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家都會驚歎于他從一個卑微如草芥的小和尚一步步登上了那九五之尊的寶座, 可謂是亂世之中一大枭雄。然單打獨鬥絕不可能使他奪得天下霸主之位,他能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此兩大勢力,必定少不了麾下猛将的相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大破陳友諒60萬大軍,為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卻被朱元璋幽禁的朱文正。

叔侄相攜
朱元璋出身布衣,幼時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有了上頓沒下頓,于是尚還是小兒的他隻能去給地主家放牛來換取食物。然而做農民的,到底是看老天爺給不給飯吃。
在朱元璋十五歲那年,他的家鄉久久未逢雨露,生了一場大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接踵而至的天災和疫病奪走了朱元璋大部分親人的生命,不到半個月,他的父母、大哥相繼去世。
僥幸活下來後,朱元璋為了在走投無路之下投奔了皇覺寺,頭發一剃便成了個和尚。而他大嫂則帶着兒子朱文正投奔娘家去了。
且說這朱文正,按輩分來講雖是朱元璋侄子,但他卻隻比這個叔叔小八歲。少時便經饑荒,父親也早早去世,朱文正從一出生就沒經曆過什麼好事。這廂和叔叔各奔東西後,朱文正與娘親相依為命,母子二人颠沛流離,然食不果腹、境遇凄慘。
就在母子二人最為窮困潦倒之時,叔叔朱元璋卻在紅巾軍中聲名漸起,于是朱文正便帶着娘去投奔了這大名遠揚的叔叔。
實際上,朱文正對叔叔是否願意照拂于他母子二人十分忐忑,但令他驚喜的是,朱元璋對他二人的到來大喜過望。朱元璋不僅沒有嫌棄于他,相反地,他對大哥留下的唯一血脈,同時也是自己在這世上的最後一個親人視若親子,百般照顧。在朱元璋的栽培下,朱文正不僅習得了一身武藝,就連治軍之才也漸漸顯露。
可以說,若沒有朱元璋的傾囊相授,朱文正是斷不會有一戰成名的機會。
洪都保衛戰
彼時,朱元璋與陳友諒鼎足而立,兩人為争奪天下最後的霸主之位鬥得你死我活。而在膠着的戰局中,有一場戰役奠定了朱陳之争勝敗的關鍵,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洪都保衛戰。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在朱陳較量中,坐落在翻陽湖與贛江交彙處的龍興(今江西南昌)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
這一天,正在營帳中暢快喝酒的陳友諒收到了一條密報,霎時大驚失色,慌張異常。原來是陳友諒的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把軍事重鎮龍興拱手相讓給了朱元璋。須知,龍興素來是兵家必争之地,失去了龍興,就等于讓朱元璋控制了整個江西。
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不費一兵一卒就将龍興收入囊中的朱元璋十分高興,還給龍興改了個名字——洪都。
雖然洪都被拱手相讓,但是陳友諒卻從未放棄奪回洪都,他在等一個時機。這一回,軍事重鎮安豐告急,情急之下,朱元璋忙不疊地帶着主力大軍前去支援,隻留下了侄子朱文正以及兩萬士兵守城。
面對如此良機,陳友諒怎能無動于衷?于是,他下了個豪賭——孤注一擲地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洪都,勢必要奪回這軍事重鎮。
陳友諒為什麼敢冒如此之大的風險,将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實際上,不光陳友諒,就放到現在來看,陳友諒攻打洪都之戰都能說是勢在必得。先來看兵力差距,60萬vs2萬,足足差了三十倍,兵力懸殊過分巨大,鹿死誰手一目了然。再來看指揮,朱文正得母親溺愛,朱元璋也待他極好,是以生活上可能沾染了些纨绔子弟的習氣,而傳到陳友諒耳裡,便是一個不務正業,整日花天酒地的花花公子形象。
由是,陳友諒大喜過望,滿以為勝券在握,帶着六十萬大軍前來攻城。沒曾想,在戰前根本沒入過他眼的廢物點心朱文正卻使他一敗塗地。
面對烏泱泱的六十萬敵軍,朱文正毫不驚慌,展現出了驚豔世人的軍事指揮才能。攻城開始是在四月,朱元璋率軍回守支援是在六月底,也就是說,朱文正帶着兩萬軍士足足堅守了這座孤城85日,不僅如此,他還屢屢重挫陳友諒大軍。
寡不敵衆,孤立無援,朱文正在此絕境之下竟逆風翻盤,書寫了以少勝多的奇迹,自此威名大震。
幽禁至死
按理來說,朱文正為自己堅守住了後方,還重挫陳軍士氣,奠定了陳友諒一方不可逆轉的頹勢,那麼對這個居功至偉的侄子,朱元璋應該大封獎賞才是。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消滅陳友諒勢力後,朱元璋大封群臣,卻唯獨對自己的侄子顯得頗為小氣。不知是知道朱文正居功自傲的性子,想借此來挫一挫他的銳氣,還是身為帝王的他深谙功高蓋主之理,對朱文正起了忌憚之心?
具體是何種緣由已無從得知,但朱文正确是對此不滿的很。他想,我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卻連個好賞都讨不到,那我這麼拼命還有什麼奔頭?總歸自己也有治軍之才、領兵之威了,既然叔叔對我不公,那不如反了他,自立為王。
生了反叛之心的朱文正與另一股起義勢力,也就是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勾結,意圖謀反,然而不幸的是,朱元璋對此很快就察覺到了。面對背叛自己的侄子,朱元璋痛心至極,本想以造反之罪賜他死刑,但終究還是對這唯一的親人生了恻隐之心,于是朱元璋沒舍得殺了朱文正,隻将其幽禁天牢。後來,朱文正受不了這等煎熬,自殺而亡。
後代稱王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沒有一個王朝能長盛不衰,百年輝煌後,已至遲暮之年的大明王朝在崇祯帝手中結束了它的苟延殘喘,滿清的鐵蹄終究踏平了大明的江山。
雖然明朝已亡,但身為皇室後裔的朱氏王族們卻沒有放棄他們的皇帝夢。這些朱氏子孫們在各地稱帝,比如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以及這位靖江王朱亨嘉。
朱文正去世的200年後,其後代朱亨嘉黃袍加身,在桂林稱帝。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朱亨嘉一邊向周邊各省派出使臣,讓其臣服自己,一邊廣招兵勇,訓練軍隊,準備和大清朝對抗。
然這反清複明的美夢還未做多久,甚至朱亨嘉都未來得及與清軍決戰,就因窩裡鬥而被在福建稱帝的朱聿鍵打敗。朱亨嘉至死隻做了十幾天的皇帝,令人唏噓。
結語
不可否認,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展現出了驚為天人的軍事指揮才能,立下了大功,但是,後來的他卻居功自傲,起了反叛之心,導緻了自己的悲劇。若他有自知之明,擺正自己的位置,如何會得了個幽禁至死的下場?