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之是以是曆史,那是因為它是已經實實在在發生了的事,任誰也無法改變,但這依然不影響我們從假如、如果的方向的探讨,原因無它,隻為發散思維、交流思想而已!
言歸正傳,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明朝靖難之役中戰敗的是朱棣,那麼朱棣又會迎來什麼樣的結局呢?
個人觀點,如果朱棣靖難失敗,無外乎就兩個結局,其一是在戰鬥中戰死,其二是被俘押送京城,囚禁一生,壽終正寝。
但我個人還是更偏向于第二種結局。
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之下,憤然起兵抗争,自此,叔侄2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曆時4年的生死大戰,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徹底戰敗後離奇失蹤,叔叔朱棣徹底勝利并如願登上皇位而告終,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朱允炆戰敗的原因
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一開始是占據了絕對優勢的,畢竟他貴為一國之君,全國除了北平都是他的地盤,兵力更是沒得說,反觀四叔朱棣,地盤僅有北平那區區彈丸之地,他手下的将士,雖說普遍能征善戰,但也區區十萬兵力而已。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的事實是,朱允炆還是輸給了四叔朱棣,輸得徹徹底底,徹底到連自己具體确切的下落都沒給後人留下。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反言之,有果也必有因,建文帝朱允炆之是以會在靖難之役中敗得這麼慘,必然是有他的原因的。而個中原因,我覺得無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建文帝削藩過于急躁。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自己在初來乍到、根基維穩的情況下,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就匆匆開始了他的削藩之舉,實在太過于急躁。而自古以來,過于急躁都是兵家之大忌,絕對是失策的。
其二:雙方人才資源懸殊過大。關于這一點,朱允炆的爺爺、太祖皇帝朱元璋應該要負全責。洪武中後期,朱元璋為了給繼任者朱允炆留下一個穩固的統治環境,于是大肆屠戮開國功勳,一衆開國功臣幾乎屠戮殆盡,直接導緻了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幾乎無将可用。反觀朱棣,雖然兵力少,但文有堪稱當世第一謀士的姚廣孝,武有朱能、張玉、朱高煦、朱棣本人……人才數量雖然不多,卻無一不是當世良才,直接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三:建文帝用人不當,所托非人,錯失良機。戰争全面爆發後,朱允炆首先是将兵權交到了開國老将、長興侯耿炳文手中,耿炳文作為開國侯爵,身經百戰,能力确實不錯,但守成有餘進取不足,幾次和朱棣交手,雖然沒吃多大虧,但收效甚微,這讓朱允炆深感失望,于是作出了整場戰役中最錯誤的一個用人決定,起用年輕将領李景隆。
要說李景隆,那來頭是真的大,他是開國六公爵之一的李文忠之子,父親去世後,他還繼承了爵位,年紀輕輕就高居公爵之位,地位顯赫,風頭無兩。然而,也就僅此而已,與父親李文忠相比,李景隆可以說是完美地演繹了什麼叫做虎父犬子。因為自打李景隆上任以來,領着幾十萬的大軍,卻沒打過一場勝仗,整天就被兵力遠少于他的朱棣跟在屁股後邊追着打,完了還不忘貼心地給朱棣留下大批大批的物資,使得朱棣實力不斷得到增長。等到朱允炆反應過來,才再次将兵權正确地交到了盛庸手中,可惜,此時朱棣羽翼既成,白白錯失了殲滅的良機。
其四:雙方心理上的差距導緻在戰争中的表現截然不同。整場戰争中,朱棣雖然是打着“清君側、靖國難”的旗号,可自打起兵那天開始,不論是朱棣本人還是手下的将士們都很清楚,從此他們都将深深地烙上反賊的印記,成了,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失敗了,則身敗名裂,為了一線生機,惟有奮勇殺敵。反觀朱允炆方面則完全不同,他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負擔,除了極個别外,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成功了,無非就是加官進爵,失敗了也沒什麼,無非就是解甲歸田,實在不行還可以投降(事實上最後确實也有很多人投降了),犯不上去拼命。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動作用下,戰争效果可想而知!
其五、朱允炆過于心慈手軟。相對于爺爺朱元璋、四叔朱棣霸道的性格來說,朱允炆在性格上可謂是溫和得多,這種性格平日裡還好,可放到戰争當中,那往往是緻命的,果不其然,戰争才一開始,他這種性格就令他出了一計昏招,那就是下達了一道極為糊塗的指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這道指令導緻了他最終的失敗。
原來,靖難之役爆發後,向來寬厚仁慈的朱允炆似乎對他這個造反的叔叔還不死心,還心存僥幸心理,還企圖以親情感化朱棣,是以,在将領出征之前他都要反複交代領兵将領: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将領們,你們打歸打,可千萬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将領們頓時目瞪口呆,既要讓我們打人家,又不允許我們傷害人家,這是何道理?從這道指令中,他們看到了将來叔侄和解的可能性,在與燕軍的每次戰鬥中他們多少都有點投鼠忌器,這才使得朱棣在整場戰争中多次死裡逃生,直至一切不可挽回。
那麼,如果朱棣戰敗了,又會如何?
以上五點是朱允炆在整場靖難之役中最終戰敗的原因分析,而戰敗的結果就是,朱允炆離奇失蹤,朱棣如願登上皇位。
那麼,這場戰争中,如果最終戰敗的是朱棣,那他的結局又會如何呢?我們接下來進行逐一分析推測。
我們在做分析之前,有一些事實已經是客觀存在了的,那就是,以上我們分析的五點導緻朱允炆戰敗的原因已然存在,但朱允炆方還是克服了那些原因所帶來的困難,最終戰勝了朱棣,那麼朱棣的下場又會如何呢?
第一種可能:那就是朱棣在戰鬥中戰死,但是這種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朱允炆的那句話: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也就是說,在這句話的限制下,南軍将領們在與朱棣的北軍交戰中,對于朱棣多少都是會有所保留的,是以,朱棣直接戰死的機率是不大的,除非是亂軍中被亂箭射死,抑或是戰敗後朱棣因不想做階下囚而自殺身亡。第二種可能:朱棣戰敗被俘後送往京城,囚禁起來,壽終正寝,這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原因,還是朱允炆的那句話: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前面我們就說過,朱允炆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君王,即便是與叔叔朱棣身處在生死對立的情況下,都尚且會做出“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的交代,一旦朱棣戰敗被俘,押到他面前時,更不可能做出殺之而後快的舉動了,是以,我們可以大膽做出這樣的假設:如果朱棣真的戰敗被俘,雖然會失去一定的人身自由,也不會再有藩王時期手握重兵的風光,但他應該還是能夠繼續享受着王爺的生活待遇,壽終正寝的。當然了,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朱棣是否會在建文帝朱允炆手下忠臣們的運作下,某一天突然暴斃,這就不好說了,這是後話。
綜上所述:如果說,靖難之役最終是以朱棣失敗而告終,那關于他的結局,很大的可能就是,作為一名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但依然能尊享榮華富貴的王爺,了此餘生,總的來說,與古往今來其他的造反者相比,結局應該不會太差,畢竟,建文帝朱允炆就是那麼一個性格。至于說,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王朝走向究竟如何,誰都不知道,隻能說,未必會比朱棣統治的差。
當然了,這純粹是一家之言,有不同的看法,歡迎互相探讨!文章來源于重慶大神醉開心!#今日頭條#頭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