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作者:五色四藩大視野

1

在中國的諸多軍閥裡,張作霖大概是最沒有文化的一批。

張作霖小時候讀私塾,在學堂門後藏了一把紅纓槍。老師發現後問他幹什麼用,他回答:“你如果拿闆子打我,我就給你兩下子!”

吓得老師趕緊去找張作霖母親,說這個孩子他不敢教。

幾乎沒讀過什麼書的張作霖後來雄踞東三省,富甲一方,但心心念的,還是自己沒受過多少教育。

一方面,張作霖讓自己的兒子張學良等接受當時最好的教育(張學良有一口頗流利的英語(雖然帶點東北口音),後來連飛機都會開),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在自己的治下,更多的人能受到教育。

在1918年的時候,張作霖就辦過奉天高等師範學校,這所學校是當時東北規模最大的高校。張作霖規定,上這個學校的學生,學費全免,而且食宿也免費,标準還相當高,每周保證大米飯不說,還有魚有肉。

不過,張作霖覺得辦師範學校還不夠,他還想要辦所最好的大學。

這就是1923年10月24日正式開學的東北大學。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張作霖

2

張作霖倒确實是真心想做好這件事的。

這從他安排的校長人選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張作霖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能夠成為一代枭雄,肯定是有他道理的,比如他會用人(郭松齡雖然後來出了意外,但郭的軍事才能也确實沒被張作霖埋沒)。張作霖深知,辦一所大學最重要的,是要有個好校長,是以他請出的第一任校長,是當時的奉天省省長王永江。

王永江,遼甯大連人,比張作霖要年長四歲,其實是張作霖在東北迅速崛起的重要幕後推手。他在擔任奉天省财政廳廳長期間,将整個東北的财政扭虧轉盈,深得張作霖信任,對他言聽計從。而且最重要的是,王永江此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也有很高的學術修養。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王永江。他當時親題的東北大學校訓是“知行合一”。

標明了人,張作霖知道,接下來重要的事情就是錢。

張作霖确實還是有魄力的。為了辦東北大學,他大筆一揮,批出了500畝土地(後來還批了200畝土地建校辦工廠讓學生實習),拿出了600萬元經費。不僅如此,他每年批給東北大學的預算是160萬元。160萬元是什麼概念?當時張伯苓的南開大學一年經費是40萬元,北大一年經費是90萬元,而拿到庚子賠款返還的清華大學,一年預算也才120萬元。是以,當時北大教授的月薪300大洋已經高到驚人,而東北大學一個教授的月薪是360大洋,像章士钊這種名流教授一個月能拿到800大洋。

當時張作霖對王永江說了一句頗有名的話:

“泯源,我沒有讀過書,知道肚子裡面沒有墨水的害處,是以可不能讓咱東北人沒有上大學深造的機會,辦東北大學的事情,一切交給你辦,開學越早越好,缺錢告訴我,不管多少,我甯願少養五萬陸軍,東北大學非辦不可!”

有人有錢有支援,東北大學随即迅速崛起。在王永江的主持下,東北大學的各種教學裝置全都從德國采購,從實體、化學實驗儀器到各種動植物标本和圖書。據1926年統計,東北大學有各類儀器标本13516件,藏書33164冊,另有價值86.53萬元的機械裝置。此外,由于高薪吸引,東北大學的師資也堪稱當時一流。1928年,東北大學128名職教員有77人是從國外留學歸來,11個博士、37個碩士、29個學士,兩年後教授就達到300人。其中還包括著名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他們受邀到東北大學開創了建築系。

到了1920年代末,東北大學已經迅速成為國内一流大學,全校擁有3000名學生,而當時北大也隻不過有2000名學生而已。

遺憾的是,先是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之後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東北大學開始進入動蕩時期。繼任的校長張學良雖然一度也很支援辦學,但随着東北軍一槍不放撤入關内,東北大學成了當時中國第一所被迫流亡的大學。

之後東北大學一路颠沛流離,複課,停課,合并,遷移,在解放後一度更名為“東北工學院”,最終在1993年重新恢複“東北大學”的名稱。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1993年,張學良為東北大學題詞

現在的東北大學依舊在沈陽,名列“211工程”和“985工程”,是教育部直屬的理工類研究型大學。

3

在中國近代史上,曹锟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号:“賄選總統”。

不過,除了一門心思要當總統之外,曹锟畢竟還是努力想做好一些其他事情的,比如辦一所大學。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曹锟

曹锟是小布販子出身,本身沒有多少機會受教育,是以功成名就後和張作霖一樣,也是對教育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追求,對知識分子也是比較尊敬的——在不侵犯他利益的前提下。

“河北大學”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由當時的直隸督軍曹锟合并了一系列農業、商業和法律學校後成立的。成立的時間是1921年6月,事實上比東北大學成立得還要早。

實事求是地說,曹锟還是非常想辦好這所大學的,尤其對學校請來的教授都畢恭畢敬,每次給教授們發工資,都要求學校的行政人員用紅紙包好大洋,放在托盤裡,畢恭畢敬地給教授們送去。有一次,曹锟視察學校,看到有教授用顯微鏡在做實驗,看上去非常高科技的樣子,曹锟動情地說:“先生這樣用腦子,俺每月才給先生那麼點銀子,心裡太不落忍了!”

事實上,曹锟當時給河北大學教授定下的月薪不算低了,也有2、300大洋之多。但曹锟還是怕怠慢了老師,是以會給學生們訓話:“這些教授都是俺曹锟辛辛苦苦請來的,誰對教授無禮,就是對俺曹锟無禮!俺就要誰的腦袋!”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河北大學當時的校門

不過,曹锟雖然有心辦大學,但手段卻不如張作霖,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校長的人選。

河北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是曹锟的四弟曹銳。曹銳是從小在米莊學做生意的,後來哥哥發迹了就棄商從仕,當時是直隸省的省長。省長兼這個校長,能有多少心思放在辦學上?而且,曹锟還派了一批親信到河北大學擔任學校行政人員,可想而知當時的學習風氣是不會好到哪裡去的。

而且,相對于東北的穩定而言,地處要沖的京畿一帶在軍閥混戰時代一直城頭變幻大王旗,連年的軍閥混戰讓河北大學的校長位置更疊頻繁,到後面更是幾乎一年一換,并沒有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1924年,曹锟被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趕下台,河北大學更是失去了靠山。

1931年,幾經風雨的河北大學辦學十年,最終宣告解散。十年辦學,河北大學還是給中國培養了一批人才,尤其是在農科方面。當時河北大學農科的“氣象觀測所”,是河北省第一個用現代科學方法觀測記錄氣象的機構。

而現在我們熟悉的“河北大學”,其實前身是天津工商大學,且一直位于天津,1960年更名為“河北大學”,1970年才遷移到河北的保定。

現在的這所學校和曹锟當年辦的“河北大學”,其實是兩所大學。

4

張宗昌可能是那麼多軍閥中名聲最差的一個,号稱“狗肉将軍”和“三不知将軍”。

“狗肉将軍”據說不是指張宗昌喜歡吃狗肉,而是他好賭牌九,廣東人把“推牌九”稱為“吃狗肉”。至于“三不知将軍”則更有名些,是他自己說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錢都是橫征暴斂和A錢來的,而姨太太有50多個,據說他自己确實搞不清楚,後來索性就給姨太太們編号了。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張宗昌。

但就是這樣一個軍閥,卻特别崇拜“孔孟之道”,于是在1926年主政山東時,合并了六所當時山東的專門學校,創辦了“山東大學”。

和其他軍閥辦大學一樣,錢永遠不是問題,張宗昌給當時山東大學的預算每年也超百萬元,給教授開的月薪也要達到300元左右。但問題還是出在人才任用上——張宗昌任命的山東大學首任校長,是清末的狀元王壽彭。

王壽彭書法絕佳,入過翰林,還考察過日本,按道理學問是不錯的。但王校長的那些學問,主要都還是集中在“之乎者也”上,為學校請的老師也多半是那些老學究和老秀才,這對當時希望學習西方先進知識振興國家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解渴的。

關鍵是,王壽彭的觀念和張宗昌也是一緻的:一切要遵循老祖宗的禮法。比如每逢開學典禮和孔子誕辰,全體師生就要穿着長袍馬褂,對着孔子牌位祭拜。這倒也算了,王壽彭還規定見到老師彎腰鞠躬不行,還要磕頭跪拜,這就讓學生們接受不了了。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王壽彭

于是,王壽彭隻做了一年多校長,就因為諸多學生反對,最終“拂袖而去”。那麼誰來接替他當校長呢?結果是張宗昌本人。

張宗昌的文化水準,尤其是他的詩作,長期以來在網際網路上已經成為了段子合集,試舉三例:

《笑劉邦》:“聽說項羽力拔山,吓得劉邦就要竄。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

《遊趵突泉》:“趵突泉,泉趵突,三個眼子一般粗,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

《求雨》:“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為難俺宗昌?三天之内不下 雨,先扒龍皇廟,再用大炮轟你娘。”

雖然後來張宗昌的女兒曾否認這些詩歌是父親所作,不過張宗昌的文化水準不高,還是可以确認的。

由于教育水準一般,當時很多有想法的山東籍學生都甯可去外省讀大學,這所大學當時還被戲稱為“亞曆山大”——“亞洲曆城縣山東大學”。但這還不是山東大學遭遇的最大問題,最大問題是很多軍閥創辦大學都會碰到的:由軍閥創立,随軍閥垮台。

1928年,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軍”進逼山東,張宗昌一路敗退逃跑,山東大學很快也因為經費問題而停辦。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張宗昌還有綽号叫“五毒将軍”(吃喝嫖賭抽),他最著名的詩作應該是《大風歌》:“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鄉。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張宗昌主政山東期間,除了創辦山東大學外,在文化層面還是留下了些東西,比如主持重印了堪稱當時最好版本的“十三經”,并親自作序。當然,那篇文采斐然的序言,是楊度事先寫好,張宗昌再臨摹描上去的。

山東大學後來在國民政府的籌備下成為“國立山東大學”,一度又改名為“青島國立大學”,經過各種合并和改名,最終在1951年合并了華東大學再度成立“山東大學”。在經曆了文革期間被先後改名為“魯迅大學”和“山東科學技術大學”後,在1974年再次改回“山東大學”,并延續至今。

5

事實上,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出于各種原因和目的,軍閥們辦大學的熱情還是很高的。

如今雲南大學的前身,是1922年12月8日成立的“東陸大學”。背後最有力的支援者,是當時被稱為“雲南王”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值得一提的是,唐繼堯作為軍閥,為辦這所大學确實是費了很多心思,在下野期間仍來回奔走,前後個人認捐近百萬元。起名“東陸”,是因為當時的志向是不僅要為雲南省和中國培養人才,還要成為東亞學子的求學聖地。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東陸大學

如今河南大學的前身,就是1923年3月創立的“河南中州大學”。在籌辦這所學校的過程中,當時主政河南的軍閥馮玉祥出了很大的力氣,他甚至把當時沒收前河南督軍趙倜的數十萬元資産拿來做教育經費,其中十二萬元直接拿出來做籌辦河南大學的開學基金。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1942年,河南大學改為國立

如今重慶大學的前身,是1929年10月12日成立的“重慶大學”,首任校長就是當時的四川軍閥劉湘。因為劉湘在籌辦這所大學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劉湘除了個人捐款籌建外,還發動當地鄉紳和地主一起捐錢,甚至還想出了“豬肉捐”的方式——每頭豬增加一角錢稅收,全部用來做辦學經費。是以重慶大學現在的校訓依舊是“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重慶作為抗日戰争的大後方,彙聚了很多來自全國的優秀教師和學子。1944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号提出後,有三分之一的重慶大學學子報名參加了遠征軍,踏上了抗日的最前線。

那些年的軍閥們,居然辦了那麼多大學?
抗戰期間被炸毀的重慶大學校園

【小編說】

肯定會有人問:軍閥為什麼要辦大學?

原因其實挺多的。比如很多軍閥從小自己就沒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有學問的人有一種夾雜着自卑的尊敬。也有軍閥确實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能通過辦教育的方式提高國民素質。當然,還有一些軍閥的境界更高一些,甚至花光自己全部家産也要辦好教育,比如東北軍閥馮德麟的兒子馮庸,他确實在自己創立的“馮庸大學”上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不過也必須承認,不少軍閥辦教育是為了名聲,其實他們根本不懂教育。比如張宗昌。張宗昌自任校長後曾給學生訓話,最重點的一句話是:“要好好念書,不要鬧革命,注意你們的腦袋!”

還有必須注意到的是,軍閥們辦的其實都是大學,因為這是能最快出“成果”的一條途徑。隻有閻錫山等少數軍閥認識到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是花了些精力普及基礎教育的。這種态勢和整個民國的教育也是吻合的:重視精英教育,忽視基礎教育。以至于雖然都說民國重視教育,但即便到了1949年,中國的普通老百姓識字率依然極低,文盲率超過80%。

當然,從軍閥辦大學的背後,還是看得出一個安定的環境對辦教育的重要性。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精英教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很難擺下一張書桌的。

是以,考慮到軍閥的個人屬性還有當時所處的環境,無論怎樣,能想到花錢來辦一所大學,還是一件頗不容易的事。

這也應該為那些記憶中臉譜化的軍閥們,增添一些血肉和側面吧。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1、《一個軍閥為什麼能在民國創辦出一流大學?》(“大話民國”,東方網人文頻道,2016年4月27日)

2、《張宗昌督魯往事》(朱文龍,《齊魯晚報》,2017年8月16日)

3、《馮玉祥與民國時期河南大學的發展》(楊濤,《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6期,2012年11月)

4、《曹锟與西下關街“河北大學”》(李新,《保定日報》,2016年1月19日)

5、百度百科 “東北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重慶大學”,“雲南大學”,“馮庸大學”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