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因她!海内海外橫跨五個年代的學者時隔四年再“聚首”

作者:瓯海釋出

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來自海峽兩岸和日本、南韓等國的數十位專家學者,日前齊聚雲端,線上線下并行,召開學術研讨會。會議的核心詞——琦君!

隻因她!海内海外橫跨五個年代的學者時隔四年再“聚首”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瓯海,1949年赴台灣地區。琦君的創作以懷鄉散文見長,10多篇文章入選大陸、港澳台地區國文課本,中篇小說《橘子紅了》改編成的電視劇播出後轟動海峽兩岸。瓯劇版《橘子紅了》由溫州瓯劇藝術研究院改編,主演蔡曉秋憑此劇獲浙江戲曲最高獎金桂獎。

隻因她!海内海外橫跨五個年代的學者時隔四年再“聚首”

“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多次推動學術研讨會、閱讀琦君活動、開設課程以及出版相關研究書籍等等。”台灣中央大學教授李瑞騰在主旨發言環節分享了台灣琦君的出版、評論和研究情況。在浙江大學副教授陳力君看來,琦君在溫州、杭州兩地的成長經曆在其作品中分别表現出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歸屬,其筆下“母親的手”提供了溫州家園美好的一切基礎,而在杭州的家園生活中“父親的目光”則成為她擴充世界的基礎和動力。李瑞騰、潘殷琪、方忠、陳力君、彭小燕、李良、袁勇麟、朱嘉雯、章方松等專家學者,在主旨發言環節圍繞世界華文文學視野下的琦君研究、琦君作品和文學教育、琦君與故鄉等開展精彩論述,數十位專家學者參與分組讨論。

隻因她!海内海外橫跨五個年代的學者時隔四年再“聚首”

據介紹,第二屆琦君研究高峰論壇緻力于打造海峽兩岸互動的琦君研究高端對話平台,吸收各地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切實提升琦君研究水準,擴大文化視野,積澱瓯海人文底蘊,推進新時代背景下瓯海文化強區及“文化溫州”建設步伐,以文化效應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二屆琦君研究高峰論壇的舉辦,标志着“琦君文化”品牌向縱深發展,同時也是大力支援學者開展琦君學術研究、繁榮學術創作、服務發展大局的實際行動。

隻因她!海内海外橫跨五個年代的學者時隔四年再“聚首”

閉幕式上,溫州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良好表示,與2018年深秋舉辦的首屆論壇相比,本屆論壇參與研讨的專家更加豐富多彩,不止是人數翻倍,而且包含了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包含了海峽兩岸和日本、南韓等國家,包含了涉獵古今中外的議題,包含了研究與傳承。這也是溫州大學紮根溫州,校地合作共推文化的重要活動之一。

第二屆琦君研究高峰論壇由中共溫州市瓯海區委、瓯海區人民政府主辦,瓯海區委宣傳部、瓯海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瓯海區文聯、溫州大學人文學院、《世界華文文學論壇》雜志社、瓯海區委台灣工作辦公室等機關聯合承辦,《華文文學》雜志社、溫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協助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