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作者:聽聞今史

前言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此次事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八月,李世民接受高祖禅讓成為唐朝第二位君主,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創了舉世聞名的“貞觀之治”,除了對内治理上取得

重大成就以外,李世民對邊疆其它民族的管理也達到了獨一無二的地步,其一度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更是形成了以唐朝為核心的“天可汗”制度,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緻使他們如此尊敬李世民呢?

突厥汗國

突厥汗國崛起于六世紀中葉,是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主要活動于漠北一帶。突厥汗國疆域遼闊,面積最大時達到了五千萬平方公裡,成為中原最大的威脅。早在隋朝的時候,突厥就曾多次與中原開戰,幸得隋文帝積極應戰,在對突厥多次作戰中均取得不錯的戰果。

1、突厥興起

阿史那土門是突厥部落的首領,他率領突厥部落滅掉了原盤踞北部的柔然汗國,并将疆土拓展到了西域和中亞,通過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方圓五千平方公裡的強大部落聯盟。時值中原正在經曆南北朝時期,混戰不止,無暇北顧。是以突厥趁機不斷的侵擾北周、北齊等中原勢力,極大的幹擾了中原的統一程序。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南北朝後期突厥疆域圖

2、一分為二

公元581年,隋朝完成中原統一後,為了消除北方隐患,開始着手對突厥進行作戰。隋朝對突厥實行了分化離間和武力進攻雙管齊下的手段且效果顯著。在公元583年,突厥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個勢力。東突厥投降隋朝,西突厥在流亡過程中消失了。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李世民畫像

3、再度興起

隋朝末年,由于隋朝對高句麗開戰以及開鑿大運河等系列行動導緻國力急速下降,這便讓東突厥逮到了再起的機會。更甚者,到了隋末各地起義軍和軍閥混戰的時候,許多軍閥還要靠着向東突厥稱臣以求平安和支援,這其中就包括了李淵。在此間,東突厥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再次成為威脅中原統一的障礙。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隋朝末年突厥和中原勢力分布圖

平定諸夷

公元626年,李世民繼位大唐君主,自此中國曆史上開始了一段璀璨耀眼的大唐文明。他對内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對外平定諸夷,攻滅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威脅,迫使高句麗、高昌、吐谷渾、龜茲等勢力盡皆臣服。又在西北設立安西四鎮,極大地鞏固了西北邊防,保護了中西陸地的交通要塞,又起到了安撫西突厥的作用,使得西北部獲得了和平和穩定。

1、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也就是太宗李世民剛剛繼位不久,東突厥聽聞唐朝發生權力交替,趁機發兵攻唐。東突厥大軍十餘萬直撲泾州,随後逼近武功,此時的都城長安已在東突厥的攻勢之下。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尉遲敬德率兵抵抗,雖然取得小勝,但仍無法阻止東突厥的前進。随即東突厥兵臨渭水,威懾長安。此時長安城中兵力空虛,不具備守城的能力。此時李世民彰顯了一代君主的超強魄力,自己隻帶了六個人前往渭水河畔對話東突厥,以疑兵之計迫使東突厥和唐朝簽訂了和平協定,訂立了盟約,史稱“渭水之盟”。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唐朝初期周邊勢力分布

2、滅東突厥

從李淵時期向東突厥稱臣到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八年的時間東突厥就侵擾唐朝多達四十餘次。為徹底消除威脅,李世民自“渭水之盟”後便開始積極備戰,曆時數年,練成了一支骁勇善戰的精銳。公元629年,東突厥再次兵擾唐朝,進犯河西。唐太宗意識到,反擊東突厥的時機到了,太宗命李靖為總指揮,率兵十餘萬,兵分六路大舉讨伐東突厥。最終俘虜颉利可汗,餘衆皆降,自此東突厥滅亡。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唐軍反攻東突厥之戰

3、突厥自治

東突厥滅亡以後,面對和中原習性大不相同的突厥群眾,李世民采取了突厥人自治的方式。他從幽州到靈州這一範圍設定了四個都督府,都督府的官吏全部由突厥人擔任,内部的制度和管理方法全部按照突厥本族的習俗和特點自行制定。這一舉措得到了突厥人的極大擁護,同時這種措施也讓周邊民族看到了唐朝對其它民族的誠意和尊重。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唐滅東突厥後疆域圖

天下共主

“可汗”是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對最高首領的稱呼,“天可汗”是當時其它民族對李世民的尊稱。唐太宗時期的唐朝國力強盛,周邊遊牧民族盡皆臣服,共同擁戴李世民做天下共主。其後更是發展為“天可汗”制度,這是一個以唐朝為首的國際聯盟,建立了以大唐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體系,這也是大陸曆史上第一個國際性的組織。通過該制度,唐朝對周邊國家和民族實作了政事、軍事、經濟等全方面的統一上司。

1、懷柔政策

公元626年,剛剛繼位的唐太宗對于周邊民族關系就曾說過:“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後又言“朕以天下為家”。通過唐太宗的言語中可以看到太宗對處理民族關系上是保持一種仁厚和關愛的态度。在這種思想和态度下,太宗時期執行力十分友好和善的民族和中外關系。滅掉東突厥而讓其自治就是友好政策的最佳展現,面對讓唐朝受辱和受到威脅的東突厥首領颉利可汗,唐太宗也沒有處死他,反而冊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将軍,其餘投降的官員也都獲得了封賞,唐太宗如此仁慈和博愛的胸懷使得各民族心服口服。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為了促進民族融合,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各民族的和親政策,唐太宗并不憑借唐朝強大而鄙夷其它弱小民族,凡是願意和大唐和親的民族,無論多麼的弱小,唐太宗皆友好相待。史上最為出名的和親便是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幹布,這次和親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還鞏固了唐朝西部的安穩,為民族融合做出了表率。這種平等友好民族制度的實行,極大地減少了民族間的隔閡和對立,促成了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其意義極其深遠,更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文成公主圖像

2、統一上司

“天可汗”制度的形成,使唐朝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軍事上,各國和民族要聽從“天可汗”的統一調遣,對附庸勢力進行保護,對于破壞和平對他國發動戰争的行為,其它各國要跟随“天可汗”進行征伐,可以說這是一支以唐軍為主的聯合部隊,這也進一步保障了一些弱小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權益。政事上,周邊國家和民族的首領更替必須經過唐朝的冊封才能算正統,且周邊諸國要按時對唐朝進行納貢、朝賀,凡是沒有經過唐朝認可的君主,唐朝都有權力對其進行廢立。經濟上,形成了以唐為主貿易中心,貿易路線向西到達中亞、西亞一帶;向東到達北韓半島;在海路方面到達波斯灣一帶;各類藥材、錢币、茶葉、瓷器、絲綢等在東西世界往來傳遞,加強了諸國對唐朝經濟的依賴。

根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時期,大小諸國派來朝賀的人絡繹不絕,尤其到了正月初一,朝賀的人數多達上千人,形成了高度繁榮的盛世局面。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諸國朝賀唐太宗圖像

“天可汗”制度的衰敗

唐朝的“天可汗”制度止步于唐肅宗。唐玄宗末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争一直持續到唐代宗初年,“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經過此次戰亂,唐朝人口損失慘重,國力大損,雖然後期平定了戰亂,但唐朝國力已無法掌控周邊諸國。“安史之亂”抽調了唐朝邊疆重兵,緻使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大舉進攻,接連奪取了河西走廊、隴右等重地,到了唐德宗時期,更是失去了安西北庭,自此唐朝對西域一帶再無任何管控力度,“天可汗”制度也随着唐朝的不斷衰敗而灰飛煙滅。

唐代“天可汗”制度興衰:諸番推舉的世界盟主

▲晚唐版圖

總結

“天可汗”制度的興衰和唐朝國運是密不可分的,該制度的存亡完全依附于唐朝的國力。唐太宗到唐肅宗時期,唐朝國力處于強盛狀态,是以“天可汗”制度得以全面運作;然而一旦中原王朝有變,周邊的國家便伺機而動,這也證明了依靠“天可汗”制度下的盟友關系并不牢靠,周邊國家和民族對于唐朝的統治并不忠心,吐蕃的趁火打劫也說明了周邊國家和民族觊觎中原的野心。是以,從“天可汗”制度的興衰不難看出,實力才是國家的後盾,你強大時周邊都是尊敬和友好;你弱小時周邊都是強盜和欺辱。唯有自身強大才能獲得他人尊重和畏懼,自古以來這個道理都不曾過時,值得世人警惕。

參考文獻:

《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

《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

《資治通鑒》

《唐會要·卷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