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大公報創刊版面。(資料圖檔)
六月十七日,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自晚清迄今的一百多年曆史上,這卻成為一個記載了諸多屈辱而又見證無數榮光的特殊日子,貫穿了中國從積貧積弱到富強複興,跨越三個世紀的偉大曆程。
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大公報在天津創刊,從此揭開了一段報界傳奇的序幕。創始人英斂之在發刊詞中寫道:“本報斷不敢存自是之心剛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悅颠倒是非,總期有益于國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學術……以光我報章,以開我民智,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
當時的中國,正承受列強蹂躏,幾乎慘遭豆剖瓜分、亡國滅種之厄運。一八九五年,逞甲午海戰餘威,日本強行割占台灣島,在戰争中“立功”的桦山資紀被任命為首任台灣總督。也正是在這一年的六月十七日,桦山在台北正式成立“台灣總督府”,舉行所謂“始政典禮”,開始對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東倭胃口未足,西寇黑手又來。一九○○年六月十七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京津門戶洞開,最終首都淪陷,帝後西逃。繼《馬關條約》之後,《辛醜條約》又簽訂,喪權辱國,民不聊生。
可以說,大公報的創始先賢,從一開始,就深懷對國家落後、群眾愚昧的切膚之痛,憂心如焚,立志文章報國。此後,到吳胡張三駕馬車開啟“新記”時代,無論曆史風雲如何變幻,大公報始終秉承愛國丹心,站在國家利益與民族大義的立場,與侵華敵寇進行艱苦卓絕的不懈抗争,對腐敗苛政作毫不留情的鞭笞撻伐,不遺餘力地普及科學、倡導文明、啟蒙大衆,因而赢得讀者的普遍信賴與歡迎,“擔得起中國最好的報紙之聲譽”(胡适語)。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七日,大公報上海版發表《新生宣言》。( 資料圖檔)
至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七日,大公報上海版發表《新生宣言》,歡呼“解放戰争基本上業已完成勝利,全中國業已基本上獲得解放,帝國主義的勢力就将退出中國”,正式轉變立場,宣告大公報今後“确定是屬于廣大人民的了”。
新中國成立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國策,擺脫了百年來仰大國鼻息的境地。“六一七”這一日子,也一次次被賦予了新的璀璨亮色。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西北羅布泊大漠深處,第一顆氫彈的耀眼光芒、驚天巨響、升騰煙幕,轟動世界。中國擁有了應對核訛詐、核威脅的更強底氣,夯實了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石。次日,大公報在頭版整版報道了這一名副其實的“爆炸新聞”。
二○二一年六月十七日,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成功飛天,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标志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為期三個月的在軌駐留,也重新整理了中國人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紀錄。
二○二一年六月十七日,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發射,開啟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新征程。(大公報)
時隔一年,大公報迎來雙甲子華誕。而報慶之日,亦再度成為舉國同慶之時──八萬馀噸的福建号航空母艦,昂首下水。這不僅是中國第一艘國産電磁彈射航母,也是中國乃至亞洲、東半球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作戰軍艦。
二○二二年六月十七日,福建号航空母艦成功下水。(大公報)
巨鲸蹈海,氣貫長虹。回望一九○○年的“六一七”,十艘外國軍艦耀武揚威炮轟大沽炮台,北洋海軍購自德國的最大噸位巡航艦“海容”号被擄劫。兩相對比,天翻地覆之慨慷、人間正道之滄桑,盡在其中。
從氫彈光耀大漠,到“神十二”遨遊太空,再到福建艦乘風破浪,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鼈,遠可震懾宵小……一個個“六一七”,如同一串記載大國崛起的特殊密碼,同時也借由大公報獨一無二的一百二十年的版面,得以真實筆錄。甲午屈辱、庚子國殇,一去不複返。百馀年峥嵘歲月,三世紀風雨征程,正在接續波瀾壯闊的新篇章。
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的大公報發刊詞中,英斂之在結尾一句動情地寫下大公報對國家未來的期許:“但冀風移俗易,國富民強,物無災苦,人有樂康,則于同人之志償焉,鄙人之心慰已。”
環望今日之中國,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足以慰英公之心,足以償大公諸前輩之志。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