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千年的藏傳佛教覺囊畫派藝術(一)

作者:藏地鬧哥

唐卡是一種在紡織品上彩繪的卷軸畫,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傳統唐卡繪畫多以宗教題材為主,是藏族傳統工藝中的瑰寶,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特定的曆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民俗等生活環境中,以自身民族的審美心态和特有的創作手段,營造出的繪畫形态,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 唐卡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書,是一部以畫言史、叙事、載道、弘法的總集,深深熔鑄在藏族人民的生命力、創造力、信仰力和凝聚力之中,記載着西藏的文明、曆史和發展,蘊涵着藏族人民可持續發展的智慧,滲透着一股精氣神,彰顯着信仰之美和教證之美,寄托着藏族人民對佛菩薩的無可比拟的禮贊和對精神家園的無限熱愛,是藏傳佛教信衆“随身攜帶的佛龛”和“朝聖者的視覺經卷”。覺囊畫派曆經千年傳承,在繼承傳統覺囊繪畫精細柔美的藝術風格的同時,形成了細膩圓潤的獨特風格,已經成為中華佛教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遺保護項目。近年來,覺囊文化受到了國家各級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覺囊梵音已經被國務院、文化部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覺囊唐卡和時輪藏香也已經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一所能夠容納200個學員的覺囊唐卡藝術學校已經建立,這些都是續佛慧命、燈傳有人的大事。繼2011年12月19日至22日中華文化促進會、四川省阿壩州文化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文體局、北京品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袂在北京品衆國際文化中心成功舉辦覺囊唐卡藝術展之後,2012年5月4日至13日,中華文化促進會、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劉海粟美術館、駿合集團、桑達傳媒、蜀山傳媒又基于促進覺囊畫派藝術的活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佛教文化交流的考慮,成功在上海市劉海粟美術館聯袂舉辦“潔淨精微——覺囊·唐卡藝術展”,共展出的60餘幅構圖嚴謹、繪制精美、制作專業、技藝傳統的精品唐卡,全部出自覺囊畫派代表性傳承畫師之手,由于畫師本身都是修煉有成的佛教徒,整個繪制過程始終貫穿着唐卡畫師的潛心教證,是以不僅能使觀賞者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在心靈上也有所溝通,而且還為首都廣大觀衆展示了傳承千年的覺囊畫派蘊含脈象互動、悲智雙運,道器、禅藝、身心、真俗、教證、願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和藝術價值,同時也為愛好傳世覺囊畫派唐卡藝術的藏家擴充了新的收藏視野,可謂中華佛教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唐卡藝術變化無窮的構圖和豐富的技法,為各族群衆所欣賞和喜愛,也是各族群衆溝通情誼的語言。唐卡藝術在今天的北京和上海仍然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愛,不少觀衆在藝術展廳中流連忘返,見證着藏漢佛教文化交織的軌迹。親曆覺囊唐卡藝術展的全過程,參加藝術展的專家、學者和師生對唐卡的珍視、對文化的熱愛、對技藝的贊歎,在藝術展的細節之中印證着“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的深刻道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第二屆漢藏佛學學術研讨會開幕暨“覺囊文化”專題論壇2012年9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成功舉辦。本次會議釋出了各領域學者對覺囊曆史時期壁畫和唐卡的研究報告,内容包括覺囊傳承曆史、覺囊達丹丹曲林寺(今彭措林寺)壁畫、覺囊唐卡藝術風格和價值等,是近兩百年來第一次對覺囊唐卡畫派的學術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這一隐逸于雪域數百年的古老唐卡藝術傳承,得以“重新現世”。除正常研讨項目和覺囊梵音與唐卡活态展示之外,此次研讨會專門開辟了“覺囊佛教文化論壇”,提出漢藏佛學研究領域中一個全新而又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專題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學實習基地在藏哇寺正式設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查顯友向嘉陽樂住上師頒發了聘任他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漢藏佛學研究中心學術顧問的聘書,并舉行了揭牌和授牌儀式。2012年11月8日至15日,“三德圓融,正道莊嚴”的覺囊唐卡藝術展在上海浦東圖書館成功舉辦,藝術展不僅讓觀衆領略了藏人對信仰的虔誠、堅貞與贊美,而且還讓觀衆感受了藏族人民心靈手巧的藝術之美,以及藏傳佛教的瑰麗與神秘。認真展示和研究覺囊畫派傳統美學思想,梳理覺囊畫派藝術的發展脈絡,總結覺囊畫派的藝術成就,續承借鑒覺囊畫派傳統繪畫藝術經驗,這無疑對于提升覺囊畫派傳統繪畫技藝,促進覺囊畫派搶救性、生産性保護是十分有意義的。

壤塘是“壤巴拉塘”的簡稱,意為“黃财神居住的壩子”, 享有“黃财神故裡”的美譽,是中華佛教覺囊派的根本道場。14世紀後半葉,藏傳佛教高僧仲然拉西日在西藏拜佛求得時輪經,領明師法旨返鄉後,随緣在四川省壤塘縣中壤塘鄉順風水,依龍脈,建道場,度有情,安四衆,種福田,薪火相傳,功德圓滿。這裡從此便與覺囊派結緣。清代雍正年間藏哇寺祖庭續緣從西藏拉孜縣随喜東遷四川壤塘縣後,覺囊派主系法脈在這裡綿延不斷。覺囊派主系法脈由策源地向發散地再向複興地的一步步東向發展,經過千年的曆史洗禮和歲月積蓄,形成了獨領風騷的中華佛教覺囊文化中心。壤塘縣中壤塘鄉,是以被譽為“藏傳佛教覺囊文化中心”,成為世界佛教因乘他空見與果乘時輪金剛實證者的靈修聖地。如今,壤塘縣中壤塘鄉境内矗立的覺囊派藏哇祖庭與确基、澤曲三大寺,仍在講述着覺囊曆史故事,延續着覺囊文化脈象,引來四方信衆朝拜。覺囊派,以思想精深和禅修清淨而著稱,是藏傳佛教五大宗派之一。其教義以了義“他空見”為因乘核心,奉時輪金剛為果乘的無上圭臬,“聲音供養”、“以畫弘法”薪火相傳,一路走來。笃布巴大師所著覺囊派的根本經典《山法了義海論》印證了“他空見” 見地深遠的活水源頭在印度佛教的經、論、律三藏中。覺囊派中觀他空見講的是佛性有,重在破輪回的根本“分别”。 覺囊派以專修時輪法著稱于世,并使許多高僧大德證得最圓滿的大成就。宗喀巴大師、帝洛巴、那洛巴等聖者都稱時輪金剛以相應天地來教證,運用了身心的一切來教證,是一切金剛密乘之王。時輪金剛也稱為無上瑜伽部之無二部,是母續系統的一種大法,為佛陀所傳的密中之密。從覺囊派不少祖師先後被元、明、清、民國中央政府敕封的“弘教禅師”、“善悟灌頂國師”、“大善法王”、 “永樂敕書”、“正德诰書”等中,可以看出當年這裡曾經的那份輝煌和無限榮耀。

世代生息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從遠古起就創造了絢麗燦爛的繪畫藝術。不僅技法精湛獨到,内容廣泛多姿,而且形式獨樹一幟,自領風騷。據拉薩《大昭寺志》記載,公元7世紀的吐蕃時期,松贊幹布受到神的啟示,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女神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裱而成,這就是藏族的第一幅唐卡。佛教傳入西藏,給藏族繪畫藝術提供了新的題材和表現内容,使繪畫藝術開始轉向為佛教服務。通常畫派和教派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但覺囊畫派是個特殊案例。覺囊畫派,以其悠久的傳承曆史和卓越的藝術審美而立派,其活态傳承在于表達和傳遞佛陀、菩薩和大成就者對生命本質的求證,對宇宙真理的體悟,同時,也是活态傳承者生命境界的一種呈現。修行者通過繪制、觀摩的過程,逐漸了悟這樣的境界,不斷提升自身生命的品質,最終與之契合,皈命于本性。是以,修行是覺囊唐卡的出處,也是它的歸處。17世紀的佛學大師多羅那他乃覺囊派的28代法主,他為後藏拉孜縣的覺囊達丹丹曲林寺畫了許多無比精美的壁畫和唐卡,其風格獨樹一幟,後來多羅那他被達賴喇嘛派遣到外蒙古傳法,其轉世活佛由于改信格魯派,覺囊派在後藏的地位跟着式微,其畫派技藝傳承逐漸東向發展。覺囊畫派的傳統技藝自十四世紀中葉與十六世紀中葉薪火相傳到壤塘縣中壤塘覺囊文化中心,從此通過寺廟代表性傳承人的“口傳心悟”,代代相繼,活态傳承至今。覺囊畫派,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卓然的風骨,成為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覺囊畫派脫胎于深邃廣博的佛法思想,成熟于一脈相續的清靜修持,從千載曆史積澱中走來,依然飽含着修行者的那份自在、圓融和靈動——色彩的淡雅,構圖的從容,線條的飄逸——成就了其古樸隽永的藝術風格,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宗教震懾力,被譽為“潔靜精微的覺囊畫派”。思想見地的高超、實修實證的嚴謹,令覺囊畫派可以圓融的利用多元文化要素,博采衆家之長,而又歸元于禅之自在境界,以緻于佛門的定慧止觀功夫也展現在繪畫的審美和技法運用之中,使一幅幅藝術珍品都契合義理深邃、境界高遠、畫風靈動的宗趣,進而成為密乘修行的對鏡,臻于形神兼備的圓滿成就。“覺囊畫派唐卡兼蓄諸家流派之長,既有康區噶瑪噶智畫派線條的流暢與靈動,色彩的鮮明與色調的統一,又有衛藏新舊勉唐畫派人物形象描繪的細膩精準、用色的沉穩厚重和構圖的嚴整雍容,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精美卓絕的藝術珍品。”首都師範大學漢藏佛教美術研究所謝繼勝教授如是說。

覺囊畫派,承襲彌勒菩薩及無著、 龍樹菩薩的“如來藏”思想,以甚深了義佛法為皈命處,故而其審美意趣深深浸潤着廣博而精深的佛法智慧,造就了卓然于世的凜然畫風,形成了卓爾不群的藝術風骨,既保留了殊勝的覺囊畫派傳承體系,又相容了當地黃财神文化形式,更籠罩在雪山草地佛教信仰的光環之下,既表現為信仰的态度,又表現為信仰的目的,是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的一種呈現,堪稱“古老而神奇的唐卡畫派,源于香巴拉的心靈藝術,佛教金剛密乘的修行法門,雪域唐卡畫風的傳統淵源,生命内在的清淨與光明”。它還有着明确的文化地理空間,以中壤塘覺囊文化中心為其大學營、集散地和根本道場,散布于四川省阿壩州壤塘、馬爾康、阿壩“三縣”和青海省果洛州班瑪、久治、甘德“三縣”。在文化生态上,既相容以草地為代表的遊牧文化,又相容以雪山為代表的峽谷農耕文化。這裡是安多、康巴、嘉絨藏文化結合部,是藏族一體多元文化的交彙地。由于曆史上衛藏中心勢力在這裡的影響和控制較弱,為藏族曆史上多元文化的保留與提供了理想場所,是藏族多元文化的曆史積澱區。藏傳佛教覺囊派第47代法主阿旺衮嘎·嘉陽樂住仁波切,不僅是一位備受地方群眾和佛教界尊重的佛學大家,也是覺囊畫派的代表性傳承人,他的繪畫作品代表了覺囊畫派造型準确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色彩絢麗濃郁的藝術面貌,具有曠遠純淨的神韻,頗似禅家機語“有相亦無相,無相亦有相”的寫照,流露出濃濃的禅韻。他的不少作品表達了一種直追本源、天人和教證合一的高遠境界,在探索高度與審美名額上,基本達到了唐卡繪畫“緻廣大,盡精微”的深度和廣度。近年來,他一直緻力于弘揚佛教文化,保護、恢複和推廣藏傳佛教覺囊派的文化體系,建立了能容納200名學員的覺囊唐卡藝術學校,成功申報了四川省級覺囊手工技藝傳習基地,內建出版了《覺囊祖師文集》80餘卷,主編出版了《大乘寶性論》等論著,對藏漢文化交流與地方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今天,覺囊畫派已經迎來它發展的第三個高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