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作者:芦雨历史故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时代,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实属当时世界第一大国,直至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大唐气数由盛转衰。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安禄山此人野心勃勃,作为玄宗之时最有实力的藩将,凭借一己之力耗尽大唐气运,确实是非平常人可以成就,但若是不幸遇到这一位名将,安禄山绝不敢反,此人就是唐朝第一名将:王忠嗣。

忠良之后,年少成名

唐朝名将荟萃,熟知的十大名将中有卫国公李靖、“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王忠嗣此人却并未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当中。然而依照实力而言,王忠嗣却是唯一一个可以震慑住藩将安禄山的一员虎将。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王忠嗣本人是忠良之后,其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至王忠嗣九岁时,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唐玄宗念在其父的忠烈之举,命人将他接入宫中抚养,收为假子。

玄宗曾言道,“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坦言将其看做汉将霍去病遗孤,承诺成年之后给他封将,同时赐名为忠嗣。与当时还是忠王的李亨交好,这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渐渐地王忠嗣长大了,也继承了其父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常与玄宗谈及兵法时,虽沉默寡言却也应对流畅自如,滔滔不绝,一语中的,直击要害,唐玄宗直言:“尔后必为良将”。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唐玄宗在早年期间也是一位知人善用的明君,事实证明,他的确没有看错人,王忠嗣骁勇善战,胆识过人,小小年纪便有名将之风。

公元733年,王忠嗣参加了他戎马生涯的首场恶战,仅率三百骑兵发动奇袭,率先提枪入阵,将数千敌军斩杀于马前,吐蕃众军仓皇逃窜,自此一战成名。

又于公元738年,王忠嗣在唐军寡不敌众时,二战吐蕃,单枪匹马,身先士卒,“以所都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自此,唐军士气大振,吐蕃遂败。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而后王忠嗣就如同利刃出鞘一般,势如破竹,屡建奇功。战吐蕃,震契丹,灭突厥,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公元746年,王忠嗣达到了他职业生涯的顶峰。

他同时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方节度使,一人佩四方将印,从朔方到云中,管理数千里的边境线,真正的封疆大吏,这即使是在唐朝历史上诸多名将的前提下,也是极其少有的事情。

心系家国,无愧于心

不仅战功赫赫,王忠嗣的为人也是首屈一指,王忠嗣年少时勇敢自负,奉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曾对人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意思是说:在国泰民安之时,作为一方将领首要职责只是管理军队罢了,我不想借着国家的力量只是为了牟取功名。

同时他治下严明,领导有方。每次出兵前,命人分发兵器给每一位兵士,写上用者姓名,战后收回,若遗失,可凭借此验明身份从而治罪,因此人人自勉,兵器充足,因而他的军队总是士气充盈,战意盎然。

他爱护将领,谦卑自持,骁勇善战,戎马一生,从不以功劳自居,不以身份为傲,实乃一代良将,然而命运好像就是喜欢捉弄人,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名将之才,竟被唐玄宗活活逼死了。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帝王疑心,天妒英才

帝王大概是最难以琢磨的职位了,在壮年之时,总是宽以待人的,但随着年华老去,看着越来越优秀的皇子们、各怀鬼胎的权臣、虎视眈眈的藩将,帝王之心,也在渐渐发生变化。

唐玄宗也不例外,尽管作为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他却依旧沿袭了帝王的通病:偏执和疑心。被他疼爱重用几十年的假子王忠嗣也终于触到了这位“君父”的逆鳞。

公元747年,石堡城一战是王忠嗣命运的转折点。此时的玄宗已陷入帝王控制欲最强的时候,自负和疑心占据了他晚年的生活,王忠嗣和唐玄宗发生了首次龃龉。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玄宗命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石堡城,然而王忠嗣却说石堡城是吐蕃重兵要塞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执意强攻,恐怕会损失惨重,建议玄宗先不要强攻,可以等待时机,巧取石堡城。

玄宗却因为王忠嗣的“忤逆”震怒,并未听取建议,转而听取了另一位将领董延光的攻城之法,命王忠嗣接应配合,王忠嗣明知此时攻城,无论是谁都是送死,然而皇命不可违,迫于无奈还是接下了军令。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果然如王忠嗣所料,董延光首战失利,损失惨重,却将责任推卸到王忠嗣头上,直言是他再三阻挠,延误军机,玄宗也认为此战事败北是王忠嗣的固执己见,第一次玄宗对这个优秀的假子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看着玄宗的盛怒,王忠嗣明白,他与这位君父,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此事之后,王忠嗣的“好运”似乎也到了头,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

谗言加身,英年早逝

在王忠嗣任四方节度使时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宰相李林甫见王忠嗣胆识过人,本事过硬,害怕玄宗过于重用王忠嗣危害到自己的地位,同时王忠嗣又是玄宗假子,关系非同寻常,因而十分忌惮。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李林甫借石堡城玄宗对其的不满,乘机进谗言,诬告王忠嗣勾结太子意图谋反,甚至说王忠嗣在太子还是忠王时曾说:“吾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三司会审后将其定为死罪。

所幸其部下哥舒翰拼死向玄宗请罪,极力恳求,声泪俱下,玄宗这才将其贬为汉阳太守,然而在草原上奔驰的烈马怎能安心守在一隅享受安乐呢,不久之后王忠嗣终日抑郁,年仅四十五岁,便郁郁而终。

一代名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抵不过帝王猜忌,抵不过官场的尔虞我诈。年少成为玄宗假子,被寄予厚望,成名后奔波于抵御外敌,为家国而战,他这一生仓促而短暂。

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身配四方将印,他若在安禄山不敢反

年少成名难得,更难得的是能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敏感,不仅如此,在任期间还多次提醒玄宗小心藩将之祸,尤其是安禄山,玄宗却并未放到心上。

如果在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时,有这样一位猛将在,恐怕大唐盛世还可以延续三百年,然而最后却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