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的概念可能大家都有所耳聞,最初是北大的副教授徐凱文老師提出來的。他在咨詢當中發現有些成績非常好的大學生,入學後出現了情緒低落,對未來感到迷茫的表現。而且很難通過幾次的心理咨詢得到緩解。
能進入北京大學,說明這些學生對于書本上的知識,對于一些概念和科學的演繹、代數演算的能力是很強的。但進入大學,在那一刻,有些人是由于發現自己在原本占優勢的這些理論學習方面與周圍的人也出現了差距,失去了優越感;另一些人是上了重點大學,終于有機會能暫時停下來,卻發現自己除了理論學習再無其他的感受,進而出現抑郁、低迷的狀态。

對“空心病”這種狀态,很多心理學家給出了自己的思路。我認為用比昂的知識論--網格圖的理論,或許可以找到一條新的思路。
比昂是克萊因學派的心理學家,但他并沒有拘泥于克萊因的理論,而是發展出自己獨特而深邃的思想。
其中給人很大啟發的就是他的知識論,用網格圖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掌握知識的思維過程,并由此帶來的不同心理狀态。
比昂網格圖的橫行包括A 貝塔元素、B阿爾法元素、C 夢、D 前-觀念、E 觀念、F概念、G 科學演繹系統及H 代數演算(縱行暫不贅述)。
很多“空心病”的人智商較高,在概念、科學演繹及代數演算方面,非常的擅長。問題就在于當從H、G、F向上回到E、D、C過程中變得不靈活,不适應。
心理健康的人最好的狀态是能夠在這幾層上都具備一定的能力,也就是說在心理上在各個層級間可以自由地流動。
那如何讓“空心病”的人,能夠從代數演算到科學演繹系統、到概念,回到觀念,再往上流動呢?
我認為可以在“概念”這個層級多停留。當然最好是在心理咨詢師的陪伴和引導下,從“概念”慢慢能夠深入到“觀念”,再往上走。
最近看到一本書《慰藉之書》,作者是大衛.惠特。本書從52個撫慰心靈的關鍵詞出發,将容易被人們固化的這些詞彙,進行了感性的認識。即從這個詞的概念談到對這個詞的觀念和感受,相當于網格圖中由F概念向E觀念、D前-觀念出發。
如孤獨。“空心病”的人,也一定知道孤獨這個概念。但孤獨究竟意味着什麼呢?引導下,他可能會想到,孤獨就是旁邊沒有人。但從經驗出發,我們知道無論旁邊有沒有人都會感到孤獨。是以從孤獨的概念進入到了孤獨的觀念。
作者提到:承認感到孤獨,似乎是在拒絕或背叛他人,仿佛他們不是好的陪伴,或者他們的生活不夠好玩兒、有趣以緻吸引我們,尋求真正的孤獨成了激進之舉。
思考之後我們明白,孤獨并非拒絕外界,“孤獨的滲透教我們重新思量自身”。這樣孤獨帶來的感覺是否好了很多呢?
比如憤怒。“空心病”的人有憤怒嗎?他們當然知道憤怒這個詞,或許他從未表達過自己的憤怒,而更多的是無望和迷茫。
作者這樣說,“憤怒是在意的最深刻形式:在意另一個人,在意這個世界,在意自己,在意生活,在意身體,在意家庭以及所有我們的理念,在意那些脆弱、可能受傷害的一切。”
這段話從觀念走到了感受。
作者大衛.惠特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詩人。哲學講究邏輯和概念,而詩則是從感受層級到A 層貝塔元素的表達。
作者最擅長的就是這一段,跟着作者一起來一趟回歸之旅吧!
#夏日成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