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取得引起極高關注度的的《長津湖》和《水門橋》系列電影。把已經過去幾十年的北韓戰争的慘烈搬上了銀幕,也讓現在的人們體會到了入朝作戰的艱辛和勝利的來之不易。

當看到志願軍在敵人強大火力的壓制下隻能被動挨打,死傷無數的時候,也讓無數人揪心不已。那時的中國軍事實力與美國的差距真的這麼大嗎?我們難道連一架像樣的飛機都沒有嗎?不是說蘇聯也參與了北韓戰争嗎?為什麼整個電影裡面沒有蘇聯的身影?作為當時的社會主義老大哥,他又在幹什麼?
在中國調集部隊準備援助北韓之前,中蘇已經就有關北韓戰争的相關問題達成了協定,由中國出兵,以陸軍參戰來援助北韓,而蘇聯則在大後方調動其強大的空中力量為志願軍取得制空權并提供火力支援。而現實的走向卻與協商相反,中央政府緊急動員40萬志願軍跨江入朝,而蘇聯的空軍力量卻遲遲未能到位,導緻了志願軍以血肉之軀直接面對美軍的鋼鐵洪流。在裝備不足,沒有空軍支援的前提下,我們的志願軍戰士隻能被動挨打,看着敵機嚣張地從頭頂飛過。
1950年的9月,在美國名将麥克阿瑟的率領下,聯合國軍發動了仁川登陸,摧枯拉朽般擊潰了北韓人民軍,将面臨亡國危險的南韓瞬間解救。随着戰争的進行,北韓部隊節節敗退,甚至一度丢失了首都平壤。危急關頭,金日成緊急向大陸和蘇聯求援。當時的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内十分困難,繼續參加大規模的戰争對國力的損害是巨大的,但唇亡齒寒,如果北韓被美軍所占領,那那帶給新中國的将是更為嚴峻的國際形勢。
對此中共中央決定緊急派兵入朝作戰,志願軍初到北韓,就在戰場上給予聯合國軍迎頭痛擊,将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擊退,一直到清川江以南,逐漸穩定了北韓的局勢,但也付出了近1萬人犧牲的慘烈代價。徹底擊碎了麥克阿瑟速戰速決的戰争構想。在打消了感恩節前占領全北韓全境的幻想後,聯合國軍改變了急于求成的戰争思路,在正面戰場的志願軍壓力陡增。
那年的冬天氣候十分惡劣,由于沒有制空權,志願軍的補給線經常被美軍炸斷,在補給極度缺乏的情況下,為了鞏固戰争成果,志願軍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戰役。而電影裡所描繪的長津湖戰役,就是第二次大規模戰役的組成部分。在完全喪失制空權,地面武器裝備又遠不及敵人的情況下,第九兵團調集15萬兵力,在零下30—40度的嚴寒中,于敵約10萬人殊死戰鬥二十餘日。并依靠着頑強的戰鬥意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打退了美軍最精銳的王牌部隊——第十軍。
據戰後統計,第九兵團此次作戰傷亡多達5萬人,其中因天氣原因,非戰鬥減員就達到了驚人的3萬。由此可以料想當時的作戰環境有多麼的惡劣。志願軍雖沒有蘇聯的武器支援,但在裝備等級和重型火力配置上,與聯合國軍也相差甚遠,但是他們依然以驚人的戰鬥意志給予敵軍迎頭痛擊。三十八軍更是靠頑強的意志連夜奔襲70公裡,搶先占領三所裡,像一顆釘子一樣将第八集團軍遲滞在戰場上。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意味着聯合國軍被全部驅逐出北韓東北部,一戰扭轉北韓的戰争态勢,也成為了北韓戰場上的拐點。這場力量懸殊的戰役震驚了世界。斯大林從長津湖戰役的勝利看到了志願軍的作戰意志以及戰争勝利的曙光,也促使他決定不再觀望,迅速調集空軍加入北韓戰場,期望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勝利。
蘇聯空軍加入後,制空權漸漸向我方傾斜,戰争伊始一邊倒地狂轟亂炸,已經越來越少出現。在蘇聯空軍的攻擊下,美國喪失了數以千架的戰機,在大陸西北部毗鄰北韓邊境一帶,形成了令美空軍談之色變的“米格走廊”。志願軍的後勤補給也能完整地送到前線戰士手中。由于蘇聯并沒有公開聲明加入北韓戰争,蘇聯的米格戰機換用了志願軍戰機的塗裝後才被派往北韓戰場。
總結: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戰場上的硝煙已被吹散,那些參戰的志願軍戰士也都垂垂老矣,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忘記革命先烈們為今天和平的局面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正如偉人所說“和平是要靠打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