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作者:聽聞今史

若讓我們來回想一下,那個英雄是白手起家,最終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我們的心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應該就是這樣的人,寫就了一個從農民到皇帝的傳奇故事。

朱元璋本出生于清貧之家,讨過飯,放過牛,25歲才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八年後他已經擁有十萬軍隊,十七年後,朱元璋開創了新的元年,建立了明朝,創造了大陸古代曆史上最後一位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一、被稱為諸葛亮

朱元璋從一個小小的普通平民變成一位開國皇帝是多麼不容易。除了朱元璋時機把握的準确,應該還有不少謀士幫趁着。手下不僅有“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劉伯溫,更有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陳遇。

陳遇,祖籍曹縣人,人稱靜誠先生。陳遇本出生于書香世家,祖父也曾是朝中官員,在陳遇成人後,也曾到朝中為官,聰慧機敏的他發現了元朝大勢去了,便避開紛亂歸隐山林。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在朱元璋剛奪天下時,面對四面八方強大的敵人,他深知發展人才的重要性,便請了一位在元朝做官後歸隐的謀士——秦從龍,後來,在秦從龍的推薦下,朱元璋發現了陳遇。

秦從龍舉薦陳遇時,說陳遇有兩大特點,孝心可嘉與才識過人。甚至還說“此經緯之才,天下一人矣”。于是朱元璋便發聘書邀請陳遇,書中甚至“以尹、呂、諸葛為喻”。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的心中,陳遇已經可以與伊尹、姜子牙、諸葛亮相比了。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二、堪比劉伯溫

在朱元璋請出陳遇後一年,又請了劉伯溫,有一句話就是說他: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而劉伯溫之是以成為了像諸葛亮一樣的神奇人物,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除了非人的智謀之外還懂天象。

而陳遇更是十分擅長這些,比劉伯溫更甚。《明史·陳遇列傳》中這樣形容陳遇:天資沉粹,笃學博覽,精象數之學。也就是說陳遇不僅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更是對天象數之學無比擅長。而明畫錄也有雲“博通經史,尤邃先天之學”。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開國之始,朱元璋曾問陳遇如何才能保國安民,陳遇答到“不喜歡殺害無辜百姓,減輕農民的賦稅,把恢複禮儀、音樂作為首要任務。”1370年,陳遇奉命去浙江體察民情,等陳遇歸來後,朱元璋便釋出了有利于黎民百姓的政策。

陳遇的種種建議都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用,朱元璋對于這個謀士也是十分親切,多次到陳遇家中拜訪他,有時稱之為先生,有時稱之為君子。有的臣子由于犯了過錯而被朱元璋譴責,而隻要陳遇開口,好多人都能得到寬免。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但即使這樣,陳遇依舊功成不居。朱元璋先後授予陳遇奉司丞、三次授予翰林學士、中書左丞、禮部侍郎、文館大學士、太常少卿、禮部尚書,可是陳遇都堅決不做。朱元璋沒法,後來又說要陳遇的孩子做官,陳遇借口兒子年齡尚小,也拒絕了。

若第一次拒絕是故作矜持,第二次是欲擒故縱,可是朱元璋不僅一次兩次,可是陳遇次次拒絕,就連給予兒子以功勳,都被他拒絕了。可見陳遇的高瞻遠矚與高尚品質。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這樣的陳遇不僅深深的得到了朱元璋的相信,這樣一個不圖名利還能出謀劃策的人呆在自己的身邊,怎麼能不喜不自勝呢?而對于陳遇來說,也免去了其他人的謀害,其他人雖然嫉妒這樣的待遇的陳遇,可是陳遇無官位,無把柄,讓人無從下手。

三、結局更甚姚廣孝

姚廣孝,今江蘇蘇州人,年輕時出家為僧,之後在洪武十五年被朱元璋挑選,成為了朱元璋四兒子朱棣的謀士。姚廣孝作為朱棣身邊的謀士,也可謂是能人也,更是被稱作“黑衣宰相”。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當初在朱元璋死後,朱棣為了防止被削藩,起兵開啟了與當朝天子建文帝長達四年的戰争,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年,就是姚廣孝提出,自己留守北平,讓朱棣奮起進攻南京,這才結束長達幾年的靖難之役。

這樣的謀士姚廣孝,也是後來的皇帝朱棣的重要謀士,在他去世後,朱棣追贈榮國公,谥号恭靖,朱棣親自書寫碑文,最終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而同為謀士的劉伯溫,洪武三年,被封為誠意伯,但一年之後被賜歸。在洪武八年,劉伯溫生命中的最後一年。本就生病的他,被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帶的禦醫診治之後沒有變好反而更加不适,而丞相還是朱元璋派去的......

之後他将此情形跟朱元璋說了,朱元璋聽了之後,根本沒放在心上,隻是說讓他好好休息。死後,被葬于鄉野之中。還是在洪武年間(明朝第十代皇帝)才被追封。被稱為“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劉伯溫結局也就這樣了。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反觀陳遇,真是幸運多了,生前朱元璋深信不疑,左一句“先生”,右一句“君子”,對于沒有接受高官厚祿的他,也是賜給轎子予以尊容,更是為了他的安全派出了數十名衛士跟随。

公元1384年,陳遇病情再一次惡化,朱元璋即使知道用處不大,但是依舊讓禦醫盡力去診治,之後陳遇去世。朱元璋十分悲傷,再三哀悼,賜予很多東西,下令葬于鐘山。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何為鐘山?可不僅是一座山,一個景區。要知道上面葬的可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呂本等人。前三個是明朝開國元勳,呂本是建文帝的外公。這個沒有任何職務的平頭百姓,沒有在曆史的年輪裡留下了多麼響亮的名聲,但是卻被葬入鐘山,可見結局如何。

四、總結

陳遇作為一個厲害的謀士,不僅得到了伯樂的賞識。更是恩寵一生,結局圓滿。作為一介布衣,這已經是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了。雖然在世的他沒有求取一官一爵,就連兒子的仕途也一口回絕了。

比劉伯溫還厲害的謀士,被朱元璋稱為諸葛亮,結局比姚廣孝更圓滿

但朱元璋怎麼能舍得,在陳遇去世後,他的小兒子最終官到工部尚書,就連陳遇的弟弟陳遠也最後做到了翰林待诏。若說音樂“無聲勝有聲”,那陳遇的人生應該也是可以這樣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