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本名杜堯,字伏威,齊州章丘縣人,年輕時窮困潦倒,又不善經營謀生之業,以至于不能養活自己,于是經常偷東西以維生。杜伏威有一個生死之交叫輔公祏,輔公祏的姑姑以牧羊為業,于是輔公祏經常偷姑姑家的羊接濟杜伏威,被姑姑發現之後便将他們告官,無奈之下兩人亡命山林,并聚集了一批人組成了一個強盜團夥,此時的杜伏威年僅十六歲。大業九年,杜伏威和輔公祏來到長白山組織山賊參加了一支義軍,正式發動起義,并且由于作戰勇敢杜伏威被推為首領,開始了自己的霸業。

杜伏威
在吞并苗海潮、趙破陣等小股義軍後杜伏威的實力大增,大業十一年,東海人李子通率衆萬餘人來投,但不久李子通就突然發動兵變并妄圖吞并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在追殺下身受重傷,實力受到很大打擊,緊接着杜伏威又被隋軍大敗,連續兩次的慘敗杜伏威失去了争霸的實力,隻好四處遊擊,并不斷吸納流民進入自己的隊伍,經過半年的時間部隊人數擴張至數萬人,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縣做為根據地。大業十二年楊廣因北方多事南避江都,由于連年戰争,再加上官府的壓榨以及炀帝南巡的巨大壓力,百姓流離失所,杜伏威趁此機會大量吸納手下,勢力迅速膨脹。
隋末群雄勢力分布圖
壯大之後的杜伏威先是擊敗隋将陳陵,占據了高郵、曆陽等重鎮,自稱總管;接着在自己的地盤上改革賦稅,對領地内的百姓隻收取很低的賦稅,并嚴懲貪官污吏,是以很受百姓的支援。大業十四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殺死了隋炀帝,杜伏威拒絕了宇文化及的招攬,轉而向洛陽的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武德二年,杜伏威宣布歸降唐朝,受封為淮南安撫大使,後擢升為東南道行台、尚書令,封楚王,武德三年時又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改封吳王,并賜姓李,此時的杜伏威雖然名義上歸降唐朝,但李淵無力幹涉杜伏威的事務,是以事實上和一方霸主并沒有太多差別。也是在武德三年,杜伏威擊敗了李子通,盡得江西之地,武德四年杜伏威再敗李子通,李子通本人投降後被獻俘長安,就此軟禁。随後杜伏威又派兵消滅了江淮間的其他獨立勢力,完成了江淮的統一,盡有淮南江東之地。
唐太宗李世民
武德五年,杜伏威為免嫌疑自請入朝,被加封為太子太保,位在齊王李元吉之上,成為唐朝僅次于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第四号人物,但在杜伏威離開後江淮軍就出了亂子。輔公祏是杜伏威的刎頸之交,在軍中被稱為輔伯,有着很大的影響力,随着隊伍的不斷壯大,在權力的誘導下兩人的關系也出現了裂隙。為了防止輔公祏奪權,杜伏威剝奪了他的兵權,給了他一個位高但無權的虛職,是以在杜伏威入京後輔公祏聯合左遊仙發動兵變,并于武德六年宣布脫離李唐獨立,輔公祏稱帝,建國号為宋。受到輔公祏叛變的影響,身在長安的杜伏威備受猜忌,最終于武德七年在憂懼中死去,終年四十一歲。杜伏威死後李淵剝奪了他的官職爵位,并籍沒其家眷,直到李世民即位後才為其恢複名譽,并以國公之禮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