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年輕人為什麼換不動手機了”話題被推上微網誌的熱搜榜,話題閱讀量一度超過2.3億,讨論量達1.4萬條。這個話題之是以引發人們的關注和讨論,毫不意外。
信通院的資料顯示,2022年1-5月,國内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08億部,同比下降27.1%。從資料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需求出現下滑态勢。事實上并非隻有“年輕人換不動手機”,而是使用者對智能手機已經不再追捧。

有部分網友認為,年輕人換不動手機的原因,主要還是“窮”導緻的,如果不是受“錢”的限制,還不是想換就換,話雖如此,但回到智能手機行業來看,根本原因還是手機廠商自身導緻的。
近幾年來,受到整個智能手機産業鍊因素的影響,螢幕、電池、攝像頭、晶片等供應鍊廠商對手機廠商越來越重要,這意味着會有越來越多的供應鍊廠商要從手機端賺錢,而手機廠商對此的議價能力并不高,因為一開始手機廠商向消費者端打出的創新旗号,某種程度上就是由跟手機元器件廠商共同推動的,比如曲面屏、折疊屏、“1億像素”、“骁龍XXX處理器”等,手機廠商需要這些新鮮的概念和技術來吸引消費者。
手機元器件更新的同時,也會帶來成本的提升,由此就會轉嫁到消費端,即智能手機價格上漲。
某“成本效益”手機廠商最初隻要2000元左右即可買到旗艦機,但是随着整體成本的上升,其價格一度突破到4000元以上,2000元隻能買到低配版的手機。
“藍廠”和“綠廠”的旗艦機價格同樣上漲明顯,過去價格普遍在3000元以内,如今旗艦機的價格已經突破到5000元以上,甚至比iPhone 13 mimi還貴。
當然,僅就性能而言,“藍廠”和“綠廠”的頂級旗艦機水準并不比iPhone 13 mimi差。可問題在于,其售價上漲的速度已經大大超過使用者的預期。現在花費3000元左右,隻能買到中低端機型。
短短幾年時間,安卓系手機廠商旗艦機的價格上升近2000元。如此奇高的售價,隻能讓年輕人望而卻步。
智能手機作為消費品,價格就是最大的制約因素,iPhone 13系列之是以暢銷,某種程度上也是受降低售價所推動。當消費者從華為、榮耀、小米、vivo、OPPO等品牌的手機一個個試過來後,最終可能還是想買一款價格合适的手機。
除售價因素外,影響使用者降低換新手機頻率的另一個因素是,手機行業創新乏力,這一點從螢幕端就有所展現,自從iPhone X的“劉海屏”推出後,手機廠商屢屢在螢幕上“做文章”,“滴水屏”、“挖孔屏”、曲面屏、折疊屏,光是螢幕就被手機廠商玩出了花。乍看之下,手機螢幕創新倒是沒錯,但與此同時卻帶來了價格上漲,折疊屏手機起初的售價超15000元,直到最近才回落到1萬元左右,但也遠遠高于正常手機售價。曲面屏手機的價格同樣高于普通手機。
手機廠商的另一大突破點是手機攝像頭,拍照是使用者使用次數最多的應用之一,使用者在社交網絡等應用上的行為,都離不開攝像頭。手機廠商的攝像頭也開始向“專業化”路線演進,即使用者不需要專業的拍攝技巧和水準,就可以拍出一張非常不錯的照片,手機廠商不斷增強了手機在這方面的功能,甚至還能拍出月亮,連普通的相機都沒這個水準。
然而,攝像頭的提升是無窮無盡的,手機廠商在這塊技術上的創新,已然超過了使用者對它的期待。當手機廠商提升拍照水準的同時,也提升了整體硬體的成本。
一方面,智能手機的外觀越來越相似;另一方面,新款智能手機所能帶給使用者的更新感也在減弱,對于很多人來說,換了新手機跟舊手機可能沒什麼差別,當然,換新的需求可能是手機卡頓、掉電、螢幕外觀損壞嚴重等,表現在具體性能上,手機所帶來的新鮮感沒了,這才是使用者不願意換新手機的主要原因。
有句廣告詞是“加量不加價”,而智能手機廠商表現出來的卻是“加量也加價”,使用者自然不樂意,由此也延長了換新機的周期,舊手機則是能用就用,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換新手機。
是以,真不是因為年輕人“窮”,而是手機“貴”,且遠遠超出消費者對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