成為玄宗假子,被寄予厚望,成名後奔波于抵禦外敵,為家國而戰,他這一生倉促而短暫。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祿山不敢反

年少成名難得,更難得的是能夠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還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敏感,不僅如此,在任期間還多次提醒玄宗小心藩将之禍,尤其是安祿山,玄宗卻并未放到心上。

如果在安祿山發起安史之亂時,有這樣一位猛将在,恐怕大唐盛世還可以延續三百年,然而最後卻落得個郁郁而終的下場,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