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作者:史論

在新中國建立的曆程中,長征是不可能忽略的重要一筆,也是公認的曆史奇迹。

這兩萬五千裡漫漫長路充滿了艱難險阻,各種物資的極度匮乏更是家常便飯。

不過當紅軍走到六盤山下的時候,卻有一筆在當時看來十分豐富的物資猶如從天而降般出現在眼前,原來事情就有那麼巧,一支國民黨的騎兵隊正在此休息。

紅軍當機立斷,主席親自指揮打響了青石嘴戰鬥,不但繳獲了部隊急需的物資,還以此為基礎組建了我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從天而降的物資

1935年10月初,中央紅軍陝甘支隊經過了漫長且危機四伏的行軍,經由今天的甯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向六盤山脈進發。

六盤山的地勢險峻、海拔超過2500米,而且氣候惡劣不利于行軍。

但是,要想闖出一條生路,為自己、也為中國未來争取到新的希望,紅軍必須沖破這座山脈的阻擋。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引領這支部隊的堪稱新中國建立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他們在毛主席、張聞天、王稼祥等人率領之下同心協力,完成沖破圍追堵截的壯舉。

這一天,部隊正在翻越六盤山主脈的過程中,負責前哨的聶帥所部卻掌握到了意料之外的資訊。

原來,負責哨探的聶帥部隊戰士在途經一個山窪時,抓到了國民黨某隊伍的便衣偵察人員。

經審問,原來這名偵察人員屬于敵軍門炳嶽騎兵第13團,此次該部出動了兩個連執行任務,卻并不是直接針對紅軍,而是要向固原運送物資。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而當下紅軍走到的位置,距離這兩個連駐紮的青石嘴,已經不過幾公裡的路程。

當紅軍進入六盤山區域、并開始準備翻山時,周圍環境遠遠稱不上安全,甚至随時都有可能跟圍追堵截的敵軍交上火。

就在前一天,駐紮在将台堡的敵軍還派出了先頭部隊,甚至還跟紅軍短暫交火。

身後有國民黨第37軍緊追不舍,前方則有東北軍騎兵第7師扼守着六盤山東麓的和尚鋪,打算前後夾擊、以逸待勞。

在這樣複雜且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中,時機比一切都要寶貴。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前後都有敵軍在虎視眈眈,最好的選擇當然是盡快離開,讓敵軍沒有時間來摸清我軍動向,自然也就無法做出攻擊和其他應對。

然而當毛主席全面考量了敵軍的目前情況,并分析了青石嘴一帶的地形條件,卻果斷決定——抽出時間和足夠快速解決對方的力量,這支敵軍要打,而且要迅速地打掉、吃下去。

首先,當然是因為這支敵軍目前極大可能根本就沒有掌握到紅軍的動向,更想不到紅軍會把他們作為目标,可以說對此毫無防備。

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攜帶的大量物資。

對于艱苦行軍的紅軍而言,物資的補充對于增強戰鬥力、減少傷亡有着巨大的意義。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青石嘴之戰

在紅軍目前面臨的道路上,六盤山是險峻的攔路虎。

這片山脈自古就有“山高太華三千丈,險居秦關二百重”的形容。

一條自北至南、名叫青石河的小河從六盤山腳下流過,河水轉彎的位置就叫做青石嘴。

帶着500多匹馬、20車物資的敵軍兩個連,就駐紮在青石嘴的開闊河灘地方。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那裡在兩個方向被山峰夾峙,地形狹窄,正是适合包圍進攻、殲滅敵人的位置。

兵貴神速,一旦決定要打、就得迅速完成戰鬥部署,由楊得志、王開湘、張振山、陳赓分别率領的一、四、五、十三共計四個大隊居高臨下,呈鉗形攻勢向敵人發起攻擊。

由于決心下得快、時機把握得正好,當時敵軍正在較為平坦的河灘樹蔭處歇腳吃飯,根本沒有做好短兵相接的心理準備。

紅軍戰士以山峰、草木等作為隐蔽物悄悄接近,槍聲突然就響了起來。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正在吃飯毫無防備的敵軍頓時慌了手腳,既不知道對方是什麼來頭,也不知道有多少兵力。

慌亂之下,指揮的找不到當兵的,當兵的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反應,一時間人喊馬嘶亂作一團,自己踩踏撞傷的不在少數。

楊得志率領的四大隊從正面攻擊過來,一、五兩個大隊則負責從兩面兜擊,快速攻擊再加上通力合作,很快就結束了戰鬥。

敵軍兩個連丢下了百餘匹戰馬、10多輛馬車,潰退跑路了,這十多車的物資主要包括武器彈藥和部隊用得上的其他物資。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這批繳獲正好補上了紅軍翻山越嶺、物資損耗的不足,而那一百多匹戰馬,還有更重要的用處。

這場戰鬥結束後,駐守固原的敵軍大部隊當然不肯就這樣吃個啞巴虧,他們很快派出了一個騎兵團前來增援。

這支敵軍很快成了擔任後衛的十三大隊陳赓鄧飛部的對手,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行軍,十三大隊迅速搶占了有利的地形,以逸待勞再次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支援軍付出了傷亡200餘人的代價,也并沒有能夠拖住整支紅軍前進的隊伍。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第一支騎兵

一場戰鬥結束之後,紅軍沒有停下腳步,用極快的速度完成打掃戰場、清點戰利品等工作後,加快腳步翻越了六盤山。

而在接下來的行軍途中,紅軍陝甘支隊還抓緊行軍的空閑時間完成了新的力量編組。

以繳獲的百餘匹軍馬作為底子,挑選有過養馬經曆、擅長騎馬的戰士組成了我軍第一個騎兵部隊。

這支部隊被命名為騎兵偵察連,任命梁興初為首任連長,劉雲彪為副連長。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他們不但要履行偵察任務,還擔負着快速反應以及其他可能的臨時工作。這個職能的實作為紅軍後續的偵察和戰鬥準備發揮了重大作用,戰略意義和曆史意義都很重要。

後來随着曆史車輪不斷運轉,這支隊伍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八路軍騎兵偵察團,投身抗日戰争,也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偵察連的首任連長梁興初呢?

這是從紅軍時期就沖鋒陷陣、戰功赫赫的一員猛将。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每逢敵人“圍剿”或者前來襲擊,他總是冒着炮火沖鋒在前,多次戰場負傷不下火線。

後來,他又一路闖過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時期,他的名字更是和另一支英雄的軍隊緊緊連在一起。

第38軍在北韓戰場上以堅不可摧的意志、靈活有效的政策立下大功,而梁興初将軍,就是38軍的軍長。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節點和象征意義

從後來更宏觀的角度去看,發生于六盤山麓的青石嘴戰鬥有着極為重要的節點意義,它不但使得國民黨在六盤山域“圍剿”紅軍的計劃成為泡影,更标志着紅軍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就在成功越過六盤山後,毛主席深知:這意味着道路已經靠着紅軍自己的力量被打通了,前方會是天寬地廣的新天地。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正是懷着對未來的無限期待、對身為人民軍隊一份子的無限自豪和豪邁之氣,他寫下了著名的《清平樂.六盤山》,其中“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句子,多年之後仍然為人傳頌。

而事實也确實按照預料發展着,越過六盤山後不到十天時間,紅軍就抵達了陝北。

是以,後來六盤山也被稱為“曙光之山”、“勝利之山”。

也是在這段時間之後,蔣介石“運輸大隊長”的稱号漸漸在軍民之間響亮起來。

警衛員吳吉清後來寫的《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裡》,就把蔣稱為運輸大隊長,說他

“在我們正需要補充時,就及時地給我們運送來了。叫我們吃得飽飽的,穿得整整齊齊的與陝北紅軍會師”。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到了2008年,當地黨委和政府牽頭,在今天的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下青石村修建了紀念那段曆史的紀念碑,命名為“青石嘴戰鬥紀念碑”。

紀念碑的高度資料象征着青石嘴戰鬥發生的時間,遠遠望去,紀念碑頂部采用鍛銅工藝塑成的紅軍戰士騎馬持刀形象格外顯眼,威風凜凜。

設計者用騎兵形象雕塑作為标志和象征,來紀念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在此誕生。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六盤山的軍民故事

在紅軍經過六盤山一帶時,還留下了種種軍民相依、魚水情深的故事。

土生土長在這個村子的居民丁洪武,也已經堅持看守紀念碑多年了。

講到那段曆史,他說這裡是革命老區,長征的故事從祖父輩一代一代傳下來,村裡從老到小無人不知。

另一位姓馬村民則說,他雖然沒有親身經曆,但爺爺當時正在村裡,多年來戰鬥的故事早已經給他們這些小輩講了不知道多少回。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馬家爺爺說,當時人們大都在村子裡,不知道青石嘴發生了什麼,但能夠聽到槍響,一聲、兩聲、三聲,等到十聲八聲響成一片,大家才知道:打仗了!

紅軍在村裡人的印象中就是神兵天降,敵人騎兵團根本來不及作什麼反應就亂成一團,僅僅半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

由于紅軍一直都堅持紀律嚴明,更是把老鄉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一樣保護,當時的村民沒過多久就明白這支軍隊是什麼樣的隊伍。

村民回憶着父母輩傳下來的話語——“他們與國民黨軍就不是一回事,他們不搶東西,更不打人罵人。見到老百姓都很有禮貌,不拿群衆一針一線,借東西就一定會還,還堅持公平買賣。”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在六盤山區一帶,還流傳着最為感人的“一碗水”故事。

在《親曆長征——來自紅軍長征者的原始記錄》這本書中,也記錄過紅軍經過這片旱塬地區的艱難曆程,以及當地群衆對紅軍的關照和幫助。

這片地方長年缺水,當年當地的老百姓都把水看得比油還重要。

人們往往不得不走上十幾裡山路去溝裡擡水,日常抓緊一切機會在水窖裡儲存雨雪水。

一旦全家要出門,家裡不留人,大門都可以不鎖,但水窖卻一定要鎖起來。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當地老百姓親眼看見紅軍戰士明明渴得整個人都快要冒煙,但卻仍然堅持着絕不亂動當地百姓存下來的救命水。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他們甯可走遠路去野外找水,或者“用茶缸從澇壩裡舀水喝”。

所謂澇壩,就是當地的一些露天淺水窪,由于水質渾濁,很多時候簡直就是泥水。

看到紅軍忍耐着喝泥水,也絕對不動村民存下來的水,種種舉動讓當地窮苦老百姓深受感動。

“老人們說,即使自己吃水緊張,村民還是燒一些開水送給紅軍。哪怕不夠喝也不能解解渴。”另一位何姓村民也回憶。

正是有戰争年代結下來的深厚軍民一家情誼,才有了多年之後仍然被當地村民仍然記在心上、挂在口頭的青石嘴戰鬥。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還有的村民,父親和祖父都曾經看到過那場戰鬥、也看到過打出勝仗的紅軍。“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位村民說。

一位姓楊的當地村民,從小耳濡目染聽着紅軍和長征的故事長大,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

他雖然不識字,但因為從小聽得多、對這個地方的曆史以及那場戰鬥的相關資訊都了解了不少。

如今,老人眼看着來參觀紀念碑的人越來越多,就主動前往紀念碑附近天天“打卡”,為前來參觀的人們義務講解。

不少人都非常感謝他的熱情幫助和接待,這位老人卻總是說“吃水不忘挖井人”,長征的精神要傳下去,這些故事總要有人來講。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結語

有人說長征是一場向死而生的壯舉,後世人看來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先别說路途艱辛、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在當時紅軍缺衣少食、更缺乏各種軍事物資的情況下,到底怎麼堅持下去更是奇迹。

不過一旦把紅軍對待人民一以貫之的态度、對待敵情實事求是的原則考慮進去,這個疑問就得到了一定的解答。

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前方就出現了500匹馬和20車急需物資

參考文獻:

《青石嘴紀念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段長征故事》;甯夏新聞網;2016-09-27

《VR帶您走進紅軍長征固原青石嘴戰鬥紀念碑,回顧紅色記憶》;固原日報,2021-7-5

《青石嘴戰鬥打出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新華社銀川;2019-08-15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将帥名錄》;人民網

《漫漫長征過六盤 軍民魚水情深重》;新華社銀川;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