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号會議室 | 路也:《大雪封門》

作者:中國作家網
十号會議室 | 路也:《大雪封門》

編者按

出于大力推薦優秀作品的考慮,中國作家網特開設“十号會議室”欄目,聚焦那些或受到廣泛關注的,或仍未被充分重視的文學新作,約請中青年作家、評論家參與評點,集特約評論、新聞動态、深度對話、創作心路等相關資訊,與讀者共同展開閱讀與探讨,力求以豐富的角度全面呈現作品的魅力。2022年6月總第十期,中國作家網“十号會議室”欄目為大家推薦路也的詩集《大雪封門》。

《大雪封門》由“南部山區”“東流去”“大雪封門”三輯組成,這是詩人在遊走于各地許多年後,首次定睛端詳起自己的故土,她以回憶和語言重新建構了濟南南部、地處泰山餘脈的“南部山區”,她遇見“野花”“野菊”“野菜”“野果”“野泉”“野葡萄”“野棉花”,向這些充滿野性的“無用的事物”緻敬,在童年時代就熟悉的自然與事物中,中年詩人回歸自我的、獨立的全新境界。

(本期主持人:鄧潔舲)

十号會議室 | 路也:《大雪封門》

路也,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現主要從事詩歌和散文的創作,兼及創意寫作、中西詩歌比較、編輯出版等方向的研究。著有詩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評論集等各類著作近三十種。近來出版的主要詩集有《天空下》《大雪封門》,主要散文随筆集有《飛機拉線》《未了之青》等。獲過人民文學獎。

十号會議室 | 路也:《大雪封門》

作者:路也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11

定價:65.00元

内容簡介

《大雪封門》為當代女詩人路也漫遊齊魯之地創作的詩歌集,共收錄117首詩歌作品,包含4首長詩。在這本詩集中,一半數量的作品關于詩人生長之地“南部山區”的詩歌,另一半則涉及膠東半島的海及日常經驗。

詩人以不斷行走的姿态,從豐沛的女性生命經驗出發,對故鄉、自然、荒野予以極大的關注,如博物志一般,傾心描摹北方大地上的一草一石,在漫遊行走中獲得更開闊、堅實的個體力量,并顯示于詩行之中。其中,4首帶有傳記意味的長詩,除了保留詩人不變的飛揚、開闊的詩風,更透露出一個成熟詩人的深邃和尊嚴。

精選評論

路也詩集《大雪封門》讀劄:地方與自然的個體發明 | 何言宏

在路也的“南山詩篇”中,無論是寫她在山間的行走與漫遊(《夏日》《職守》《進山》《理由》《徒步》《走在山間公路上》),還是寫其山間所見的人(《洗衣人》《賣核桃的老婦》《旋柿餅者》)與事物(《手扶拖拉機》《山貨攤》《山間墳茔》《大壩》)與地方性的曆史遺存(《黃泥小屋》《深秋,齊長城》《到崮上去》),或是更多地寫山區的自然,凸顯的,都是一個獨特的女性主體。這一主體,亦如其詩集中的另外幾首詩所寫的,“剛剛與相愛多年的人永訣”(《登樓記》),“弄丢了愛情/隻剩下獨自一人,越來越孤零”(《草原》)。随着生命的進入中年,她甚至很享受這樣的“獨自”、這樣的“孤零”,确幸着自己的“中年多麼寥闊,有不必合群的喜悅”(《泉池》)。

路也詩集《大雪封門》讀記:向自己走來的信使 | 霍俊明

濟南的南部山區對于路也而言意義非同尋常,因為這裡還是她的出生地,“請讓我離開人群,請讓我獨自一人 / 跟我的童年在一起”(《南部山區》)。或平坦、或高聳或溝壑縱橫之處以及山間散亂的時光碎片有她的童年,有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墓地,有她出生的醫院,有她曾經短暫住過的一個破敗的道觀,有她上過的國小,有她釣魚的水庫,有她買彩色塑膠頭繩的供銷社……這裡是路也的精神胎記,是以時隔多年之後的詩人在“中年期”的這次“重返”帶有極其濃重的命運色彩和寓言效果,這裡的山川、草木、廢墟、遺迹也就指向了記憶的投影和時代的變遷。如今,大山仍然橫亘如斯,然而人世變遷和命運的軌迹幾乎逐漸被抹平了。于此,“記憶”作為詩歌最偉大的功能就一次次被激活了,這樣看來詩人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

評路也詩集《大雪封門》:中年寫作、故土重構和自我質詢 | 伍明春

路也筆下不時出現的對于“虛空”命題的叩問,正是詩人貫徹于其詩歌文本的自覺性和曆史感的表征之一。當然,這種叩問不是以哲學思辨的抽象方式展開的,而是滲透了詩人豐厚的生命經驗,以想象的方式演繹,成為詩歌文本的鮮活血肉。譬如,作者在《大壩》一詩裡寫道:“頭頂薄雲,陽光發出嗞嗞聲/腳踏深淵與虛空//獨自的我陪伴獨自的我/從大壩上輕輕走過”,“大壩”在這裡被作為一個特殊情境,映照兩個自我的分裂與和解。作者的叙述語言看似平白順暢、波瀾不驚,其實隐含着“億兆噸水”形成的巨大壓力。這壓力既是實體層面的,更是心理層面的。而《岬角》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種闊大背景之下的自我的孤獨與虛無:“遙遙地趕到陸地盡頭/迎風站在這岬角上/一群梭魚正聞訊向我湧來/海天之間一片虛空”,岬角的渺小和自我的脆弱形成一種同構關系,與海天的浩瀚形成鮮明的對比。

路也詩集《大雪封門》的“獨立”詩學 | 叢新強

長詩《從此》作為“獨立”譜系集大成者,建構起路也詩學精神的“獨立宣言”。其一,詩中鋪陳諸多意象及其表征,張揚斷裂而非彌合,走向碎片而非整體,進入邊緣而非中心,堅守自我而非大衆,歸于原初而非功效。半島漂移,脫離大陸的依靠;歲月靜好,随時都會引爆;松開所謂的擁抱,撤退荒誕的等待,中斷難忘的記憶,回歸時間的子午線;同一塊大地發生割裂,同一片天空逐漸分離,你我也不在同一個宇宙;把殘缺作為完整的姿态,把後退作為前行的姿态,把放緩作為加速的姿态,把放棄作為獲得的姿态,把愛作為個體的姿态;隻有獨唱才是真正的歌唱,隻有獨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隻有獨立才是真正的站立;道路坍塌,不留退路;風吹往事,不留痕迹;你我之間,社會失聯;所謂的人生,既沒有終點站,也沒有裡程碑,隻有獨自來過世界這一事件本身。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專題

編輯:劉雅

二審:王楊

三審: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